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经超过1亿种。对于这么多的物质和更为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
物质的分类
生活中的分类法应用
图书馆,书籍目录
超市
化学实验室药品柜
电子购物
网络信息
垃圾分类
其他…
物质的分类
分类步骤:
明确分类目的
确定分类标准
按照标准分类
检查分类结果
相似点——揭示规律
不同点——对比区分
物质的分类
常见两种分类法——树状分类法
对同一分类进行再分类,系统性强,适合层次包含关系。
物质的分类
常见两种分类法——交叉分类法
至少同时运用两种分类标准,弥补单一标准的不足。
物质的分类
回顾初中所学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混合物如何分类?
这些混合物都是由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化学上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
(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分散剂:分散系中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分类:按物质状态分类
气
液
固
气
液
固
分散质
分散剂
云
雾
有色玻璃
碘酒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分类: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 nm ~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常见的胶体有:墨汁、碳素墨水、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等。
FeCl3 + 3H2O Fe(OH)3(胶体)+3HCl
红褐色
取10 ml蒸馏水,加热煮沸,向沸水中加入3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胶体
△
胶体
实验: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记录现象。
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
胶体
丁达尔效应原理:丁达尔效应因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于1869年发现而得名。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00 nm,胶体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发生散射;但溶液中粒子直径小于1 nm,散射极其微弱。因此光束通过溶液时看不到这种现象。
胶体
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胶体
实验:分离胶体和溶液
将泥沙、淀粉溶胶和氯化钠溶液的混合物分离。原理和操作?
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于半透膜内
蒸镏水
利用半透膜把胶体中混有的离子或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的操作,叫做渗析。
如何证明淀粉未透过半透膜?如何证明离子透过半透膜?如何证明两者已完全分离?
胶体
物质的转化
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任务】将初中所学代表性物质进行分类。以Ca、CaO、Ca(OH)2、CaCO3为例探究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以C、CO2、H2CO3、CaCO3为例探究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物质的转化
对于Ca、C而言,单质到盐的转化关系可以表示为:
物质的转化
(1)酸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任务】结合实例,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物质的转化
(2)碱的通性:使指示剂变色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物质的转化
(3)盐的通性:与金属反应生成新的金属和新盐(金属活动性规律);
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符合复分解反应规律)。
物质的转化
基于以上两点探究,利用“八圈图”,完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物质的转化
【任务】以硫磺为原料,基于物质转化规律,设计实验,制备亚硫酸钠。
(1)明确原料及产物物质类别。
(2)依据“八圈图”设计反应路径,鼓励设计多条路径完成制备。
(3)书写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谢
谢
看
观
谢
谢
看
观
谢
谢
看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