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1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尽管有了“健康码”,但很多同学依然担忧,纷纷表示还是不清楚伤寒感冒和新型冠状肺炎的区别,语文老师找出了张仲景的《伤寒论》,摘录了其中一些文字,和大家一起学习。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亦为伤寒之属。
尺寸①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②,故头项痛,腰脊强。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③,故腹满而嗌干。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络于肝,故烦满抑闷。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泻而已。
①尺寸:尺部寸部的脉象②风府:穴位名③嗌:ài咽喉
16.同学们阅读这篇文章时存在一些字词上的疑问,于是找了出来,把不能理解的字加点,饱读诗书的你正好可以回答:(4分)
(1)冬气冷冽(_________)
(2)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_________)
(3)腰脊强(_________)
(4)络于肺(_________)
17.语文老师想考考大家断句的能力,将划线句子的标点去除,这并不能难倒你,请你给下面这个句子断句并翻译。(限断三处)(3分)
冬 时 严 寒 万 类 深 藏 君 子 固 密 则 不 伤 于 寒
18.阅读完文章后,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被寒邪而伤,立刻发出来,那就是伤寒,如果没有发作,随着免疫力的提高,也就好了。
B.寒毒邪气藏于肌肤之内,四季都可发病,但是春天发病更加可怕,比夏天发病更严重。
C.春夏季也会得伤寒,但基本上都是由于在冬季触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致。
D.口腹部胀满,咽喉干涩,多发于四五日之时,是因为太阴而得病的,是病还没有进入肺腑,所以可以靠自身运动治愈。
19.请你结合下列材料,联系文本,谈一谈伤寒和新型冠状肺炎的异同。(4分)
材料:
新型冠状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新陈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答案】
16. 清冷 规律 同“僵”,僵硬 缠绕连接
17.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冬季严寒,自然界各种生物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的人能顺应自然之性而防护固密,所以不能被寒邪所伤。)
18.C
19.异:1.新型冠状肺炎最长潜伏期一般认为是14天,但是伤寒有的冬季感染,到春夏才会发作。2.普通伤寒基本可以靠自身出汗或者下泻治愈,而新冠肺炎一般情况下需要住院治疗。3.新冠肺炎是病毒所致,而伤寒是由于寒气入身导致的。同:两种疾发病时都会有干咳,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分析】
1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冽,本义,清冷。序,一词多义,规律。强,通假字,同“僵”,僵硬。络,本义,缠绕连接。
17.考查译句和断句。冬时,冬季。万类,自然万物。固密,坚固严密。于,被。故翻译为:冬季严寒,自然界各种生物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的人能顺应自然之性而防护固密,所以不能被寒邪所伤。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18.A.根据第二段中的“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可知本项“随着免疫力的提高,也就好了”表述有误;
B.根据第二段中的“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可知本项“春天发病更加可怕,比夏天发病更严重”表述有误;
D.根据末段中的“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泻而已”可知本项“病还没有进入肺腑,所以可以靠自身运动治愈”表述有误;
故选C。
19.考查比较阅读。不同点:第一点:根据文本第二段中的“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可知有的伤寒冬天感染,到春夏才会发作,潜伏期比较长,而新冠肺炎潜伏期一般为十四天。第二点:根据文本第三段中的“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第四段中的“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泻而已”可知伤寒可以通过出汗和下泻治愈,而新冠肺炎需要入院治疗。根据文本第二段中的“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可知伤寒是由于寒气入身所致。而新冠肺炎是因为感染了新冠病毒所致。相同点:根据材料中的“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和文本中的“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腹满而嗌干”“口燥舌干而渴”可知伤寒与新冠肺炎都有干咳,鼻塞、流体、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点睛】
译文:
《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各种生物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的人能顺应自然之性而防护固密,所以不能被寒邪所伤。如果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为害最烈。感邪后立即发病的,名叫伤寒。感邪后不立即发病,寒毒邪气藏于肌肤之内,到了春季发病的,就成为温病;到夏季发病的,就成为暑病。所谓暑病,是热甚而重于温病的病症。所以辛苦劳累的人,春夏季之所以多患温热病,都是由于冬季触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致。也是伤寒一类。
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的,是太阳受邪患病,多在一二天发病。因为太阳经脉上连风府,所以有头项疼痛、腰脊拘紧不柔和等症状。尺部寸部脉象都长的,是阳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二三天发病。因为阳明经脉起于鼻旁,行于目下,所以有身体发热、目痛、鼻干燥、不能安卧等症状。尺部寸部脉象都弦的,是少阳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发病。因为少阳经脉循行胸胁、出入耳中,所以有胸胁疼痛而又耳聋的症状。太阳、阳明、少阳这三经患病,为病在经脉,邪气尚未传入腑,可以用发汗法治愈。
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细的,是太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四五天发病。因为太阴经脉络于胃,循行咽部,所以有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的症状。尺部寸部脉象都沉的,是少阴受邪生病,大多在五六天发病。因为少阴经脉穿过肾、络于胸膈,连系舌根,所以少阴病见舌燥、口渴。尺部寸部脉象都微缓的,是厥阴受邪生病,大多在六七天发病。因为厥阴的经脉环绕阴器,入属于肝,所以有烦闷、阴囊缩入的症状。太阴、少阴、厥阴这三经患病,邪气已经传入胃腑,可用泄下法治愈。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①有声。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②陕西,辟③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④。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⑤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⑥,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⑦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①(嶷(yí)然)形容年幼聪慧。②(使)指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职位。③(辟)征召,举荐。④(面赐五品服)指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⑤(台谏官)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⑥(官书)官府公文。⑦(狱)案件。
16.根据下面的对话内容,完成相应的填空。(4分)
小明:古代很多文人从政都有被贬官的经历,文中范仲淹、欧阳修就被贬了。
我:是啊。古代对贬官的表达多样,除了“贬”外,短文中(1)___________也表示贬谪的意思。
小明:这叫多字表一意,那应该也有一字多义的情况吧?
我:有呀,比如“修笑而辞曰”的“辞”,意思是(2)___________,我们学过的“旦辞爷娘去”的“辞”却是“告别”的意思。
小明:我发现虚词的用法比较多,比如“以荻画地学书”中的“以”是(3)___________的意思,《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却是“来”的意思。
我:古代还有很多字,意思和现代不同,比如“未尝及文章”的“尝”,意思是(4)___________,现代大多是“品尝”的意思。
小明:看来我们得好好积累文言词语。
17.下列对于文中欧阳修的事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一直是他母亲教育他成人。
B.因范仲淹被贬之事,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结果高若讷状告皇上,欧阳修被贬夷陵县。
C.欧阳修论事直截了当,敢于说真话,所以树敌众多,经常被人诋毁。
D.欧阳修同学者经常谈论文章和政事,认为文章可以修身,政事则涉及百姓的利益。
1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昔 者 之 举 岂 以 为 己 利 哉 同 其 退 不 同 其 进 可 也
19.曾国藩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德,即树立德行,欧阳修是否符合立德的标准?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6. 黜或徙 推辞,推托 用,拿 曾经
17.D
18.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19.符合。欧阳修站在公正的角度指评政事,穷究是非曲直,公正无私;直言不讳,不畏皇权,在皇帝面前也敢于说真话,不随波逐流;勤政爱民,对待政事勤勉谨慎,不敢疏忽;同其父亲一样,为死囚找活路,杜绝冤假错案,宽以待人。
【分析】
16.第一空:“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中的“黜”和“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中的“徙”也是贬谪的意思。
第二空:“修笑而辞曰”的“辞”是推辞、推托的意思。
第三空:“以荻画地学书”中的“以”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第四空:“未尝及文章”的“尝”为古今异义,古义是曾经,今义是品尝。
17.D.根据末段中的“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可知欧阳修与学者只谈政事,不变文章。故选D。
18.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故断句为: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1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二段中的“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可知欧阳修能站在公平的角度来指评政事,公正无私。根据“修论事切直”“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可知他直言不讳,不畏皇权,在皇帝面前敢于说真话,不随波逐流。根据末段中的“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可知他勤政爱民,对待政事勤勉谨慎,不敢疏忽。根据末段中的“修闻而服之终身”可知他同父亲一样,为死囚找活路,杜绝冤假错案,宽以待人。
【点睛】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任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欧阳修平生与别人谈论事情,从来都是尽其所言,没有什么隐瞒。待到他治理政事时,士大夫有什么请求,则当面说明行还是不行,即使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论事,他也必定问明是非,由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官职退休。熙宁五年(1072),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
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前后几次被放逐流离,但志气还是如常不衰。在贬职夷陵县时,没有什么排遣,就取出旧日已办的案卷反复阅览,结果发现案中是非颠倒、违法曲断的错误比比皆是,于是他仰天长叹说:“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从此以后,他遇事不敢疏忽不慎。当文人求见欧阳修时,他跟他们谈话,从不涉及文章的事,只谈论官吏治事的问题。他认为好的文章只在滋益自身的思想,而政事的好坏则关系到群众的利益。欧阳修幼年时失去父亲,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①谏曰:“天之弃商久矣②,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③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不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④伤,不禽二毛⑤。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⑥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⑦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选自《左传》)
[注释]①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②天之弃商: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③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④重:(chóng)再次。⑤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⑥阻隘:阻,迫也。隘,险也。勍(qíng):强大。⑦胡耇(gǒu):年老之人。⑧鼓儳(chán):鸣鼓而进攻队伍混乱的敌人。儳,参差不齐,这里指队伍混乱的敌军。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宋人既成列 既出,得其船
B.国人皆咎公 以彰其咎
C.虽及胡耇 及鲁肃过寻阳
D.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17.参考词典解释,谈谈“虽”在下列句子中的表达效果。(4分)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古代汉语词典》“虽”的义项:①虽然。②即使,纵然。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19.在《子鱼论战》中,宋襄公说了两次“不可”,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说了两次“未可”。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却在不同的战争中说了表示同样意思的话,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相同意思的话语里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形象特点。(4分)
(链接材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答案】
16.A
17.“虽”在这里是虽然的意思,写出宋襄公作为已经亡国的商朝后代自认为坚守着君子气节,实际上却是死守教条主义,使军队错失战机以致失败,从中可见其迂腐和愚蠢。
18.等楚军摆好了阵势,然后才开始攻击,结果宋军大败
19.曹刿:两次“未可”是曹刿对于鲁庄公想要在作战中轻举妄动的制止。“未可”的实质就是对进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准确把握,可见曹刿明察虚实而后动的沉着、冷静,一个具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的谋士形象赫然呈现。
宋襄公:大司马子鱼建议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但宋襄公坚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迁腐教条,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最终招致失败,两次“不可”可见宋襄公的迂腐虚伪,不懂变通。
【分析】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既:都是“已经,……之后”的意思;B.咎:埋怨、责怪/过失; C.及:碰到、遇见/等到; D.爱:怜悯/喜爱;故选A。
17.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我虽然是已然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虽”在这里是虽然的意思,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作为“亡国之余”仍坚守着所谓的君子气节,致使军队因错失战机而失败,实际上是死守教条主义,表现了他的迂腐和愚蠢。
1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既:已经,……之后。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败绩:大败”的翻译要正确。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两次“未可”是曹刿在“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的情况下说的,在他看来,鲁庄公在作战中轻举妄动,有些冒进,因为真正的好时机未到。“未可”表明了曹刿对进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准确把握,从而写出了他的沉着、冷静,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宋襄公:大司马子鱼在“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和“既济而未成列”的情况下建议宋军进攻敌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做到先发制人。而宋襄公坚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迁腐教条,以致贻误战机,最终招致失败。两次“不可”可见宋襄公的迂腐教条,不懂装懂,不会变通。
【点睛】
译文:
楚国攻打宋国来救郑国。宋襄公将要应战,大司马公孙固劝谏说:“上天抛弃我商国已经很久了,主公想要复兴,这是得不到宽恕的。”宋襄公不听。冬十一月己巳朔日,宋襄公与楚军战于泓水。宋军已经摆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司马子鱼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当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但尚未摆好阵势,司马子鱼又请求攻击。宋襄公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然后才开始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卫队也被歼灭了。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古人作战,不在隘口处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然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并不懂得战争。强大的敌人,因为地形的狭窄而摆不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这时候对其加以拦截然后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算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况且今天这些强悍的楚兵,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碰到老人,捉住了就把他抓回来,何况只是头发花白的人!对士兵讲明耻辱,教导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了伤但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攻击使其毙命?如果是因为怜悯那些受伤的人而不想再次加以伤害,那还不如开始就不要击伤他。同情年长的敌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用兵讲求抓住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击鼓进军则是振奋士气。在险阻隘口的地方打击敌人,也是应该的;锣鼓响亮是为了振作士气,那么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链接材料:鲁庄公和曹刿乘坐同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击了三次战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下令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曹刿下车观察齐军车轮辗过的痕迹,登上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下令追击齐军。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田豫传
田豫,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瓒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 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军次易北①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豫因地形,回车结圆陈②,弓弩持满於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迁南阳太守。先时,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前太守收其党与 五百余人,表奏皆当死。豫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具以状上,太祖善之。 鲜卑素利等数来客见,多以牛马遗豫;豫转送官。胡乃密怀金三十斤,谓豫曰:“我见公贫,故前后遗公牛马,公辄送官,今密以此上公,可以为家资。”豫张袖受之,答其厚意。胡去之后,皆悉付外,具以状闻于官府。
(注)①易北:易水北面。②陈:通“阵”。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自托于备,备甚奇之。(感到惊奇) B.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遗憾)
C.多以牛马遗豫(给予;赠送) D.具以状闻于官府(听见)
17.对文中画下划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B.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C.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D.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郡人侯音反,众数千人在山中为群盗,大为郡患。
②今密以此上公,可以为家资。
19.田豫具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
【答案】
16.D
17.B
18.(1)郡里有个叫侯音的人造反,聚集几千人在山中做强盗,成为郡中的一大祸患。
(2)我现在暗里把这些金子送给您,您可以把它作为您的家资。
19.(1)宽厚善良:侯音聚众造反,田豫却将俘虏的侯音党羽释放,让他们悔过自新,可见他的宽厚善良。(2)善于用兵:他依据地形,排兵布阵,善用疑兵,大破胡人。(3)为官清廉:胡人曾两次向田豫行贿,但田豫一律交公,因而受到表彰,可见其为官清廉。
【分析】
16.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D.语句“具以状闻于官府”的意思是:他详细地把情况说出来,因此在官府中闻名。“闻”是“闻名”,而不是“听见”。故选D。
17.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的意思是:军队进抵易水北岸,敌人埋伏下骑兵偷袭,军人乱成一团,不知如何是好。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军次易北/虏伏骑击之/军人扰乱/莫知所为。故选B。
1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反(造反)、为(做)、为郡患(成为郡中的祸患)”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密(暗地里、密密地)、以(把)、上(敬上)、可(可以)、以(把)”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9.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本材料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具体的事件分析。从文本中叙写的田豫“因地形,回车结圆陈②,弓弩持满於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进,散去。追击,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和刘备的遗憾“不与君共成大事也”,可以看出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悉见诸系囚,慰谕,开其自新之路,一时破械遣之。诸囚皆叩头,愿自效,即相告语,群贼一朝解散,郡内清静”和“太祖善之”,可以看出他具有宽厚善良的品质;从他接受胡人赠送的礼物都交给了客随官府,可以看出他为政清澈。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田豫,渔阳郡雍奴县人。刘备投奔公孙瓒,田豫当时年纪还小,自己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刘备任豫州刺史,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说:“只遗憾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鄢陵侯曹彰征讨代郡,用田豫做相。军队进抵易水北岸,敌人埋伏下骑兵偷袭,军人乱成一团,不知如何是好。田豫根据地形,用战车围绕成战阵,弓弩手拉满弓在里面,在空隙中布下疑兵。胡人攻不进来,便溃散了。大军乘势追击,大破敌兵。田豫于是挥兵前进,平定了代郡,这些都是田豫谋划的。
又迁升为南阳太守。先前,郡里人侯音反叛,率众数千人在山中作盗匪,给南阳造成极大祸患。前任太守收捕了侯音的党羽五百余人,上表奏请全部处死。田豫召见全体在押囚犯,加以安慰晓谕,为他们指明悔过自新之路,打开刑具,一次全部释放。各位囚犯都叩头感恩,希望为田豫效命,当即互相转告,各部盗贼一天之内便都解散了,郡中得以清静安定。田豫如实向上汇报,曹操予以表扬。
鲜卑国素利等人多次求见田豫,以牛马相赠,田豫都上交官府。鲜卑人觉得送牛马太过张扬,不如送钱.就秘怀金30金斤来求见,对田豫说:“我看到了您生活清贫,所以之前送您牛马,您却把它们上交官府,现在这个秘密的送您,可作为家资。”田豫揣到袖子里,感谢了他们的好意。胡人离开以后,把他们送的东西全部送交他人,他因此在官府中闻名。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阮封翁
[清]宣鼎
翁,江南仪征人,性恻隐好义,壮为鹾①伙,岁入百余金,往往赒恤亲友,一挥数十金,贫不能赡妻子,泊如也。
一日,至广陵,转运鹾务,市不戒于火,被焚千余家,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②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亟趋至商家,谋所以安置之法。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画者。翁忿且愧曰:“诸君既不顾乡谊,我虽非郡人,亦当独任。”咸笑曰:“汝大才有力,愿好为之,弗累我等!此功德无量也!”翁去,向居停③作秦庭之哭④,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俾贫民避风雨,欢呼感激,祈天为善士降祥。
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幸其子为诸生,肄业书院,聪明才知,为当道所器重,均有赠遗,借以苦度。未几,乡会俱捷,入词林,大试皆前列,简在帝心,典试学差,旋畀⑤以封疆重任,巡抚浙江,翁受二品封而殁。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释)①鹾(cuó):盐的别名。②澍(shù)雨:大雨;暴雨。③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④秦庭之哭:这里指哀求别人救助。⑤畀(bì):给予。
16.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填写下面的文言词语积累卡。(3分)
文言词语积累卡
词语 方法 示例呈现 解释意思
累 查阅字典 《古代汉语常用字词典》解释:①堆叠,积累;②带累,牵累;③忧患,祸害;④捆绑。 弗累我等
(1)累:___(填序号)
咸 调动积累 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咸笑曰
(2)咸:____
忿 追本溯源 甲骨文写作,上面表示“散开的绳子”,下面表示“心”,指心绪像一根绳子的端头散开那样乱成一团,无法理顺,表示心情。 翁忿且愧曰
(3)忿:____
1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商 人 以 翁 人 微 言 轻 志 大 妄 举 相 与 讪 笑 之 无 肯 为 筹 画 者
18.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写一则批注,评价阮封翁。(4分)
(1)翁去,向居停作秦庭之哭,求预假薪俸数十金,呼匠为席棚百十间。
(2)是年,翁应得劳金,俱预支费讫,徒手归,几不能卒岁。
19.《夜雨秋灯录》一书,往往旨在劝善或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此文的用意。(4分)
【答案】
16.(1)② (2)都 (3)生气
17.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
18.(1)“秦庭之哭”和“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阮封翁为了让无家可归的人有栖身之所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救灾心切。“呼”则写出了他有钱后就让工匠搭建屋棚的行动之快,体现了阮封翁的善良仁爱、富有同情心、仗义疏财的品质。
(2)“俱”意思是全都,写出了阮封翁将自己应得的工钱全都用于救助灾民,体现了他的视金钱如粪土。“几”,意思是几乎,写出了阮封翁为了救助灾民,几乎都不能维持这一年的生活,侧面突出了他舍已为人、仗义疏财。
19.①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像阮封翁一样,大仁大义、无私奉献、富有同情心的人,希望借此劝诫世人能够多做善事。文中的主人公每年周济亲友,为了流离失所的百姓,将自己应得的金钱全部用于修建房子,灾民们十分感激他,为其祈福,最终他的儿子科举入仕,自己也受二品封诰,善有善报。②作者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批判,像文中商人那样视钱如命,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人。文中的商人们明明有钱有力,却不愿意帮助灾民,反而嘲笑主人公。这样不顾乡人情谊,自私自利的人,与主人公形成了鲜明对比。
【分析】
16.(1)句意:不要连累了我们。累,带累、连累。故选②。(2)“咸来问讯”的意思是都来打听消息。“咸”是都的意思。“咸笑曰”的意思是都嘲笑说。“咸”也是都的意思。(3)联系语境,阮封翁想要救助那些灾民,然而当地的那些商家却无一人支持,反而讥笑他,再联系“忿”的本义“心绪像一根绳子的端头散开那样乱成一团,无法理顺,表示心情”,可知此句中“忿”的意思是生气。
17.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商人认为阮封翁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志向远大但轻率行动,相处的人都讥笑他,没有人肯为他想办法筹集救灾款项。故断句为:商人以翁人微言轻/志大妄举/相与讪笑之/无肯为筹划者。
1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①从“秦庭之哭”和“求”可以看出阮封翁为了筹集救灾款项而向寄居之家的主人哀求时的神态动作,体现了他关心乡谊,救灾心切。“呼”字写出了阮封翁雷厉风行的行动,同样体现了他救灾急切的心情。也表现了阮封翁仗义疏财,心怀正义的高尚品质。②句子交代了阮封翁为了给因火灾无处可居的人们造房子,预支了一年的工钱,白白工作了一年,空手回家。几乎难以维持自己一年的生活,使自己生活的窘迫。“都”是全部。“几”是几乎。为了救济灾民,把自己的钱全部花光,自己几乎无法生活,这一情节刻画了阮封翁乐善好施、仗义疏财的形象。
19.本题考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读文可知,作者写作此文,既有劝善,又有批判。阮封翁虽然收入很高,却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来帮助别人。出去做生意,为了救那些灾民,预支了一年的收益,导致自己几乎难以维持一年的生活,为此,灾民们感激他,为他向上天祈福,最后他的儿子也受到朝廷的常识,做了巡抚,自己去世时,也被封二品官。他的经历,印证了“好人有好报”的真理。作者意在通过他的经历,导人向善。但同时,文中也有批判,作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文中的商人,他们财力丰厚,却不愿出手营救灾民,当阮封翁这样一个外乡人找他们合资救人时,还嘲笑于他,他们的自私处利,不计乡情,与阮封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受到了作者尖锐的批判。
【点睛】
译文:
阮封翁是江南仪征人,性格善良富有同情心,为人仗义,青壮年时给买卖盐的做货基,每年有百金的收入,常常用来周济救助亲朋好友,一次就是好几十金,以至自己穷的都不能养活老婆孩子,就是这样得恬淡无欲。
有一天,来到广陵,转运盐务,街市上不小心失火,被烧掉的房子有一千多家,一贫如洗的人没有能力来租赁房屋,男女老幼都露宿街头。忽然大雨滂沱,站立在烂泥中,相对着哭泣!阮封翁看到这些很是伤心!全部算了一下穷人不过一百来人,花费不是很多,想来帮助他们,急忙赶到商家,商量用来安置他们的办法。商人认为阮封翁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志向远大但轻率行动,相处的人都讥笑他,没有人肯为他想办法筹集救灾款项。阮封翁生气并且惭愧地说:“各位既然不顾乡亲间的情谊,我虽然不是本地的人,也应当独自担起这份责任。”都嘲笑说:“你有大才能有能力,希望好自为之,不要连累了我们!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阮封翁离开,向寄居之家的主人哀求,预支了几十金薪俸,招呼匠人建了一百多间席棚。让贫民来遮避风雨,(人们)欢呼着,很是感激,祈祷上天给富有善心的阮封翁降临下吉祥。
这一年,阮封翁应得的劳动报酬,都预先支付了救济贫民的费用,两手空空回了家,几乎难以维持自己一年的生活。幸亏他的儿子是生员,正在书院学习,聪明有才智,被掌权者很器重,平时赠送一些财物,凭借着这些来苦苦地过日子。不久,在乡试与会试都取得了好成绩,进入了翰林院,大试时都名列前茅,为皇帝所知晓、赏识,学政主持考试,马上给予封疆重任,任浙江巡抚,阮封翁去世时封为官二品。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良吏任迪筒
任迪简,京兆万年人。举进士。初为天德军使李景略判官。性重厚,尝有军宴,行酒者误以醯①进。迪简知误,以景略性严,虑坐主酒者,乃勉饮尽之,而伪容其过,以酒薄白景略,请换之,于是军中皆感悦。
及景略卒,众以迪简长者,议请为帅。监军使闻之,拘迪简于别室,军众连呼而至,发户扁②取之。表闻,德宗使察焉,具以军情奏。除丰州刺史、天德军使,自殿中授兼御史大夫,再加常侍。拜太常少卿、汝州刺史、左庶子。
及张茂昭去易定,以迪简为行军司马。既至,属虞候杨伯玉以府城叛,俄而众杀之。将纳迪简,兵马使张佐元又叛,迪简政③杀之,乃得入。
(选自《旧唐书·良吏传》)
(注释)①醯(xī):醋。②扁(jiōng);门户。③政:通“征”,征伐。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以景略性严(认为) B.及景略卒(死)
C.表闻(使……听到) D.及张茂昭去易定(离开)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任迪简在军中宴会上,有人把醋当成酒来敬他,他不以为意,帮助他人掩饰其过。
B.军中推举任迪简当将帅,监军怀疑任迪简要篡权,拘禁了他。
C.德宗派人去调查任迪简是否有篡权和私自逃出拘室之事,任迪简把军情详细地作了汇报。
D.深得将士拥戴,朝廷也屡次提升他的官职,除了丰州刺史、天德军使不让他做。
18.本文语言平淡质朴,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蕴。(4分)
(1)以景略性严,虑坐主酒者,乃勉饮尽之,而伪容其过。
(2)监军使闻之,拘迪简于别室,军众连呼而至。
19.《旧唐书》把任迪简列为良吏作传,选文中任迪简的“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4分)
【答案】
16.A
17.D
18.(1)勉,勉强;伪,伪装。为帮助他人掩饰其过免受责罚,宁可自己受委屈,还要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表现了任迪简善良、细心又宽厚。
(2)连呼,纷纷招呼。表现了军中士兵急迫的心情、盛大的气势,侧面衬托了任迪简之“良”。
19.宽宏大度:任迪简在军中宴会上,有人把醋当成酒来敬他,他不以为意,帮助他人掩饰其过。
为人直率:德宗派人去调查他是否有篡权和私自逃出拘室之事,他“具以军情奏”。
将士拥戴:景略卒,众人认为迪简是长者,推举他当统帅;监军使拘禁他,军中士兵救他;他任职易定,下属叛变,众人把叛徒杀了。
【分析】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以景略性严:因为李景略严厉。以,因为。故A错误,选A。
1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除丰州刺史、天德军使”的翻译“(皇上)任命他为丰州刺史、天德军使”可知,“除了丰州刺史、天德军使不让他做”表述错误,故D错误,选D。
18.本题考查词语含义。(1)本义。“以景略性严,虑坐主酒者,乃勉饮尽之,而伪容其过”的翻译是:因为李景略严厉,考虑到要牵涉到敬酒的人,于是勉强全部喝完,且伪装成喝了酒的样子来掩饰他的过失。勉,勉强。语境义。这里指任迪简勉强自己喝下醋,还要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是为了帮助其他人掩饰过错,免受处罚,一方面看出他的善良、宽厚,另一方面他想的非常周到,看出他的细心。(2)本义。“监军使闻之,拘迪简于别室,军众连呼而至”的翻译是:监军使听到这件事,把他拘禁在另一座房子中,军中士兵们纷纷招呼到一起,打开拘室门救他。连呼,纷纷招呼。语境义。这里指当任迪简被拘禁的时候,军中的士兵连忙纷纷招呼去救他,“连呼”表现了士兵们的着急的心情,展现人数众多,表现出盛大的气势,这些士兵如此迫切想要救任迪简,是因为他们非常尊重、喜爱任迪简,侧面烘托了任迪简的“良”。
1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第一段“性重厚,尝有军宴,行酒者误以醯进。迪简知误,以景略性严,虑坐主酒者,乃勉饮尽之,而伪容其过,以酒薄白景略,请换之,于是军中皆感悦”可知,任迪简把醋伪装成酒喝下去了,并且伪装面部表情,用来帮助他人掩饰其过,看出他的宽宏大度,这是他良吏的表现之一。(2)结合第二段“表闻,德宗使察焉,具以军情奏”可知,当任迪简被拘禁,被调查时,他全部用军情来汇报,没有伪装,没有抱怨,表现了他的直率,这是他良吏的表现之一。(3)结合第二段“及景略卒,众以迪简长者,议请为帅”“监军使闻之,拘迪简于别室,军众连呼而至,发户扁取之”和第三段“既至,属虞候杨伯玉以府城叛,俄而众杀之。将纳迪简”可知,景略卒,众人认为迪简是长者,推举他当统帅;当任迪简被拘禁时,军中士兵们互相招呼着主动的去救他,他任职易定,下属叛变,众人把叛徒杀了;这些都是通过士兵们对他的态度表现出他受到将士拥戴,他是一个良吏,才能够收到如此多的士兵的拥戴。
【点睛】
译文:任迪简是京兆万年人,科举中了进士。开始时(他)当天德军使李景略的判官。(他)性格沉稳纯朴,曾有一次军中举行宴会,敬酒的人误用醋来敬他,迪简明知是醋,(但)因为李景略严厉,考虑到要牵涉到敬酒的人,于是勉强全部喝完,且伪装成喝了酒的样子来掩饰他的过失。又以酒浓度不够告诉景略,请换(酒)。于是军中都感激他。
等到景略死后,大家认为迪简是长者,推举他当统帅。监军使听到这件事,把他拘禁在另一座房子中,军中士兵们纷纷招呼到一起,打开拘室门救他。(监军使)上表使皇上知晓,德宗派人来审察他。他全部用军情来汇报。(皇上)任命他为丰州刺史、天德军使,并从朝廷上授予御史大夫,又加封常侍,授太常少卿、汝州刺史、左庶子。
等张茂昭离开易定,又让任迪简担任军司马。(他)已经到任,下属杨伯玉凭借城池叛变,不久杨被众人杀了。将要延纳迪简,兵马使张佐元又叛变,迪简征伐杀了他,才得以进入易定。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7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王冕
宋濂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①事业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鶱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②。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人讥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
未几,汝、颍兵起,一一如冕言。皇帝③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注释)①伊、吕:指伊尹、吕尚,皆古代著名贤相。②杨补之:南宋著名书画家,善画梅。③皇帝: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16.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桃杏居其半——从“占据,居住”等义项中判断“居”为“居住”。
B.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回忆“尝趋百里外”,推知“尝”义为“曾经”。
C.都不必辞谢——联系上文“人至不为宾主礼”,推测其义为“道谢”。
D.君子惜之——联想到“惋惜”中的“惜”,结合词类活用现象,推知“惜”为“为……感到惋惜”。
1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4分)
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鶱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18.人物语言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仿照示例,分析文中画横线句。(3分)
(示例)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
面对别人的斥骂,王冕并不争辩,而是以“我不狂妄,还有谁狂妄呢”来回应。这是对一众目光短浅者的蔑视,凸显了其遗世独立的品性。
19.请你结合选文内容,探求《儒林外史》将王冕作为全书开篇的原因。(4分)
【答案】
16.A
17.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鶱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18.面对别人的讥讽,王冕有些无奈,回应说:“我是借此以养活自己的,你以为我喜欢为别人画画?”王冕在艰难生活中依然保持自己的秉性。
19.王冕磊落有大志,勤奋苦读,不是为求得功名利禄,而是要报效国家。《儒林外史》将其作为开篇,是将王冕当成榜样人物“敷陈大义”,后面出现的儒林群丑与之形成对比。
【解析】
16.A.“桃杏居其半”的意思是“桃杏占据一半”。居:占据。故选A。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拿着纸写诗,写上千首都不停,都是很有气势的,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故可断句为: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鶱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18.本题考查对人物语言描写的理解。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 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求他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来换。面对别人的讥笑,加以反驳,足以表现王冕在艰难生活中依然保持自己的秉性。
19.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儒林外史》为讽刺小说之集大成者,小说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根据本文分析,王冕遗世独立,光明磊落有大志。以王冕作为开篇,是作者对王冕的卓越才华、不慕名利的品格的肯定。以王冕为楔子引出后面的文章,是提纲挈领地表达作者的心志,王冕是作为作者心目中的文人理想,而存在的。后面出现的儒林群丑与之形成对比。
【参考译文】
王冕到越城后,宣称天下即将大乱。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狂妄。他说:“我不狂妄,还有谁狂妄?”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种豆三亩,一倍的粟。种千株梅花,桃杏五百。还在一块地种芋头,薤和韭各一百多。另外引水挖池,养了一千多条鱼。他搭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王冕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随时带在身上,不给别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着书说:“只要我不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像伊尹、吕尚那样的事业就可以达成了。”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拿着纸写诗,写上千首都不停,都是很有气势的,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来了也不需要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迟。他很擅长画梅花,不逊于杨补之。求他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来换。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
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朱元璋夺取了婺州后,即将进攻越城,物色到了王冕,请他为幕僚,任命为咨议参军,谁知只是一晚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伟,有副美髯,为人磊落有大志,还没有实践就死了,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