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2 07:1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本单元开始,人类进入20世纪的历史,也就是世界现代史。本课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紧密相联,围绕对20世纪人类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讲述,遵循历史思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三个角度,重点揭示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大战的残酷性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一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的影响,并将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建立有机联系,为本单元后续教学作必要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在初中已经讲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处理,适当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提升学生时空意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教师适当的补充相关资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理性思考,加深学生认识,并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二、教学立意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主要影响。基于此,结合高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归纳教材相关内容,用历史的方式简单叙述什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步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2.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各国发展情况的了解,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3.通过相关历史图片和资料的分析,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并能较为全面、辩证地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2.难点: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全面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从战争爆发的导火线角度引导学生回溯历史。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事件入手,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进行理性思考。
普林西普是谁?他为什么被捕?他为什么要刺杀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这次刺杀王族的突发事件有什么重大影响?欧洲为什么会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如果没有发生这次突发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会发生吗?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件。
(二)新课教学
1.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帝国主义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他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
什么是帝国主义呢?结合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中的叙述,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2)世界大战的酝酿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整个世界形成了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和奴役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状态。当然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扩张、瓜分世界的过程中,因为各国实力不均,占有的殖民利益也不均衡,日不落帝国英国作为之前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各国的发展是否平衡呢?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是否发生变化呢?结合1913年英、法、德、美等国工业生产情况和1914年殖民地占有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历史结论:各国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德美等国工业实力逐渐赶上并超过英法,但其殖民地却远远少于英法,实力对比的重大变化让按旧的实力对比瓜分世界的格局很快过时。后起的德、美为了争夺更多的殖民利益,必然会和原有的殖民地主要占有国发生矛盾,在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之中,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尖锐化,各国进行了朋友圈的分化重组,最终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整个世界变成了新老帝国主义国家角逐争霸的场所,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当矛盾不能用谈判来解决时,就只能兵戎相见。这些矛盾在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地区体现得最明显。刚才我们提到的萨拉热窝事件,正好为两大集团提供了一个借口,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通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进行归纳整理: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这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什么是政治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国民主化程度不同,德、日等国保留了较为浓厚的封建残余和专制传统。)
主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性质:通过发动战争的目的分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从整体上讲,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发动战争的目的对战争的性质进行分析。)
2.第一次世界大战
通过时间线整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学生整理结束后,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述:这场战争从1914年7月全面爆发到1918年11月停战,在西、东、南三条战线分三个主要阶段进行,各条战线的交战国大家可以通过地图进行分析,先后出现了影响较大的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等大规模战役,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式武器的使用使战争地残酷性远远超越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其进程也从一开始就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这场由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共同发动的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在战场上的较量暂时结束了,但战场下的争夺才刚刚开始。
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师结合相关地图,讲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初,以英、美、法、日、意为首的战胜国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名为和平、实为分赃的巴黎和会,和会对战败的德国进行了极为苛刻的宰割,最后在协约国的武力威胁下德国被迫在《凡尔赛条约》上签了字,连同随后与其它战败国的一系列条约,列强经过近5年的时间,终于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新秩序。
与此同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一股新的势力也在兴起,这就是位于西半球的美国。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由美国人提议的限制海军军备会议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缔结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这些条约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条约》中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通过战胜国之间的暂时协调,在亚太地区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结构——华盛顿体系。这两大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思考:如何全面对战后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认识?(提示学生要进行辨证分析。)
积极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连同在此期间成立的国际联盟,使世界政治格局暂时趋于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也在这种稳定中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如果时间和学情允许,教师可以结合1919—1939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不稳定性:引导学生从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等角度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稳定性。
德国人为什么抗议巴黎和会的决定?这会对今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德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战胜国瓜分了战败国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并对他们实行严厉的政治、经济、军事制裁。签订停战协定的目的是什么?和平,但战胜国把战阵罪责归咎于德国及其盟国,对德国的过分掠夺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强烈的复仇心理,成为了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为二战的爆发埋下隐患。
一战中的华工: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派遣了十几万劳工参战,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收回战争中日本从德国手中攫取的在山东的各项权益的正当要求被拒绝,消息传回国内,引发了反帝反封的五四运动爱国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国只是亚非拉觉醒的一个缩影。一战后的世界,亚非拉民族觉醒运动高涨,冲击着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由于一战激化矛盾,在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发生了影响世界的十月革命,催生了一个新型国家—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间的隔阂影响着今后世界历史的走向,这种敌视最终成为了二战爆发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战墓地:作为长期的阵地战,其残酷性让交战各国付出了沉重代价,大约900万人战死,2000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新式战争带来的惨烈代价和伤痛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另外,一战的主战场欧洲主要国家实力下降,美国、日本逐渐崛起,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也开始改变。
(2)国际联盟
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们众多希望的国际联盟能否真正起到制裁侵略、保卫和平的作用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国际联盟的地位、宗旨、原则、实质等角度对国际联盟进行认识。国联的实质和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制止战争的可能性。二战的爆发使其名存实亡,1946年4月正式宣告解散。
(三)小结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为一战的结束而结束,欧洲开始失去国际格局的中心地位,战败国对现有秩序的不满、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由十月革命而引发的制度隔阂,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运动都在不断的冲击着新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正如列宁所说:靠凡尔赛合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一场新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无一战,无十月革命、无二战,这些知识在今后的课程中我们会逐一讲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