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1 18: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通过绘制、运用东尼·博赞先生发明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通过IMINDMAP11软件,实现人脑和电脑的互连与互助。进行历史知识的总结、历史思维的发散、创新观念的培养,使学生们有逻辑的学习历史、爱上历史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全景视野,让学生于学习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整体史观,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IMINDMAP思维导图的独特、缤纷以及富有创造性的设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生趣和想象;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激发的感想、认识与历史知识联系起来,激励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带来历史学习的不同体验与提升。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1.16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要求学生了解中古时期(5世纪-15世纪)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亚洲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此阶段亚洲国家整体步入封建社会,出现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尤其是一些跨区域的大帝国,如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他们和中国的隋、唐、宋、元等王朝分别成为各自地区的文明中心。这些区域文明呈现出各个地区基本独立发展、多元并存的状态,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然,它们在相对独立发展过程中也建立起了相对密切的联系。
本课共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政教合一的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及影响;二是多种宗教的南亚文明,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建立。体现出本土与外来文明交汇融合的特点,即本土的印度教的出现和外来伊斯兰文明的影响;三是中央集权的东亚文明,受到了中华文明深刻影响的日本和朝鲜。
本课体现三点内涵:一是亚洲各国家、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二是不同文明在其纵向的发展过程中,对前代文明的辩证的传承,是发展的坚实支撑,比如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西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三是文明在横向上也有着各种接触与交往,比如在几个文明接壤的地区,如西亚。或一个文明中心,如南亚的印度、东亚的中国,这种影响与渗透就更加深切。
学情分析
初中课标要求: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对这一课的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谓是知其然的。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历史史料、解读史料,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对历史的理解,历史解释的能力。为开展这一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可以探讨所以然了,以及之后的然,所以了。




1、依据教材、地图与文字叙述,确认史实与时间范围、地域空间的关系,梳理中古亚洲国家兴起、扩展与崛起的史实,清楚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阿拉伯国家产生、伊斯兰教创立的历史背景、日本大化改新的过程,初步学习运用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哲学范畴,解释、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方法。(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理解伊斯兰教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与阿拉伯国家创立的密切关系,学会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范畴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方法。(历史解释)
4、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影响;比较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的史实,掌握比较历史事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史料实证)
5、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会与各民族和谐共存。(家国情怀)
6、了解不同地区间文明交流的表现现象,对于不同文明交流之间的意义,归纳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关系,认识从分散孤立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趋势。(历史理解)
重点难点
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大化改新内容及影响。
理清不同地区间的文明交流的史实与相互影响与渗透。
难点: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帝国扩张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日本幕府统治的兴起。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利用地图史料、文字史料创设情境,对史料的分析,解决学习和认知上的问题。
利用思维导图构架全景知识体系——从时间、空间上认知;局部知识细节——大化改新内容的学习、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原因的分析;对比记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帝国对比、印度主要宗教的对比、东西方田庄和庄园对比;新旧知识的过渡——世界三大宗教、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打破地域限制的时空纵横的学习;知识主次把握、主干知识彼此的关联……想给予学生发现的惊喜、探索的激动、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整体感知】
11436352228851、时间范围:5--15世纪
2、空间范围:
10052051485903、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让学生先有一个时空观念,先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 政教合一的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
1.【全景初现】
255905108585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此环节进行初步掌握情况的展示。
2.【跨科理解】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结合地理知识,归纳阿拉伯国家创建的背景是什么?
49593568580278003091440
889000191770
7世纪开始在阿拉伯半岛上迅速的崛起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部,幅员辽阔。是世界上第一大半岛,但是它自然地理条件比较恶劣,土地贫瘠,终年干旱少雨,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和荒原,阿拉伯半岛的主要居民是沙漠当中的游牧民族,他们放牧骆驼、马、羊,逐水草而居。多神崇拜;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3.【温故知新】填写世界三大宗教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总结三大宗教的共同点。设置问题,为什么基督教、佛教在产生的本土消失?
将前后知识关联,进行纵向上的联系。体会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影响。
4.【名词介绍】伊斯兰教

18859534290
阿拉伯部落众多,为了争夺稀缺的资源和牧场,他们经常进行混战,而且他们信奉多神崇拜。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就是在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之上,创立了符合阿拉伯人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统一需要的伊斯兰教。
《古兰经》是被认作是真主通过先知降世的启示,这些启示是安拉给予人类的指南,但实际上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传教的过程当中,针对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现实情况提出来的有关社会、宗教问题的各种主张。《古兰经》即是宗教经典也具有研究阿拉伯文明的极高的历史价值。
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一个没落的商人家庭,穆罕默德一生传教20余年,自认是真主安拉派来拯救人类的使者。穆罕默德一生传教、地位显赫,麦加成为他的宗教中心,后来他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穆罕默德本人既是宗教领袖,也是政治领袖,集各项大权于一身,穆罕默德临去世之前整个阿拉伯半岛都接受了伊斯兰教。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10160036830材料: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
材料: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
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13世纪蒙古统一之后,随即向外扩张,蒙古军队攻占巴格达,阿拉伯帝国覆亡。阿拉伯帝国解体之后,伊斯兰文明却依然存在,并不断发展。
5.【创设情境】强盛的阿拉伯帝国的表现及原因
561340135890强盛的表现
强盛的表现
266700114300-4423410144780强盛的表现
强盛的表现
1879606350材料一:
材料一:
301434599695材料二: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
穆斯林一生当中一定要朝拜一次麦加的克尔伯古庙,这对于团结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起到了重要作用。
真主安拉号召穆斯林对异教徒展开圣战,圣战的口号曾经有助于阿拉伯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后来演变为扩张的武器。
——武汉大学潘迎春《简明世界史》
材料二: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
穆斯林一生当中一定要朝拜一次麦加的克尔伯古庙,这对于团结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起到了重要作用。
真主安拉号召穆斯林对异教徒展开圣战,圣战的口号曾经有助于阿拉伯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后来演变为扩张的武器。
——武汉大学潘迎春《简明世界史》
56515133985
38100146050材料三:中世纪的欧洲,古希腊与古罗马典籍几近绝迹。……正是在思想被禁锢的中世纪,阿拉伯民族一场历时200多年的文化翻译运动。将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巴格达建立了一座智慧馆,招揽学者教师和翻译家,翻译各国文化典籍……一大批人类文明经典,都在这一时期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因为文本的失传,欧洲人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重新译成拉丁文。阿拉伯文化在吸收借鉴东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繁荣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也间接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了巨大影响。
——央视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第三集交流互鉴
材料三:中世纪的欧洲,古希腊与古罗马典籍几近绝迹。……正是在思想被禁锢的中世纪,阿拉伯民族一场历时200多年的文化翻译运动。将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巴格达建立了一座智慧馆,招揽学者教师和翻译家,翻译各国文化典籍……一大批人类文明经典,都在这一时期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因为文本的失传,欧洲人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重新译成拉丁文。阿拉伯文化在吸收借鉴东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了繁荣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也间接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了巨大影响。
——央视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第三集交流互鉴
3615055178435材料四:
材料四:
4329430277495
强盛的原因:
地理上:拥有地跨三洲的疆域,沟通东西方的便利的地理位置。
政治上:阿拉伯人接受了波斯帝国以来西亚地区的传统,并结合了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习惯。
经济上:首都巴格达富庶繁华,人口众多,处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方交流的要道上,与中国的长安、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齐名。
宗教上:伊斯兰教起到了团结穆斯林的作用。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文化上: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具有包容性、多民族性和融合创新精神。
二、奥斯曼帝国
1.【全景初现】
886460121920
可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内容,制作的思维导图,在此环节进行展示。一同疏理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整体进行了解相关知识。奥斯曼帝国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体制,以苏丹为最高统治者。苏丹集政治、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地方基本继承了阿拉伯帝国体制,总督和州长掌管地方事务。
2.【史料阅读】提炼材料中透露的历史信息。
14795513970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劫掠持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他的命令。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劫掠持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他的命令。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经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陷落的君士坦丁堡依然富庶,因此奥斯曼土耳其士兵才因劫掠致富。
苏丹有意让兵士劫掠,直到第三天才下令停止。
苏丹具有绝对权威,一旦他下达命令,所有人即使抢掠红了眼发了疯也都服从,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战争给人类生命和经济、文化造成的严重影响。
3.【究根溯源】总结跨三洲大帝国并寻找其发展的规律
15240043180
2920365292100
【教师指导】
(1)领土辽阔、疆域宽广
(2)统治民族众多、实行君主专制
(3)都有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设计意图:学习历史现象后,更重要的是找寻现象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
【启发设疑】【引导设疑】
275780564135材料二:对于今天人们来说,《阿里巴巴与40大盗》《阿拉丁的神灯》《辛巴达航海记》等故事家喻户晓。他们都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并非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而是无数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间收集提炼和加工而成。吸收了来自波斯、印度……以及希腊、罗马、中国等地的民间故事。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直到今天,《一千零一夜》依然是当代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央视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第三集交流互鉴
材料二:对于今天人们来说,《阿里巴巴与40大盗》《阿拉丁的神灯》《辛巴达航海记》等故事家喻户晓。他们都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并非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而是无数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间收集提炼和加工而成。吸收了来自波斯、印度……以及希腊、罗马、中国等地的民间故事。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直到今天,《一千零一夜》依然是当代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央视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第三集交流互鉴
4762558420史料一: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史料一: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123825139065材料三:
材料三:
2754630156210材料四:它(奥斯曼帝国)缺乏欧洲的动力。它未经历过这些世纪(1500-1563)中正在使欧洲社会发生彻底变革的种种影响深远的变化。
帝国衰微的又一症状和原因是,穆斯林对西方有一种优越感:妄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他们的帝国是向内面向中亚的陆地,而不是向外面对大海。这些帝国的统治者对海外贸易极不感兴趣,因此,当葡萄牙人开始夺取印度洋商路的控制权时,他们的反应却很小,甚至根本来不及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它(奥斯曼帝国)缺乏欧洲的动力。它未经历过这些世纪(1500-1563)中正在使欧洲社会发生彻底变革的种种影响深远的变化。
帝国衰微的又一症状和原因是,穆斯林对西方有一种优越感:妄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他们的帝国是向内面向中亚的陆地,而不是向外面对大海。这些帝国的统治者对海外贸易极不感兴趣,因此,当葡萄牙人开始夺取印度洋商路的控制权时,他们的反应却很小,甚至根本来不及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635122555
【教师指导】材料一注意巴格达的码头、船只等设施及东西方交流情况;材料二注意阿拉伯在东西方文化交融方面的作用。材料三关注疆域和中心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位置;材料四注意在15世纪西欧已经萌发了向近代转型的诸多因素,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在西方兴起,而以奥斯曼帝国为代表的东方则日益没落。
阿拉伯文化空间上的扩展以及亚洲不同地区、亚洲和欧洲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加强。这也是欧洲人能够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前提。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方广泛传播。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阿拉伯语言、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奥斯曼土耳其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使得东西方的贸易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让欧洲国家认识到,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必须绕开伊斯兰国度。从而引发了西方早期的新航路开辟。
【启发设疑】根据材料一、二,概述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贡献。
【引导设疑】根据材料三、四。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构成了这一部分教学过程的逻辑层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获得新的认识。

第二部分 多种宗教的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
1859915584201.【印度地理】
印度在古代和中古时期并不是一个国家概念,仅仅是个地理名词。它位于南亚次大陆喜马拉雅山的南麓,相当于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锡金、叶丹、斯里兰卡等地。印度人没有治史的传统,很多史料需要出土、考古,需要佛经记载、宗教典籍记载或者是外国记录。比如,中国唐朝时期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就提供了印度的一些历史史料。
古代文明和中古文明发生在印度半岛的北部地区,这两条河流就是印度河、恒河。
设计意图:联系古代印度史,知道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建立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关系。
2.【对比通关】我们把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帝国相关内容对比进行介绍。
【对比通关】(1)
-292106985
设计意图:从时间、人种、地域、政治、宗教等方面对比记忆。笈多帝国是本地区文明。德里苏丹是阿拉伯文化扩展的表现。体现出本土与外来文明交汇融合的特点。
【对比通关】(2)
34925099060
第一组对比:(时间、人、统治区域三方面)
笈多帝国:4世纪经过多年的征战,笈多帝国,几乎征服了整个北印度。笈多帝国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游,其它的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
德里苏丹: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控制的地区恒河上中游和印度河上游。
第二组对比:(宗教)
笈多帝国:信奉的是印度教,印度教是由婆罗门教和佛教融合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宗教,也被称为新婆罗门教。
德里苏丹: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最高的统治者称为苏丹。
第三组对比:(同产生于印度本土的两个宗教的命运)
印度教与佛教的对比。全印度有大概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13世纪伊斯兰教入主印度,佛教在基本
消失。
设计意图:知道印度文明主要集中在印度半岛的印度河和恒河区域,也就是印度半岛的北部地区。佛教在本土的消失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入侵,这与基督教在巴勒斯坦的消失原因相同。从中掌握比较历史事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认识到两个政权的异同。
1911985679453578860151765寻问
寻问
【对比通关】(3)
-5080150495
2286025400答案
答案
设计意图:把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相关内容进行类比。让学生带着思考在学习历史。总结、归纳是学历史的很好的方法。
第三部分 中央集权的东亚:日本和朝鲜
一、日本
3536950146051.【追根溯源】
日本在亚洲的东部,它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组成的弧形列岛。日本的社会经济比中国要晚的多,到公元一世纪的时候,中国汉书上第一次提到日本,称之为倭。三世纪以后,在日本的本州,也就是奈良县这个地方的大河平原上,兴起了大和民族的大王,也就是后来的日本天皇。他自称为天照大神的后代。
在中国唐文化的影响之下,公元646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人口众多,给农民班田,班田授田的农民要交租纳调,这类似于中国的均田制。一般认为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折点
2.【史料实证】用思维导图绘制大化改新的内容,并指出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的哪些制度?
7302513970材料:646年(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2)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农民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封食,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3)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4)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646年(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2)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农民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封食,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3)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4)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教师指导】
67056086360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是一项提高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技艺,它能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效率。它是用文字抓住灵感和洞察力的一套革命性方法。”
让学生尝试制作对比的思维导图。将大量的文字转化为导图,有效的学习及日后高效复习。
10世纪,随着公地公民制度的瓦解和庄园的发展,天皇的权益日益削弱,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瓦解。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之下,那些地方豪强为了保卫自己的庄园,纷纷扩大势力,他们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人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叫武士集团。
【教师指导】中央集权是在天皇为首的统治之下;幕府统治体制,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幕府:原指古代战争时将帅的帐篷,后来人们把以将军为首的政权称为幕府。
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封建等级:士、农、工、商。天皇是神,将军是第一武士,大名是高级武士,将军之下有200大名,大名在自己的领地是“土皇帝”,再下面是中下级武士。大名的武士不听将军的命令,类似于欧洲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些人是“士”这一阶层的,是统治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商人构成日本被统治阶层。武士可以随意诛杀商人,封建等级森严。
89725572390
3.【东西对比】东西方封建制度:对比封建制度之下的东西方的田庄与庄园。
从时间、背景、土地来源、剥削方式、主要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
386715129540
设计意图:东汉田庄建立起拥有一定政治经济军事权力的坞堡庄园,自给自足;日本庄园贵族级庄园领主为保护私产,豢养武士;西欧庄园庄园主拥有多处庄园管理,采用层层管理模式,不越级插手下一级的管理。日本的庄园同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很相似,都是地方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日本武士,类似于于欧洲的骑士。
从不同史实现象中对比,得出结论;
从相同史实现象中对比,也可以得到结论。
站在未来,看前人对现在的预测;站在现在,看前人对过往的证明。
3000375101600朝鲜
【发散创新】
学生可以自行绘制有关朝鲜史实发展的思维导图。
1462405175260老师第一次绘制的
老师第一次绘制的
979805180340
159194510795老师第二次绘制的
老师第二次绘制的
这是我两次画的朝鲜史实的思维导图,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再进行拓展和深入。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不仅仅可以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还可以进行拓展、发散和创新。见人见图如见智,图能反映你的智慧,这是思维可视化的体现。千人千面,1000个人画思维导图都会有1000种样式,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进行绘制。
【时空纵横】打破地域、国别限制,以时间为线索的总结
63436533020
设计意图:跨国别、地域,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本课总结。
【画龙点晴】
材料一: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5042535140335
材料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朝鲜、越南的影响。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
108077046355越南古称交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教师指导】材料一涉及了文字、建筑、诗歌等。材料二高丽仿唐田制,越南仿唐中央集权制。
【教师设问】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影响。
古代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日本、朝鲜乃至后来独立的越南,皆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学习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符合本民族特性的文化体系。在文化上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找寻更强的自己:绘制符合自己需求的思维导图
中古时期的亚洲的思维导图,大家还可以绘制以下有关内容,
885190106045
板书设计
88265175260
小 结
文明中心虽然散落于各个点上,并且相对独立的发展,但是它们都有各种接触与交往,比如在几个文明接壤的地区,如西亚或一个文明中心,如南亚的印度、东亚的中国,这种影响与渗透就更加深切。比如七世纪的时候,玄奘西行去印度、日本大化改新的唐化,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汉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亚洲正在给世界与未来,擘画一幅美美与共,文明互鉴的恢弘新卷。
部分学生作业展及反思
516191511874557150128270
-274510514414505134610328295
282384529845
-28454351155704938395231140
49022093345
-3801745106680
学生不仅将知识点加以归纳,还注意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关联,还有发散思维的部分。感到欣慰,给学生们一个舞台,他们能还你一片灿烂的天空。尽量创设情境、灵活运用多彩手段、途径为学生学习铺设道路,给他们绽放的机会,助力他们成为有思维的人、敢想敢做的人,有创新意识的人。
拓展阅读资料
1、西亚对世界文明交流发展做出的贡献
农耕技术从西亚传播到中亚欧洲和北非。冶铁技术也是从西亚赫梯国向埃及和希腊传播。西亚《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记载了关于洪水的传说。古代希伯来人的有关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的诺亚方舟的传,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都是源头于苏美尔人的神话。
字母文字,是西亚的腓尼基人借用埃及的象形文字,简化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让数千个不同的图像转化为简单,而且书写便利的22个字母,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刻,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字母文字的源头在亚洲在西亚在腓尼基诞生了。他向欧洲传播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来发展为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成为所有西方国家的字母文字的源头。向亚洲传播后派生出阿拉美亚(阿拉马)字母。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来、波斯等民族字母,今天无人不晓的世界第一大语言英语的26个字母便可以追溯到腓尼基人的伟大创造。
2、跨三洲的大帝国
3、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影响
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方广泛传播。
(2)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传播。
(3)有利于阿拉伯语言、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4、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对世界的影响
(1)奥斯曼帝国兴盛时控制了亚、欧两大洲的陆上交通要道,扶植过境贸易,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交流。
(2)对商人征收高额税,对陆上商贸产生了不利影响。正因为如此,欧洲商人渴望寻找到一条新的商路。由此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3)奥斯曼土耳其人信奉伊斯兰教,随着其兴起,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基督教地区逐渐为穆斯林所取代,伊斯兰教得到传播。
(4)奥斯曼土耳其人建国后,打着反基督教徒的旗号。发动一系列战争,所到之处推行封建制度,16世纪达到鼎盛,形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军事封建帝国。
5、哈里发和苏丹
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领袖,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宗教领袖兼国家元首的称呼。苏丹最早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指挥官,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型王,遂成为军政宗教兼有的首脑名称。
哈里发
即Khalifah,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穆罕默德去世时,并未直接指定继位者,阿拉伯人内部为争夺继承人的地位,几乎爆发流血冲突。麦地那的人认为他们有资格继承先知地位,因为他们支持了穆罕默德;麦加贵族认为他们最早追随穆罕默德,只有他们有资格继承;古莱氏族人则认为,只有先知的苗裔才有资格继承先知之位。经过激烈斗争,穆罕默德的老友和岳父阿布,伯克尔被推选为哈里发。此后,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先后继承哈里发地位。因他们都系推选产生,所以被称为“四大正统哈里发”。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哈里发由穆阿维亚家族世袭,选举制度废弛,阿拔斯王朝时期仍如此,哈里发成为王室世袭职位。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苏丹
“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6、古印度文明
古代印度不是一个国家,他是一个地区名称,它位于南亚次大陆喜马拉雅山的南路,相当于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锡金、叶丹、斯里兰卡等地。印度人没有治史的传统,很多史料需要出土、考古需要佛经记载,宗教典籍记载或者是外国记录。比如,中国唐朝时期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就提供了印度的一些历史史料。
公元前3000纪,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到2000年左右的时候,古代印度文明诞生在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之上,哈拉帕文明,比如摩亨佐达罗,是古代印度河文明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市遗址。
第一单元第1课,当中记述的是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当铁器时代到来的时候,恒河流域的一系列国家。固若铁桶般的,印度却有一个西北口,后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它是高鼻梁,蓝眼睛,与当地人不一样。雅利安人创造了以雅利安人为高等种族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靠血缘等级来决定自己的身份地位,在印度就出现了贵贱分明,职业世系,法律地位不平等的这种状况,延续至今。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之下,和他相匹配的是婆罗门教。种姓制度把人分成婆罗门。他们是祭祀等级;刹帝利是国王和贵族,第三等级叫吠舍,是自由民,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而后来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他们身上带着铃铛,走起路来都会叮当作响,所以当一听到这样的声音,其他等级都会躲起来。
7、印度的主要宗教
(1)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时期,约公元前10世纪形成,歌颂英雄,维护等级制,种姓制度。
(2)4世纪,婆印度人把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宗教,印度教。依然维护种姓制度,被认为是国教,印度85%以上的人都信奉印度教。宣扬世袭等级制,相信轮回转世,是印度的主要宗教。
(3)佛教,公元前六世纪乔达摩西达多创立了佛教,被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隐者。佛教的主要教义讲求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倡导众生平等和禁欲,反对种姓制度,公元前3世纪,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认为是哲人和思想家辈出的时代,比如中国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各个文明的发展。
(4)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七世纪是阿拉伯半岛上的穆罕默德所创,在公元13世纪的时候,突厥人的一支进入印度,带来了伊斯兰教,并创立了伊斯兰帝国。
8、印度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一种宗教,兴起于笈多帝国时期。婆罗门教以《吠陀》为经典,相信业报轮回,印度教几乎照单全收,并且加以发展。印度教拋弃了原来婆罗门教的诸多神灵,主要相信三位一体的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大神各有职能:梵天主管创造世界,毗湿奴维护世界秩序,湿婆负责破坏世界。但三神终归一体,来自并归根于绝对灵魂。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也被印度教作为经典,史诗的主人公克里希纳和罗摩都被视为毗湿奴的化身。《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成为印度教武士的重要道德准则。但印度教并无统一经典,也没有绝对必须信奉的神灵,信徒只要尊敬婆罗门,理论上接受《吠陀》经典即可。它的内部有许多宗派,主要有传统派、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印度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诸多原始信仰,因而广泛流行。它的兴起严重冲击了婆罗门教和佛教,逐渐发展为中古时期及以后印度的主要宗教。
9、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10、幕府
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幕”指军队的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下的政治体制,是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其用法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此后直到186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掌控军队的幕府成为日本真正的统治机关。1867年,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将大权交还天皇,幕府政治告终。
11、古代中国对亚洲的影响
古代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日本、朝鲜乃至后来独立的越南,皆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学习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符合本民族特性的文化体系。在文化上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影响的途径:各国派学者或使者来华学习。
影响的内容:政治上,仿照中国建中央集权国家。实行科举制。经济上,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土地国有制,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以此扩大国家税源。文化上,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各民族国家文字。教育上,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习俗上,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唐朝风格的影响。
特点: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会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