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2 08:5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盛世余晖——重新认识康乾盛世,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了解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和其盛世之下隐藏的危机,学会运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对康乾盛世作出正确的评价。针对同时期东西方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是全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的能力。通过材料展示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也拥有着走向强国的优势和机遇,但最终却失去机遇与发展失之交臂,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把学科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动,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并与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产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形成横向对比,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本课主要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帝国的荣光,主要介绍了清如何采取措施使王权强化到顶峰,又是如何经略边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第二部分为盛世的阴影,讲述了盛世后期出现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通过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是包括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时期;通过明清时期中外形势的比较,认识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由盛转衰的影响及所面临的危机。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康乾盛世时期繁荣的体现和危机的产生,使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从秦到清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历程,分析君权发展的趋势,在纵向发展上体现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地图册、课件,讲述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将历史事件放在一定的时空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与此同时,抓住西方社会转型与中国同时期的对比。
【史料实证】: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探究,突破密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课堂重点,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出清中后期体现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史料实证的认识。
【历史解释】:从世界发展史的视角再去认识康乾盛世,深化学生对康乾盛世的认识,小组合作探究对学者研究结论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家国情怀】:学习康乾盛世的历史经验,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举措。
难点:对康乾盛世作出正确的评价。
学生分析
本课教授的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学生对本课有一定了解。通过前面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求知欲望。本课涉及的历史概念较多,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态度各有差异,统一教学应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教法学法
教法: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实施谈话法,问题导学法,创设情景,师生互动。
学法:自主学习法,比较学习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的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题:盛世余晖——重新认识康乾盛世
【对比导入】

乾隆十六年南巡苏州,接受了一份大大的贺礼——《盛世滋生图》,此画
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充分展示了乾隆年间的盛世繁荣景象。
关于康乾盛世,著名学者戴逸提出了不同的观点:“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向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为什么戴逸先生说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衰世凄凉”,这一时期的历史真相又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探究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呈现繁荣,摆出学者关于衰败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对比中进入新课。
【新课讲授】
【粗识】
自主学习:展示康乾盛世的概念,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列举康乾盛世在政治、疆域等领域的表现和危机,。
帝国的荣光——传统社会的积变
过渡: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君主专制体制在这一阶段发展到新的高度。
展示思考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梳理从秦到清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历程,分析君权发展的趋势?
2.清朝皇帝的决策机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并联系所学知识了解到清朝中央官制和决策机制的变化,突出重点的同时也验证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按朝代梳理从秦到清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历程,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
教师总结:
【细品】展示材料,解密探究密折制度与军机处。
材料一:
密折是臣下秘密直接达于皇帝的奏章。雍正元年,雍正赋予全体封疆大吏密折权,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密上奏折,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时务,皆许据实敷陈。后来雍正又给提督、总兵官、布政使、按察使及学政全体官员密折权,甚至特许一些“品级卑微”、“无奏对之分”、如道府同知副将之类的小臣径上密折之权。密折可随时随事奏闻,“一切地方之利弊,通省吏治之勤惰,上司孰公孰私,属员某优某劣,营伍是否整饬,百姓之生计若何,风俗之淳浇奚似,即邻近远省以及都门内外,凡有骇人听闻之事,不必待真知灼见,悉可以风闻入告也。”
思考:从呈送密折的对象和内容,总结出密折制度的作用。
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思考:从《清史稿》的文献记载和对军机处地理位置的分析,总结出军机大臣的职能特征。
教师总结:密折制度的实行和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与此同时,统治者实行文字狱,强化了思想控制。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重点,提升史料实证。文献史料和图片的运用,与材料紧密结合设计的思考问题,提升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从中习得一部分历史研究的方法。
过渡: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中国的疆域。
学生活动:康熙巩固统一事迹报告会
教师展示清朝疆域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研读课本,结合地图介绍康熙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活动的设计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事迹报告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空观念除了时间的延续还应该有空间横向的研究,历史地理学一直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学科,利用地图梳理清朝巩固统一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对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的把握,培养家国情怀。
盛世的阴影——盛世下的“浮世绘”
过渡:《盛世滋生图》展示了清朝经济的繁荣,这个时期君主专制继续加强甚至达到顶峰,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呈现出盛世景象,可是为什么戴逸先生会作出“衰世凄凉”的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盛世的光环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教师展示材料引领学生思考和总结。
241935820420材料一:
据史料统计,清朝中后期一共爆发了一百多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
总结:社会矛盾突出,农民起义不断。
材料二:
false
项??目
耕地面积
增加
人口增加
人均耕地
面积减少
1724—1784年
35%
91%
1.4亩
总结:人口激增,资源危机显露。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米贵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18世纪价格总水平上涨了300%,打文武官员以至满汉兵丁的廉俸粮饷百年间却几乎维持原额不变。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曾说道:“楚省正、二月间米价自一两一、二钱至五、六钱不等,虽未至二两,而民食已难。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总结:物价上涨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数据分析和材料总结,使学生通过认识康乾盛世繁荣景象之下蕴含的危机,能够对康乾盛世做出正确的评价,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是唯物史观的体现。由于下节课只讲述清朝经济的发展,所以此处补充了课本上没有涉及的经济层面的危机,帮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康乾盛世。史实加结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彷徨的抉择——错失机遇与发展失之交臂
【升华】
过渡:在康乾盛世结束大约40年后,中英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战败,并且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西方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什么康乾盛世时期能够巩固统一的中国此时却抵御不了西方的侵略?
通过课件展示康乾盛世时期东西方的对比。
讨论:对比17——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谈谈你的感想。
教师过渡: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也拥有着走向强国的优势和机遇。
展示材料:
材料一:
1689年,康熙在中俄东北边境问题谈判中进一步认识到精确地图在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作用,任用传教士重新绘制全国地图。十年后,《皇舆全览图》绘制完成。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评价说: “不仅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种,而且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更好、更精确”。
1713年康熙发布圣谕,在圆明园蒙养斋设立“算学馆”,翻译西方历算著作,编写《律历渊源》等书籍。但是,西方科学在康熙时代未垮出宫廷一步,他没有把同西方的交流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和国家政策,而只供个人欣赏。加之康熙末年由于礼仪之争,罗马教廷与之关系破裂,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彻底阻滞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和交流,中国因此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雍正、乾隆对自然科学均无爱好,而且雍正强调“骑马打天下”,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当时有一人叫戴梓在康熙时发明火器“连珠铜” (机关枪),一次可连发20多发子弹,而在雍正时,他被充军关外。
材料二:
当时西方商人热衷于东方贸易,中国占有南洋贸易的优势,对东西方贸易本来握有主动权和选择权,通过开拓新的远洋贸易,完全可能发展为新兴贸易大国,与西欧国家平分秋色。康乾时期,世界各地的航海业突飞猛进,船越造越大,中国本来能制造巨大的帆船,出航远洋,而清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500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三:
电影《圆明园》中的一个镜头令人震惊:当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的一间秘密仓库时惊讶着大叫:“他们有枪有炮为什么不用?”。当年英使马戛尔尼进献给乾隆皇帝的枪炮、舰船模型过了半个多世纪仍然被作为礼品封存在圆明园中,而且弹药一发不少!
学生畅所欲言,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谈看完材料后的感想。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立意为从世界发展史的视角一分为二地看待康乾盛世,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开阔了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与西方的历史发展进行横向对比,加深了对康乾盛世的认识,也能更好地对康乾盛世作出评价,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最后通过历史的细节寻找在东西方历史走向不同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过发展的机遇,我们是如何对待这些机遇的,以史为鉴,放眼现实,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了学生作为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家国情怀。
小组合作探究:(以此作为课堂小结的内容)
有学者在研究康乾盛世的时候说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创造业绩,但无法解决封建制度本身难以解决的种种矛盾,反而由于专制政治压抑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与追求精神。”请以康乾盛世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模式,以此作为课堂的小结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师总结:在世界形势风云变化的时代,抓住优势与机遇尤为重要。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21世纪的我们面对一个更加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候,以世界眼光看待“康乾盛世”的历史教训,不仅刻骨铭心,而且促使我们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个新的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包括生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生成性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学活动评价。在学习习惯上,通过分析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情况,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与兴趣进行评价。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推进教学,所以,对小组合作学习也进行了评价,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活动的实施,比如本课学生活动“康熙巩固统一事迹报告会”,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堂最后的讨论问题和课堂训练来实现,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综合评价,主要是针对课堂效果以及是否达成本课学科素养的培养进行评价,当然不止局限于教学内容,还包括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
教学反思
第一,从教学理念上,本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理念。在教学主题的设计上,希望能够完成一堂有灵魂的历史课,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整体教学设计的环节能够把学科素养的培养渗透其中,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完成情况上,本课教学目标结合2017年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来设计,把史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学习目标的设计采用逐步深化的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三个目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有知识的衔接、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升华。通过问题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旧有知识了解的更加深刻细致,不仅达成了知识目标,而且培养了思维。通过对比同时期东西方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康乾盛世时期中国错失发展机遇的感悟,达到家国情怀的培养,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第三,从教材和习题处理上看,本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基本掌握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帝国的荣光——传统社会的积变,盛世的阴影——盛世下的“浮世绘”,彷徨的抉择——错失机遇与发展失之交臂。本课通过对多种史料的分析实现对重点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现对难点的突破和对康乾盛世的感悟。另外,在康乾盛世的评价上,教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给学生展示不同角度的材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选取了适量的习题,既解决了教材的相关知识,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第四,在课堂效果上,教学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课堂环节紧凑,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内容设计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重难点突出,教师能最大限度的去开发教学资源。思考问题的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活动的实施使课堂上师生情绪饱满,小组合作真实有效,既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又有课堂生成,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不足:考虑到课堂时间,在“盛世的阴影——盛世下的‘浮世绘’”这一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局限于教材,选取的材料不够全面。由于该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简单几则材料的选择,难以形成理想的情景创设,学生在此掌握了知识,但是在情感的体验上不够理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