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1 19:2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理念
1.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不断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科学严谨精神。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汲取历史的智慧。
2.历史课程以落实、培养、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根据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学生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二.教学内容分析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3课,也是全书的第11课。本课内容分为四个子目,主要介绍了两宋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重点体现在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的发展、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宋朝科举考试的变化、门第观念的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社会新变化。虽然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远看来这些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体现出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好本课不仅能够加深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大背景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情况,而且能够理解中国当今经济发展格局、社会文化观念背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三.学情分析
1.学习本课的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的相关史实,能够说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政权的更迭、经济重心南移等史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尚不能从时代背景的角度全面地认识该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2、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分析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较好地适应网络教学模式,同时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从多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设计思维导图,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的能力。
2.通过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十里红妆”、“扬州出现富商大贾”、“榜下捉婿”、“整箱地契”、“佃户不允许更换职业”等情节定位在宋朝时期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来考察是否符合史实,强化时空观念的培养。通过分析历史图表和材料从唯物史观角度层层深入地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严谨治学的求学精神。通过认识十里红妆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元瓷器文明、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史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
3.通过列举辽夏金元统治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提升对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趋势的认识,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理解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一脉相承发展趋势,涵养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突破方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设计思维导图及课上优秀作品导读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
六.教学难点
1.教学难点: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和社会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社会变化。
2.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十里红妆”、“扬州出现富商大贾”、“榜下捉婿”、“整箱地契”、“佃户不允许更换职业”等情节,判断这些情节是否符合史实并引用图片和史料解释说明。在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同时突破教学难点。
七.教学设计思路
近些年来随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等电视剧的播出掀起了一场宋史热,人们在观剧的同时也喜欢透过剧情研读历史真相。高中的学生好奇心重,更愿意参与一场真假《知否》的探讨。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情节入手,判断情节是否符合史实作为主线,探究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以番外篇的形式说明辽夏金元时期该趋势依然继续。从教学思路上来讲,本节课采取“质疑——探究——求证”的思维方式,展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历史知识呢?书籍、网络亦或是参观博物馆、观看影视作品等等方式都是我们汲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其中影视作品往往是以一个时代为背景、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演绎精彩的故事,折射着某一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探寻两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体味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脉搏。
设计意图: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一旦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就会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因此我从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故事情节入手,通过判断故事情节是否符合史实,鼓励学生探索历史、思考历史,提高学生时空观念、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2.自主学习,展示成果
展示电视剧《知否》部分故事情节,这些情节是否在两宋时期真实存在呢?这需要我们根据史实做出判断。上课前同学们已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思维导图作品,我们就从这些作品入手,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独具慧眼,探寻真相。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提升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方法,展示思维导图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认识历史、梳理教材,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快乐的自信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历史知识。
3.能谋善变,论从史出
导入情境一:《知否》多次提到十里红妆,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两宋时期有如此丰厚的嫁妆你认为这是真的吗?
想要判断这一情节是否符合史实,我们需要考察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否能够为“十里红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我们分析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两宋时期无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在商业、城市的发展上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农业方面: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的突破。棉花在内地普遍种植。这些农业成果刺激了宋朝人口的增长,这是中国古代人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手工业方面:棉花的种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瓷器名扬天下,五大名窑风格各异,瓷器大量出口,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瓷器作为中国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展示着中国之美、技术之精良。采煤冶铁业获得新发展,北宋诗人苏轼曾在《石炭》中描述当时煤的使用情况。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业发展,有力的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商业与城市方面:我们能够从《清明上河图》中窥见宋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繁荣景象,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活跃、城市富丽堂皇。商品的流通规模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为人类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这就有力的解释了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也能够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由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
总之,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异常繁荣,《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富者,固曰甚盛,然求之近代,似不足道。樊嘉以五千万为天下高赀。五千万钱在今日言之,才五万贯尔。中人之家,钱以五万缗计之者多甚,何足传之于史?”汉代能入史册的巨富所达到的财富,在宋代还不如众多平常中产之家所拥有的财富。
根据以上判断,“十里红妆”在宋朝出现是有道理的。这也体现了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里红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登上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传统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十里红妆是中国传统的民俗,但这一民俗的背后是强大的经济支撑。通过列举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为十里红妆的出现找到了经济基础,这体现了经济发展对社会风俗的推动作用,反之社会风俗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以小见大,论从史出,培养分析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介绍十里红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展示了中国魅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崇敬之情,涵养家国情怀。
导入情境二:《知否》中顾廷烨的母亲姓白,是扬州盐商白家的独生女,顾廷烨是白老爷的唯一外孙,因此继承了白家万贯家财。宋元时期扬州出现如此大户人家这是真的吗?
想要考察这一情境是否符合史实,我们需要考察两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
出示三幅图表分析他们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体现了什么历史趋势?有什么影响?
西汉唐宋南北方人口变化表
唐到明清南北方状元人数分布表
元朝的漕运与海运路线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表的分析,以史实为依据,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改变了中国户口的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南方经济的发展促使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北方在经济上依赖南方,这对漕运和海运等交通贸易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当今中国经济格局南强于北的局面。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
出示材料及问题,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北宋时期司马光和欧阳修还发生过“分路取士”和“凭才录取”的争论,你赞同哪种观点?
材料一 北宋籍贯可考的进士9630人,南方9164人,其中,两浙、两江和福建五路7038人,占总数的73%。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193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这引起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方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亲自阅卷,增录北方人入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规定,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
设计意图: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体现了经济对文化的推动作用,科举录取的人数能够体现地区文化发展水平。通过历史数据能够直观地体现经济对文化的影响作用,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理解历史知识。“分路取士”和“凭才录取”的争论折射着今天的高考改革,学史通今,汲取历史智慧。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比方,经济发达,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扬州可能会出现富商大贾,但是由于中国古代自战国时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即使富甲一方,商人的地位仍然很低。
出示材料及问题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之一就是经济重心南移。因此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北方经济走向衰退。对此你有何看法?
材料三 辽宋夏金对峙时期,随着契丹、党项、女真等游牧民族势力的向南扩展和大量汉人的迁入,在汉族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原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受到了挑战,出现了从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社会转型。为维系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的统治,各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从而使得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
——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四 自中唐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北方成为主战场,由此导致田园荒芜,人口锐减……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游牧民族统治区,西北地区由游牧民族统治的时间更长……虽然他们……也是很重视农业生产,但是比起由长城以南的农耕民族所建立的王朝来,不免略逊一筹。实际上,西北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主要是游牧区。就是宋朝所建立的马场,大多也是在西北地区。这无疑是有助于西北广大地区的生态脆弱带的进一步恢复,也就使得这一时期的生态灾难得以有效地减轻。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
材料五 两宋时期的榷场分布
43815081915
设计意图:从国际学者提出的质疑入手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国家经济发展整体情况,从而认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广大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培养学生敢于面对质疑、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释质疑的能力。
出示材料四请回答材料四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北宋时期司马光和欧阳修还发生过“分路取士”和“凭才录取”的争论,你赞同哪种观点?
导入情境三:《知否》中曾有一情景,盛家长子盛长柏科考中榜,盛家男女老少一同前去看榜,一些家中有待嫁女子的富户、大户人家守在皇榜前物色中意的中榜举子,一旦有相中的,便命家仆抢回家中与家中待嫁女子成婚。这种“榜下捉婿”的描述让人感觉新奇,你认为这是真的吗?
要想判定这个情境是否符合史实,我们就得探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和文人的社会状况。
出示材料六、七、八,请回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度有何明显变化?谈谈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材料六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 。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 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材料七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 ……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录取人札子》
材料八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设计意图:通过对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对比,认识宋朝科举制度更加公平公正,这与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有关系。宋朝的科举制度这种单纯凭借试卷决定成绩的方式与门第关系的淡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互为因果联系。通过具体数据直观地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情况,化繁为简,易于学生理解。因此可以判断出“榜下捉婿”是有史实依据的。
导入情境四:盛明兰和顾廷烨大婚后,顾廷烨竟取来了一整箱的地契,其实这一方面是在炫耀,另一方面也在表明忠心,证明自己以后确实有能力带给明兰更好的生活。 你相信真实的宋朝某个人会有这么多地契吗?根据地契盛明兰婚后巡查古岩庄,吴管事要求佃农们不仅要为其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有的甚至世代相袭为其效力,决不允许佃农们更换职业、迁移别处。你认为真实的宋朝是这样吗?
要考察这个情节是否符合史实,我们就得研究两宋时期的土地政策、社会成员的关系、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等情况。
出示材料《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从这张土地买卖契约能够看出当时土地制度是什么?
2.宋朝有“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千年田八百主”的谚语,说明当时土地买卖十分频繁,这与北宋政策息息相关,请问是哪项政策呢?
3.土地买卖如此频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4.在宋朝雇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时可以更谋高就吗?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中我们可以考察两宋时期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由于宋朝奉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繁荣,所以土地买卖频繁,这就使土地容易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成为自有劳动力,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通过分析宋朝雇工对工作条件不满可以另谋高就的史实可以说明社会成员关系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社会现象。因此可以判定两宋时期有人是可以拥有“整箱地契”的,宋朝佃农们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但很少受到契约关系外的人身束缚,所以应该允许佃农们更换职业、迁移别处。
导入情境五:番外篇——继承与发展。明代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宇宙风气,其变化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其势固然已!”他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分期理论,认为到明朝为止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远古到战国为第一阶段,秦汉到五代为第二阶段,北宋至明朝为第三阶段。这也就强调了宋朝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是怎样延续和发展的呢?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说明。
设计意图:两宋时期开启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辽夏金元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这些变化虽有反复,但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门第观念的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社会趋势没有大的改变,这一趋势就是历史潮流,同时也说明了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文明的传承。这样才能推动中华文明继往开来,繁荣昌盛。通过列举史实认识历史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涵养家国情怀。

4.小结升华,涵养家国情怀
这节课我们看剧识宋,感受到了独特的宋朝魅力。穿越繁华我们看到了技术精湛瓷器享誉全球,鉴证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的诞生,体味了清明上河图中城市的喧嚣,听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稻麦涛涛。透过历史数据我们观察到宋朝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国家管理的相对松弛。难怪史学家评价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辽夏金元延续着这样的发展趋势并成为一种潮流,以至于当今的中国仍然能够体味着当时的辉煌。
设计意图:宋朝是一个独具魅力的朝代,开创了新的发展趋势,小结中列举了举世闻名的宋朝文明,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通过对历史趋势的把握,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
5.有效训练,学法指导
出示有效训练习题,指导做题技巧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训练,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6.作业:
作业1.完善思维导图,梳理认知
作业2. 畅所欲言:2019乌镇互联网大会聚集“科学与技术”、“产业与经济”、“人文与社会”、“合作与治理”四大重点板块,共设20个分论坛。秉持开放、平等、互信、共赢的理念,邀请全球互联网领军人物及重量级嘉宾共同探讨与回应当前国际社会对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深度关切。值得注意的是参加此次大会的各位领军人物或企业仍是南方人或南方企业居多。这会给中国经济与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作为东北人你有什么看法或意见?
设计意图:针对历史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了不同的作业。作业1面对的是全体学生,难度较低。在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复习本节课的所学,也可以纠正和升华之前对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新变化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业2面对的是历史程度较好的学生。仿照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利用时代动态、时政新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以此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
九.教学评价设计
水平1:能够认识到十里红妆等现象的出现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反映;能够知道物质生活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够辨识所示材料的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在叙述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及影响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在判断电视剧情节是否符合史实时,能够依据史料尝试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能够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同该时期政治特点和土地制度等其他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能够辨别教学中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历史解释,比如榷场、经济重心南移、社会阶层流动等。能够将这些历史解释与自己课前认识相比较;能够对该时期经济与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加以分析。能够认同和欣赏该时期取得的成就,认识本课的学习价值。
水平2:能够认识到十里红妆等现象的出现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反映;能够知道物质生活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够借助相关史料论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社会等方面所产生的新变化;能够认识图表和文献资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经济重心南移到底是不是北方经济的衰退、科举考试应该是“分路取士”还是“凭才录取”等。在对材料的解读中依据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点设身处地理解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能够选择、组织、运用相关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并能够在叙述中将事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增强对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的认同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严谨治学的学习观的形成。
水平3: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发展变化;能够把握相关史实的时间、空间联系;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所分析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能够分辨材料中对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取士方式的不同历史解释;尝试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理解把握民族交融适应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正确看待不同民族政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
水平4: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并得出合理的解释。能够辨识历史文本作者的愿意,并能将这种理解在自己的历史叙述中表现出来。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阐述以往的观点或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
农业
十.板书设计
经济重心南移
手工业
经济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商业
趋势
潮流
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
氛围宽松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社会
国家管理松弛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的主题是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但是从教学的编写上主要以两宋的发展为主线,因此在课堂中更注重两宋经济与社会的分析,对辽夏金元的历史认识较少。因为采取的是录播课程,学生几乎不能参与课堂的讨论与学习,因此对课堂反馈情况不能及时了解和处理,我将在课后答疑中弥补这个问题。
统编教材的探索还刚刚起步,本教学设计中自不免存在各种疏漏和不足,敬请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