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31 22:0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了繁荣与开放的大唐风采,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等方面,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今天开始,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感受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的宋元时期。前两年,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来中国考察,来到当年宋辽签订和议的澶州城下时感慨地说:“我看到的不是当年北宋失去了多少岁币,而是后世的一派繁荣。”这位历史学家为什么如此感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的内容。 请同学们高效自学两分钟,两分钟之后请同学抢答。
同学们看看三个政权的统治范围,都城的地点,记住他们的位置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耶律是姓,名为阿保机,生活方式最早是游牧: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 这里建立政权有先后契丹国建国时,中原是什么状况?对,五代十国,中国历史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是由谁哪个政权统一的,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实现武将夺权,和以往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宋太祖和他弟弟宋太宗统一了哪些区域?为什么不说北宋统一了中国?肯定不行,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在它的统治范围之外,北有强大的辽国,西北有党项、西州回鹘、西藏有吐蕃诸部、西南有大理 即使汉族地区也没有完全统一进来,如河北、山西北部还处于辽统治之下。澶州之战是哪一年?是宋攻辽,还是辽攻宋?是哪位宰相主张御驾亲征?结果怎么样?
宋辽与宋夏之间的战争性质,是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是兄弟之争,但也存在着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无论是哪一方,只要以掠夺为目的而发动战争,就是非正义的。辽与西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北宋进行的反掠夺的正义之战。
我们知道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学习中原王朝有哪些相同点? 学会农耕;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也叫汉化或叫封建化),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意思是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按契丹语就会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池边树上老鸦坐",就不大有诗意了。所以契丹人虚心学习汉文化,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汉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下面进入小组讨论合作时间,需要讨论和展示的题目有:三、1、由10组,2由7组,四6由6组,7由4组展示 全体起立 5分钟展示点评25分钟
第1题:①选择“战”的理由  
A. 选择“战”的好处:宋可能会取得完全胜利,可以消除隐患,并能维护大宋尊严,收复幽云十六州,扩大疆域。流传至今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反映了当时人们主战的愿望。 B. 选择不和的好处:指导学生看教材澶渊之盟的内容,每年给辽送岁币家中了广大老百姓的负担,造成国家的积贫积弱。同时,“和”还给人以伤尊严的屈辱感。  
②选择“和”的理由  
A.“战”的坏处。战争本身就意味着破坏。继续战争必然破坏双方的正常生产。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宋辽正处于势均力敌状态,宋在短期内不可能战胜辽。无休止战争必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财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将大大超过“和”送辽“岁币”的负担。 
B.“和”的好处。从北宋政府来说,虽要支付大量岁币,但可免去很多战争开支,社会的和平也为北宋经济的发展、繁荣提供有利环境。从民族角度来说,“和”能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加快发展、融合的步伐。“和”对人民群众来说,可以避免去充当炮灰,在安宁的环境下耕作生产,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  
大家在热烈探讨了“战”与“和”的利弊后,想必对澶渊之盟已能作出一分为二的评价了,谁能试一试呢?  
评价澶渊之盟:①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北宋软弱退让的表现。每年送给辽的岁币(不是一次性赔款),成为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沉重负担,加重了北宋的贫和弱。②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宋辽互称兄弟之国,充分反映了辽的快速发展和强大。③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宋辽双方大力发展边境贸易,专门设立榷场进行有序管理,保持了100多年的相对和平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景象。
由此看出,战争是解决民族之间冲突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战争毕竟给人们带来的是灾难,在历史上,秦始皇当年用万里长城阻止了匈奴南下的步伐,换来了长城以南的地区的相对和平,西汉时期,昭君出塞换来了汉匈边境牛马布野的繁荣,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使唐番合同为一家。所以,和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则两利,战则两伤。现在有人要搞台湾独立,想把宝岛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第2题: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第四题:分别完成了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边疆的局部统一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重建和巩固奠定了基础。契丹族还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由于国土广袤,国势强大,地接多国,因而加强了国际交往,使契丹国号还远播海外,俄文中就把中国称契丹。今天我们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而我国的契丹族和党项族早在10--11世纪的时候就为开发我国东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在战与和的碰撞中,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一起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今天,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56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同繁荣,56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