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它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它既是第一节《透镜》、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 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起到承 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时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编写时 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实验掌握凸透镜成像 的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透镜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透镜所成像的不同,引导_??????_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设计 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进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 程,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问题以及_??????_归纳的能力,
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分析
(一)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实像和虚像,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 镜都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可是它们所成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又有所不同。这能激起他 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和思考,帮 助他们更好的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我采用:
1:任务激趣法
2:实验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4:多媒体动画辅助法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学器材
这是分组探究实验——学生四人一组
每组所需器材是:蜡烛、凸透镜(f=10cm)、光屏、光具座、火柴 各一个
三: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
(二)、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三)、实验设计与探究过程
(四)、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五)、应用与练习
(一)、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回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老师再通过有趣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请同学们利用 手中的透镜分别观察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点。老师进一步提 出,凸透镜成像特点跟什么有关?凸透镜成像又有什么规律?
(二)、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虚实可能与距离有关。
(三)、实验设计与探究过程
1、介绍实验器材
2、介绍像距和物距以及物距、像距的测量方法,回顾实像和虚像。
3、指出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及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要求学生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至右安装在光具座上(方便大家右手操 作),把凸透镜统一固定在光具座 40cm 的刻度线上。
:根据蜡烛的长短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得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 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本实验的难点是学生很难注意到 F 与 2F 这两个位置点,所以我在每一组光具座的 30cm、50cm 和 20cm、60cm 处分别标上 F 与 2F。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处理数据的难度, 更有利于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探究过程
要求学生分别将蜡烛放在 (1) 大于 2f
(2)等于 2f
(3)f 和 2f 之间
等于 f
小于 f
由远及近的这样五个位置上,指导学生移动光屏接收所成的最清晰的像,同时观察像的大小、 倒正、虚实以及像的位置,并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物体位置 物距(cm) 像的特点 像距(cm) 像的位置
U>2f
U=2f
2f>u>f
U=f
U
学生实验时,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看看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 对部分学生做个别辅导,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实验探究,主动地讨论与思考,体验探究的过程与乐趣,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四)、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1、教师收集几组学生的实验记录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后教师展示完整的凸透镜成像表格。(f=10cm)
物体位置 物距(cm) 像的特点 像距(cm) 像的位置
U>2f 30 倒立、缩小的实像 15 fU=2f 20 倒立、等大的实像 20 v=2f
2f>u>f 15 倒立、放大的实像 30 v>2f
U=f 10 不成像 —— ——
U透镜同侧
2、为了进一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用 flash 动画形象的再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演示时左右移动蜡烛,学生能更直观的观察到像的变化。同时引
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口诀。
3、在动画演示时,引导学生归纳出凸透镜的成像口诀:(板书)
分界点: 1 倍焦距分虚实, 2 倍焦距分大小
特点: 实像异侧倒, 虚像同侧正
像的位置: 物在外(2f 之外),像在内(f 与 2f 之内)
像的变化: 靠近焦点像变大, 像和物体同向移
以上特点都可以在 flash 动画中真实的体现出来。(flash 动画在 PPT 中)
其中,像的变化情况我没有用大家常用的“物近像远像变大”来进行总结,因为这只适 用与成实像的情况,成虚像的情况就不适用了,而“靠近焦点像变大,像和物体同向移”不 管是成实像还是虚像都适用。
个人认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有利于他们学习中的灵活应用。
(五)、应用与练习
1、 请根据图中物体所在的位置粗略的画出物体经过凸透镜所成像的情况及位置。
四、教学反思
1、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只能用烛焰做成像实验,而烛焰不稳定,烛焰又有前后的立体感,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找到像的位置,如果条件允许,用电子光屏代替烛焰能很好的解决上 述问题。
2、由于实验探究过程太过复杂,我在光具座上凸透镜的两边分别标上 F 与 2F,又规定了学生由远及近分别把物体放在这两个点的五个区域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有利于学 生找出成像规律,但是束缚了学生,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
3、个人认为:在表格中把像和物体的位置同时记录下来,有利于学生发现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4、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是教学难点,我把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总结为:“靠近焦点像变大, 像和物体同向移”能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