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
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
3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①重点:
重力的产生.
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重心的理解 及确定
②难点:
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
三:教学方法: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5 分钟)
展示“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 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知识点“重力的由来”。 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20 分钟) 知识点一:重力的由来
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你会觉得橡皮需要 用线拉住才不会会跑掉。
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例如:
地球引力使吊灯把悬绳拉紧。地球引力使台灯压着桌面。空中蹦极
知识点二:重力的产生
**重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
**产生条件: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重力的符号:G
**重力的四个特点: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式受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是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个分 力。。
重力非接触力,同一物体抛出后在空中运动时与静止时所受的重力是相同的。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球吸引物体的同时,物体也吸引地球。 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注意:生活中说的物体有多重,指的是物体的质量。物理学中的物重指的是重力。 知识点三:重力的大小(重点)
(1)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师演示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 50 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学生通过教师演示的实验引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 0.5 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学生探究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 100 克、200 克和 300 克的物体的重力, 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让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多个实验及其实验数据讨论,总结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为 g 值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验结果检验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一定, 定其为 g。
4.g 的值: g=G/m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 10 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 9.8 牛/千克,这个值用 g 表示,g=9.8 牛/千克。粗略计算,g 可取 10 牛/千克。
5.G=mg
如果用 G 表示物体的重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g 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 G=mg 表示。
1 千克=9.8 牛顿 ?
这是错误的,千克是质量单位,牛顿是重力单位,是不同的概念,是不能等同的。g 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 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 的值增大.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知识点四: 重力的方向
无论物体的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无论外界条件如何变化,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总是竖直向下的。注意: “竖直向下”不等于“垂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 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 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知识点五:重心:
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 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
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体上
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重力和质量的区别和联系:(学生探究合作,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可从概念.符号.量性.单位.大小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计算公式.测量工具。 联系:G=mg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10 分钟)
课堂检测:
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D.苹果下落是由于苹果熟透了的缘故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 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的 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 比,公式 ,g=
同学们,你的质量是 kg,你的重力是 (g=10N/kg)
质疑解惑:(出示重锤线)建筑工人在砌墙的时候,常常用这种东西。你知道这是用 来干什么的吗?它的原理是什么?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能不能说物体的质量与所受的重力成正比?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 g =9.8N/kg,能不能说 1kg =9.8N?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 分钟)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 G=mg 表示,g=9.8 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完成节后练习。
2.同步练习题 1 5 题。
第六环节:板书设计
一、重力
1.重力的由来:万有引力
2.产生的原因: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
3.重力的大小及其运算:G=mg 4.. 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二、重心
1.重心的概念
2.重心位置的确定:⑴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形状规则物体,
⑵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
第七环节:说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多以新授课为主,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及思考讨论,课堂景观丰富,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带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将所有学生制作与活动 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会有所不足。必须要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因此教学中要适当 照顾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