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6-01 10:3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目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阐述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结构和作用
学习
重点
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结构及作用
学习
难点
各种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及其消化作用












第一部分 学习探究
【温故互查】: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哪些?将这些物质按照分子大小可以分几类?
【设问导读】:
主问题一:消化的概念
阅读课文P26第一二自然段,自学查找下列问题:
1、食物中有哪些物质需要被消化?为什么要被消化?
2、什么是消化?消化需要依靠什么系统来完成?
3、消化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
主问题二: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
1、根据视频和课本P26第三段的内容,总结口腔的消化与哪些器官有关?它们有哪些作用?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1、刚开始咀嚼馒头时,并没有甜味,而细细品尝就能够尝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
2、馒头变甜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
做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根据课文P27分析:
①需要设置几组实验?对照组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②唾液怎么收集?玻璃棒相当于什么结构?馒头块和馒头碎屑相当于什么结构的作用?
③形成几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什么?
④把实验装置放在什么温度下,这样的操作目的是什么?
⑤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用什么检验淀粉是否完全被分解了?
得出结论:
⑥每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完成下表。
试管
实验现象
结论
1
2
3
⑦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分解?分解成了什么物质?
⑧牙齿、舌、唾液在消化馒头的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3、经过口腔后,食物中的哪种物质被消化?消化成了什么物质?还需要继续消化吗?
学生问题梳理:
第二部分 达标检测
【自主检测】:
1.食物的营养成分中,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的是( )
A水、无机盐、维生素 B.蛋白质、糖类、脂肪
C.蛋白质、维生素 D.维生素、糖类、脂肪
2.消化系统的组成( )
A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B 消化道和消化腺
C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D 胃、小肠、大肠
3.丽丽在吃杨梅时将核咽了下去,杨梅核在体内的“旅行”路线是( )
口腔→咽→胃→大肠→食道→小肠→肛门
B.口腔→食道→小肠→胃→咽→大肠→肛门
C.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小肠→胃→咽→食道→大肠→肛门
4.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____ ___,与1号试管__________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_____ ___。
(4)有的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第四个试管的设置____ ___(填“有”或“无”)必要。
5、淀粉在口腔中消化成( )
A.葡萄糖 B.麦芽糖 C.维生素 D.氨基酸
【巩固训练】:
1632585295275001.如图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1” “剪刀2”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其中“剪刀2”能出现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2.“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要求在一定温度进行,这是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高于和低于37℃条件下催化作用都会逐渐降低.下图能正确表示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与温度关系的是( )
3.某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题时,准备了馒头(碎屑与小块等量)、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馒头形态
加入的物质
温度环境
实验现象
1
碎屑
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
37℃ 10分钟
2
碎屑
2毫升清水和2滴碘液
37℃ 10分钟
3
小块
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
37℃ 10分钟
4
碎屑
___________2滴碘液
0℃ 10分钟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一组实验,实验变量是 。预测实验现象,会变蓝的是 号试管。通过该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分析1号~3号试管,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的是 号试管。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
(3)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上述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究“其它因素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补加了4号试管。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判断,加入到4号试管的物质还应该有 ,对照实验是 号试管,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是 。
4.下面是张小华同学设计并完成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在4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及2毫升清水或唾液。
物质
温度
时间
碘液
现象
A
馒头碎屑+清水
37℃
3分钟


B
馒头碎屑+唾液
37℃
1分钟

变蓝
C
馒头碎屑+唾液
37℃
2分钟

部分变蓝
D
馒头碎屑+唾液
37℃
3分钟

不变蓝
(1)A试管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2)A和D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_ 。
(3)B、C和D三支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 。
(4)根据第(3)小题,你认为吃饭时应该( ) A.狼吞虎咽 B.细嚼慢咽
【拓展延伸】:
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李阳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唾液使淀粉变甜的。为了验证这一猜测,他做了如下实验:
I: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备用。
II:取一只洁净的试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1)李阳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这是为了模拟 。
(2)实验过程D中,加碘液后试管中的物质未变蓝色,原因是 。
(3)李阳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观察 的消化作用。
(4)刘明同学认为李阳的实验设计不完善,应该改进:再取一支试管,编号为2号试管,进行相似的操作,其中,过程B中的“滴加唾液”改成滴加 ,其余步骤不变。在过程D中,加碘液后2号试管中的物质颜色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