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2 07:1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学科
历史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一年级
教材
书名:《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 年 12 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理念: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改革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论述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依据课标,本节教学内容特别突出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渗透落实。
教学目标:
识读相关地图,以时间为轴,以地图提供的空间为维度,了解16-20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的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过程;归纳西方列强对拉丁美洲、亚洲、非洲殖民扩张的不同特点;分析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前后不同的殖民方式及原因。
【时空观念】
通过解读教材《学习拓展》马克思关于英国对印度统治的一系列相关论述,分析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双重影响,认识这一体系是在西方霸权下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历史解释】
(3)能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密切联系的;全面、客观地分析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重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
教科书内容分析和教学方法
教科书内容分析:本课分为四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主要讲述16-18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殖民征服与殖民统治,体现了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第二个子目“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主要讲述16—20世纪初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日本对亚洲侵略扩张的史实,工业革命前后对亚洲殖民方式的不同特点;第三个子目“西方列强瓜分非洲”讲述15-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瓜分非洲的不同特点;第四个子目“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讲述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标志、原因和影响。前三个子目是并列关系,分别讲述西方列强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扩张;第四个子目是对前三个子目的概括提升,是在前三个子目基本史实和对史实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认识。因此前三个子目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重点,第四个子目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是难点。
教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涉及的时间从16—20世纪,空间是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学生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这一长时段跨国家、跨地区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对学生的时空素养要求高。因此教学设计分为[课前预习任务]学生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初步建构时空观念;[课上学习任务]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解决预习中的困惑,建构各子目之间的联系,深度理解课标要求的内容,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分析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课后作业]巩固落实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区分为进行压迫的帝国主义国家(欧美日)和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状态的被压迫国家,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本节主要讲述16-20世纪西方列强逐步将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基本过程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 12 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殖民征服
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的进程。
西班牙在1496年建立圣多明各殖民地后进行了半个世纪残酷的武力征服,到16世纪中叶把除巴西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殖民地。
葡萄牙从1500开始殖民巴西,逐渐把巴西变成殖民地。
17世纪英国、法、荷占据小块殖民地。
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殖民统治之下。
西班牙、葡萄牙在殖民征服后实行怎样的统治呢?
2.殖民统治
(1)政治上:
西、葡在殖民地上实行专制统治。西班牙国王曾宣称,拉丁美洲殖民地是他的私有财产……国王把殖民地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由他委派总督直接统治……葡萄牙在巴西设立一个总督区,由国王任命的总督实行统治。殖民地各城市一般都设有市参议会,其成员由总督指派,或由当地大地主中选出。参议院的权力很小,往往只限于讨论税收、公用建筑以及有关印第安人的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
解读总督制度:国王把殖民地划分为若干行政区(西属拉美设四大总督区,葡萄牙设巴西总督区),由国王任命的总督实行统治,殖民地各城市一般都设有市参议会,其成员由总督指派。
归纳:总督由国王任命,对国王负责,在殖民地行使军事、行政、司法等大权。
(2)经济上: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实行残酷的剥削。在18世纪以后,殖民地上盛行①大庄园制。②印第安人公社的公有土地被宣布为庄园地主私有的财产,耕种小块份地的印第安人成为佃户,须缴纳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庄园地主还利用借债,采用以工抵债的手段,迫使破产的印第安人去当雇工,其中不少沦为债务奴隶。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
分析:大庄园制与推行农奴制之间的关系:印第安人公社的公有土地被宣布为庄园地主私有的财产,由于土地掌握在大地主手中,印第安人失去土地,或是成为佃户,须缴纳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或是当雇工,甚至沦为债务奴隶,推行农奴制。
过渡:庄园制的经营方式是种植园经济,那种植园经济生产经营活动是怎样的呢?
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殖民地经济采取了垄断高压政策,①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凡是能够和宗主国竞争的产业都被严禁,殖民地只能生产不会和宗主国竞争,能够带来高额利润的商品,如棉花、甘蔗、烟草等。于是,②殖民地大力发展了棉花、甘蔗、烟草的种植园,生产经济作物,利润较少的粮食生产长期停滞。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参考》
种植园生产的经济作物,不与宗主国竞争又能给宗主国带来高额利润,而拉丁美洲自身需要的粮食生产长期停滞,所有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都围绕着宗主国的利益,呈现出的明显的从属性经济的特征,即殖民地经济特征。这种从属性单一经济结构制约着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
随着金银矿的发现,殖民者役使土著人疯狂开采金银矿:
殖民者趾高气扬,全程监工。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西班牙人带来的新疾病使墨西哥人口从1500年的2500万急剧降低到1600年的100万。而大量的财富源源不断运往西班牙,1500-165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000吨。
(3)文化上:
西班牙殖民者做出很大努力来改造印第安人,其中的一个重要武器就是大力传播基督教,它们还在殖民地建立宗教裁判所,严禁一切不符合基督教教义的印刷品入境,在西班牙的文化专制政策下,西属美洲殖民地的一些印第安人的上层逐渐西班牙化,基督教文化也成为这些地区的主流文化。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分析:殖民者对拉丁美洲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同时,还要改造印第安人,手段就是大力传播基督教,建立宗教裁判所,实行文化专制。传教士尾随西班牙征服者而来,配合殖民者改造印第安人,他们毁坏神庙,在原来的基址上建立起教堂。
传教士被描绘成高大的,庄严的,而被迫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印第安人是渺小的,受鄙视的。殖民者以武力和宗教为征服手段,最终基督教文化以征服者的姿态成为这些地区的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受到毁灭性打击。
总结: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打断了拉丁美洲独立发展的进程。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文化专制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
过渡:在亚、非、拉三大洲中,到西方殖民者到来之时,亚洲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最高,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之处。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1.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
出示《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15世纪末-17世纪上半叶)》地图,讲述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在亚洲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史实。
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卡里库特,葡萄牙逐渐在亚洲建立起几十个商站。
1511年,葡萄牙人控制了从印度洋通往东南亚的交通咽喉马六甲海峡。
1553年葡萄牙入居中国澳门后,很快形成了以澳门为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1571年西班牙经营的马尼拉航线开通,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概括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特点:建立以商站为标志的殖民据点,以控制商路,获取垄断性的商业利润。
2.17世纪荷兰的殖民扩张
结合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特点,理解荷兰对亚洲的主要殖民方式。
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7世纪初侵入印度尼西亚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
17世纪荷兰侵占中国台湾(1624-1662年) 19世纪中后期占领整个印度尼西亚
过渡: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侵略亚洲的国家由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为主,转变为英、法、俄国及后起的美国和日本;梳理这些国家对亚洲的侵略扩张史实。
3.英国对亚洲的殖民扩张
(1)南亚印度
17世纪初,英国人来到印度,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①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另外,英国利用印度各地封建割据严重,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的弱点,②挑动印度人打印度人,坐收渔利;③或者直接进行武力侵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教材》
分析: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殖民统治。
东印度公司:由商人集资并获得政府特许,拥有自己的商船队、军队和舰队。在19世纪中期前是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代理机构,是掠夺印度的主要工具。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也反映了工业革命前的殖民方式:①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在印度种植的鸦片通过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走私。②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坐收渔利;③直接武力侵略。
英国掠夺印度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侵略,蚕食土地,抢掠财富,扩大殖民地。1757年,克莱武指挥英国殖民军队侵占孟加拉,放手让部下抢劫,他自己就从当地土王的金库中抢夺了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英国议会因英克莱武“对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对他予以表彰。据统计,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攫取的财富不下10亿英镑。
——《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纵横》
英国在征服孟加拉后,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进一步殖民征服。1849年东印度公司征服了旁遮普省后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压迫激起印度爆发了1857-1859年民族大起义;在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政府派总督直接统治印度,高级官员全部由英国人担任。这样英国对印度的统治由东印度公司转变为英国政府直接统治。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纺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工业革命后英国的殖民方式对印度带来的影响:英国用坚船利炮加商品使印度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手工业者破产,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千百万手工业者挣扎于死亡线上。往日工业发达和人口稠密的城市,如达卡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印度总督本丁克承认:“悲惨的情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英国为了尽快、安全地将棉花运至海岸,建立深入印度内地的铁路。
英国的工业巨头们之所以愿意在印度修筑铁路,完全是为了要降低他们的工厂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原料的价格。但是……如果你想要在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里维持一个铁路网,那你就不能不在这个国家里把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都建立起来……。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分析:英国修建铁路目的是获取自身利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但铁路网为纽带的各种生产过程的建立,冲击了印度原有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客观上带动印度工业的发展。
马克思对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经典论述: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分析:马克思指出英国在印度完成的双重使命,破坏性和建设性。什么是亚洲式社会?亚洲式社会是指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系。破坏性一方面是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旧生产方式的破坏过程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严重破坏了印度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稳定,中断了印度独立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印度需要一个根本的变革应对挑战。如果印度不能自己完成根本的变革,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印度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得不在外力的强制下加快解体或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生产方式,这就是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所起的客观进步性。建设性的使命是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式的社会主要是指工业化的社会。英国主观上不是让印度实现工业化,但英国控制了印度的经济命脉,将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过程必然会冲击印度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转型,引发社会革命。因此“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2)对东南亚、西亚、中国
东南亚: 英国的殖民扩张以印度为基地, 19世纪末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
西亚:
英俄控制伊朗的经济和内政,英国在伊朗南部划分势力范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入侵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其领土。
(3)中国
英国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我们以时间轴的形式加以回顾。
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1856-1860年英法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1897-1898年瓜分狂潮,把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强占威海卫和香港新界为租借地。
1900-1901是八国联军侵华主要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4.法国对亚洲的殖民扩张
(1)东南亚: 19世纪末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
(2)西亚: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与英、俄入侵奥斯曼帝国。
(3)中国:
1856-1860年与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4年中法战争;19世纪末瓜分中国,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势力范围。
5.俄国对亚洲的殖民扩张
(1)18世纪末19世纪初俄与英、法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领土,直至爆发克里米亚战争。
(2)俄英控制伊朗的经济和内政,俄国在伊朗北部划分势力范围。
(3)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强占旅顺、大连租借地,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
6.美国对亚洲的殖民扩张
1898年通过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
1899年对中国问题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 ,享受与各国“机会均等”的侵华特权。
7.日本对亚洲的殖民扩张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1894-1895年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
总结:
在亚洲,①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法外,还有租借地、联姻,订不平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②400年中参与殖民亚洲的国家更多,除了西、葡、荷、英、法等老牌的殖民国家外,还有俄国及后起的美国、德国和日本;③殖民化的时间更长,从15世纪到19世纪几乎没有间断过,其中对印度一地的殖民征服就长达一个世纪;④殖民者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更激烈,许多殖民地是多次易手,被列宁称为早期三大帝国主义战争的有两次发生于亚洲。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过渡:非洲是欧洲殖民者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大洲,从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就侵入非洲。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1.15-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由于自然地理等条件的限制,19世纪中叶以前,他们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
殖民者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的港口和城镇,进行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
工业革命后,殖民者逐渐放弃了罪恶的奴隶贸易,转而进行全面的殖民入侵。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需要的是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过渡:1875年至1900年间,欧洲和非洲的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不到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帝国主义势力肢解了整个非洲,并将其变为殖民地,史称“瓜分非洲”。
2.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瓜分非洲
(1)对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争夺
在北非,埃及成为英法等国争夺的重点,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将欧亚之间的航程缩短了将近一半,英国为了控制通往印度洋的要道,利用埃及的财政困难,于1875年用巨款买下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从经济上控制了运河。英法还派人参加埃及内阁,干涉埃及内政。1882年,英国出兵埃及,将名义上还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埃及变成了自己实际控制下的殖民地,英国还入侵苏丹,并于1889年以英埃共管的形式将苏丹变成英国的殖民地。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分析:苏伊士运河开通,欧亚航程缩短;英国在经济上控制运河;进而控制埃及内政;武力占领埃及,将埃及和苏丹变成殖民地。
(2)对刚果河区域的争夺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对非洲内陆的探险活动逐年增加,这些探险者以进行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名义寻找资源,他们汇总的地理信息为列强进一步侵略非洲内陆准备了地理和人文资料。这些探险活动引起觊觎非洲领土和资源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关注。
1876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布鲁塞尔主持召开了国际地理会议,成立了国际非洲协会,揭开了强占非洲内陆的序幕。随后他派美籍英国人斯坦利继续在刚果河流域进行殖民扩张活动。在1879年以后的五年里,斯坦利与刚果河南岸的部落酋长们签署了450多个“条约”,建立了22个商站,诱使这些酋长们把至少9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移交给了“国际刚果协会”,与此同时法国的势力也到达刚果河北岸,而葡萄牙则为了维护自己占有的安哥拉的利益,在英国的支持下激烈反对斯坦利的活动。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876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布鲁塞尔主持召开了国际地理会议,成立了国际非洲协会,揭开了强占非洲内陆的序幕。会后利奥波德二世雇佣了探险者斯坦利,签订了5年合同。
在1879—1884年间,斯坦利率领一支军队采用欺骗和武力的两种手段,迫使各地酋长先后签订“保护性”条约,建立商站,然而这些酋长却根本不知道签订这些条约和接受象征性的补偿就意味着他们将永远失去部族的土地。斯坦利的活动为臭名远扬的比利时“刚果自由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比利时支持的斯坦利在刚果的活动,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葡萄牙则为了维护自己占有的安哥拉的利益,激烈反对比利时和斯坦利在刚果河流域的扩张,得到英国的支持。法国的势力已到达刚果河北岸,站在比利时一方。为解决各国在刚果河流域争夺的矛盾,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德国首相俾斯麦主持召开了由欧洲14个国家参加的柏林会议。
(3)柏林会议( 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
第三十四条
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或迄今没有这类领地而即将获得这种领土的国家,以及将要承担保护权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以便使后者在必要时有可能申述的要求。
第三十五条
本议定书签字国承认有义务在他们占领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的领土上,确保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的既得权利,又在必要时根据为贸易和过境运输的自由而订立的条件保护贸易和过境运输自由的政权。
分析:任何国家在这次会议之后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向签字国递交申请,通知其他国家,以求得其他国家的承认,这就是“有效占领”原则。在相互承认新占领的非洲土地上,保障实行“自由贸易”。
柏林会议制定了瓜分非洲的原则,标志着欧洲在非洲的扩张从此有了国际法的依据,然而这又是怎样的国际法呢?这是欧洲国家在没有非洲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保障欧洲在非洲殖民扩张的国际法!柏林会议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占几乎整个非洲
柏林会议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他们制定了各自的侵略计划。英国提出了“2C”计划,企图建立从开罗到开普敦的纵贯非洲的帝国,法国提出了“2S”计划,打算建立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的横跨非洲的帝国,德国制定一套沿赤道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侵略计划。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上卷
小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西方列强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对非洲的瓜分,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整个世界被区分为进行压迫的帝国主义国家(欧美日)和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状态的被压迫国家。以英、法、俄、美、日为代表的列强已经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其中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附属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历史概念
(1)殖民地:在资本主义时期,它专指被资本主义强国侵占,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经济上完全由资本主义强国统治、支配的国家和地区。从广义上说,殖民地还包括依附于别国的保护国和附属国。
(2)半殖民地:只是形式上的独立,实际上在经济、文化上,甚至在政治上处于列强控制之下的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的中国、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及尼泊尔等。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即“殖民主义体系”,亦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帝国主义所统治和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总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领土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整个世界被区分为进行压迫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状态的被压迫国家,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3.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认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殖民体系的建立大大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使得他们有力量完成对世界的统治,按照资产阶级的意愿建立一个依附于自己的世界体系。因此,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也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2)形成原因:
①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开放性;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要求独占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市场和投资场所。
②工业革命提供技术、物质基础和扩张的动力。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特征。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不仅具有扩张性,而且他还在非西方世界占有优势,而这种优势主要是通过它的“有组织的暴力”而获得。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
(3)影响:
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西方霸权下的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建立过程,世界更紧密的连为一个整体,改变着世界面貌;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出现了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格局。
②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严重破环了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稳定,中断了这些国家独立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殖民扩张客观上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转型。
③殖民掠夺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也进一步激化了西方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为世界和平理下了隐患。
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235万
德国
10
1307万
比利时
1
1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中外历史纲要(下)》
主要工业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国家
1870年
1913年
英国
31.8
14
法国
10
6
德国
13.2
16
美国
23
38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分析:英国的工业产值占比被德国超过,但英国所控制的殖民地远超德国,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引发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全课小结: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18世纪,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
19世纪中后期,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我们可以这样断言,世界各地区之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固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也是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地区、国家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显然是一种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个矛盾。因此,1900年以后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解决这个矛盾,消灭这种不公正的现象,逐步建立一个公正的世界。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下)》
通过对地图信息的解读,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宏观认识,引发学生对这一体系形成过程和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究的渴望。
提取信息,以时间轴方式建立时空维度,梳理基本史实。
梳理教材内容,解读补充材料,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治政策,分析殖民者的殖民方式对拉丁美洲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
提取材料信息,了解总督制度,理解西葡在拉美的政治统治特点。
提取材料信息,理解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的大庄园制与推行农奴制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取材料信息,了解种植园经济,理解西葡在拉美的经济统治的特点。
讲述殖民者役使印第安人开采金银矿的劳作场面,理解残酷的奴役掠夺给印第安人带来的灾难。
通过对材料和漫画的解读,理解殖民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对拉丁美洲传统文化的破坏。
对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在亚洲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史实进行描述,概括其特点。
读取《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15世纪末-17世纪上半期)》地图信息,了解荷兰在亚洲殖民扩张的史实。
分别讲述英、法、俄、美、日不同国家对亚洲的殖民扩张,认识殖民国家在工业革命后对亚洲的侵略与争夺的特点。
提取材料信息,归纳工业革命前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方式,对印度人民残酷的掠夺。

阅读材料,分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方式的改变对印度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分析英国修建铁路的目的和对印度产生的客观进步性。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结合材料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后殖民方式对印度产生的双重影响。
通过时间轴方式梳理英国以印度为核心对东南亚、西亚、中国的侵略史实。
通过时间轴方式梳理法国、俄国、美、日对亚洲殖民扩张的史实。
提取材料信息,归纳西方列强对亚洲殖民扩张与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点。
利用教材内容说出15-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特点。理解非洲自然地理环境等的限制,殖民扩张呈现出阶段特征。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将非洲变成殖民地。
提取材料信息,分析英法争夺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原因。
引发思考:地理学、科学的进步对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产生的影响。
对刚果河区域的争夺激化了西方列强争夺非洲内陆的矛盾。
提取材料信息,分析柏林会议制定的瓜分非洲的原则及影响。
理解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非洲沦为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讲述殖民体系形成的内涵,呼应导入环节。引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概念,并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
深化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理解。
能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密切联系的。全面、客观地分析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提取表格信息,分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
时间轴梳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殖民体系建立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吴于廑、齐世荣先生对殖民体系的评价深化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