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
3.了解相关建筑知识,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囯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简明、准确的语言风格。把握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难点: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中建筑属术语的含义。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器乐就有独特的二胡、古筝,那么中国的建筑是否一样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呢?下面请大家用关键词来写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学生写答案)大家的答案很丰富,我们一起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看看我们的答案是否准确。
二、写作背景
自1939年起担任中央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著作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梁思成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他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禁深受触动。《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曾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其主要作品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清式营造则例》等。
题目解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为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的开阔视角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归纳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阐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并在现代社会把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六、全文分析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
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总体特征(包括个体建筑特征、群体建筑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展开的。
其中(三)(四)(五)属于结构特征,(六)(七)(八)(九)属于装饰特征,而(一)(二)因为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
2、“(四)斗拱”一段是怎样介绍“斗拱”的?
明确:
首先说明什么是“斗拱”,然后说明“斗拱”的两个作用,一是结构上,“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二是装饰上,“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
3、“(六)”一段中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有何作用?
明确:
用事实说明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对屋顶的处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引用古诗,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4、如何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是如何说明这种“文法”的?
明确: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就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不论是建筑框架、整体结构,还是台基、屋顶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式,法式就像语言中的文法一样。
为了说明中国建筑的“文法”,作者还提到希腊、罗马建筑体系创造了“五种典范”,以说明“文法”在每种建筑体系中都有;然后列举了中国建筑所遵循的法式:建筑是木架结构,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结束瓦顶,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等等。这些事例都证明了无论哪个地方的中国建筑体系的建筑物,都遵循这样的法式。
5、中国建筑的“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说明的?
明确:
“拘束性”指建筑物遵循一定的“文法”,即惯例法式,“灵活性”指在惯例法式的约束下能出现不同的样式,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作者在说明中国建筑“文法”的“拘束性”和“灵活性”时,依旧沿用前文的“文法”的比喻,以文章来比喻建筑:用“文章的文法”比喻建筑的法式,用“在文法的拘束下的许多体裁”比喻“在建筑法式约束下的不同建筑样式”,用“大文章”和“小品”分别比喻宫殿、庙宇等和山亭、水榭、一轩、一楼等建筑。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建筑的“文法”的“约束性”和“灵活性”。
6、结合文中关于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说法,分析为什么说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明确:
作者认为建筑如文章一样,也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参照写作的手法,可以称之为建筑的“文法”。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法式,遵照这种传承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独特的建筑式样。
从中国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主要采用了梁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主要采用了木框架而非砖石,而木框架结构方法的运用使中国的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体系,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
7、如何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明确:
可译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把具有相同功用、主要性能的各民族建筑比作表达意义相同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表现形式比作不同的语言形式。用“可译性”说明各民族建筑的实质像不同的语言一样,有着同一性质。作者指出同性质的建筑,各民族的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文化心态和不同的文化特点。
但是无论是什么体系的建筑,其主要目的是供人类使用,都可以通过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解读出建筑的个性特征。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了解了建筑的这个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的“可译性”来借鉴、吸收其他建筑体系的建筑特为自己所用。
8、学习本文后,你对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有着怎样的理解?
明确:
①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迹。如: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坐北朝南,这就与中华文化中的以南面为尊相呼应。又如:中国建筑群落的组成般左右对称,这就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不偏不倚为之中”的特点。
②中国建筑中体现着“中庸”思想,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其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内蕴之中。“中庸”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七、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在文中阐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八、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形象可感。
尽管本课是一篇内容丰富的科学论文,在中国建筑学理论中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作者没有故作高深地将其写成晦涩难懂的文章,而是巧妙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如写到中国建筑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作者说“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运用比喻指出其作用,清晰明白。
2.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显示出了较强的层次性,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时明晰的思路。如在总体概括之后,把中国建筑的特征概括为九点,先谈个别建筑物,再谈平面布置,接着谈建筑的结构及其装饰,最后利用比喻归结出有特点的建筑须有自己的“文法”和“词汇”。
3.语言简明而严密。
本课属于自然科学论文,在语言上很好地做到了简明、严密,没有堆砌辞藻,哗众取宠;也没有晦涩难懂,故作高深。如“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用语简单明了,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地位和成就。
九、补充资料?
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等其他形式出现。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它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将两者混淆。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区分开来
(4)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等内容,以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十、总结全文
这篇自然科学小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同时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每种建筑体系都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布置作业
有人说本课题目不好,过于笼统;有人说本课题目逻辑严密,具有专业性。你怎么看?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课后训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________的建筑体系。
②考古学家所________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③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________若干个庭院________天井建造而成的。
A.独特
发掘
或/或
B.独到
发现
和/和
C.独到
发现
或/或
D.独特
发掘
和/和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
B.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
C.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D.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3.简明、严密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如“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这句话中“一般”“主要”就用得很严密,因为有一些建筑物,为适应特殊的需要,或为符合特定的审美要求,就可能不这样。
下图是某学校的教学楼安全疏散示意图,请用一段话对疏散路线进行说明。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简明、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4.下面是作者给“斗拱”下的定义。请把这句话调整为以“斗拱”开头的语句,要保持信息的完整和语句的流畅。
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独特”意思是独有的、特别的。“独到”意思是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结合语境看,①应选“独特”。“发掘”指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从搭配对象看,②应选“发掘”。“或”通常表选择,而“和”通常表并列。从③两个空前后事物看,应都选“或”。
2.答案:D
解析:A项,“葱岭”“朝鲜”“缅甸”后的顿号应为逗号。B项,括号放句号前。C项,顿号应为逗号。
3.答案:【写作示例】
①309、310室和化学实验室、化学准备室的人员从西面疏散,经由西面楼梯离开教学楼;②其余房间内人员从东面疏散,经由东面楼梯离开教学楼。(若先写向东疏散的场所亦可)
解析:【写作指导】如何做到语言“简明”?
(1)明确“简明”的基本要求:
①语言表达要明白易懂——要做到词语选择能让人明白易懂,必须注意避免用冷僻的词语,避免用已经“死去”的词语,避免滥用外来词语与方言词语。
②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使用词语要准确、规范,为的是不生误解,不生歧义。这就要求写作者善于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清楚,按照词语约定俗成的用法来运用,要让别人能准确地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2)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①不说废话,做到避重复、会省略、去赘疣,要善于运用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已经出现的人、事、物。
②要正确使用词语,忌用那些令人费解的词语,防止产生误解,避免歧义。
③要合理安排句子,挑选合适的句式,等等。
4.答案:“斗拱”是指由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一层层逐渐挑出的被称作“拱”的弓形短木和两层拱之间垫着的被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建筑单位。
解析: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以“斗拱”开头,也就是把“斗拱”作为陈述的对象。关键点是对“斗”和“拱”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