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1 06:1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事迹以及相关科学知识。
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选材、结构以及语言上的特点。
学习屠呦呦可贵的精神品质,
树立创新意识。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获奖感言的特征,品味文章朴素而又严谨的语文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作者及其团队发现、应用青蒿素的科硏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好奇心和兴趣对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科学的价值与魅力,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贲任感和奉献精神。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按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难点:深入挖掘,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所处的世界神秘而又精彩纷呈,深邃而又奥妙无穷,因而,我们的生活从来就离不开科学。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明的标尺。从事科学事业不仅需要智力因素,而且需要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非智力因素。科学的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与荆棘,探索的过程也无比艰辛。唯有具备坚强的意志、超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的人,方能在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走向成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两位伟大的科学家——屠呦呦和加来道雄,了解他们的科学探索之路,感受他们伟大的科学精神与品格。
二、写作背景
本文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经作者本人审阅。
三、作者介绍
屠呦呦(1930—),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多年致力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的世界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四、题目解说
题目中的“青蒿素”点明屠呦呦的研究发现,“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形象地表现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屠呦呦就获奖表达感谢以及追溯自己的医学初衷。
第二部分(5-15):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过程。
第三部分(16-20):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21-25):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
六、全文分析
1?、作者为什么提到自己童年的经历?
作者是在介绍青蒿素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
①作者对中草药的兴趣来源于童年时的经历。“完全没有想到”是作者谦虚的说法。
②幼时深植的悲悯情怀,是作者将生命“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深层原因。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①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屠呦呦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②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和实验,终于研究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③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不辍研究;勇于成为试验新药疗效的志愿者。
④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并希望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造福人类。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从内因来看:①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同时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医学,这些都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②锲而不舍。在抗疟研究这一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了诸多困难,做了大量实验,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③重视古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遇到困难时,她把目光投向历代中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汲取经验,取得了创新性突破。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外因来看:①中医药学是个巨大的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②团队的力量。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在抗疟研究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项目”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4、“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这段话中的“完全没有想到”和“从没梦想过”令人印象深刻,它会引起你怎样的思考?
在屠呦呦之前,也许有很多人都研究过青蒿,但是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可是屠呦呦做到了。她谦虚地说没有想到会被认可,在人生道路上,好像她选择这条道路和获得的成功都是一种偶然。可是,在人生道路上,偶然是实现人生飞跃的节点,更是必然的结果,只有努力和坚持的必然才能成就偶然。决定人生成败的并非命运之棋无常的落子,而是我们内在的品格与长久的积累。
在人生的路口,无论我们选择哪一个方向,只要有和屠呦呦一样的努力精神和优秀品质,就能获得必然的成功。我们要学会从必然做起,打造品质,积累努力,淬炼精神,从而走向成功。
七、中心思想
屠呦呦在青年时期培养了对中医药学的热爱,历经数年,终于从中国古代药典中获得灵感,发现了青蒿素。文章写了她发现青蒿素的心得、体会和梦想,体现了她可贵的精神品质。
八、写作特点
1.材料翔实。
作者不是简单地交代探索的过程,而是借助具体的数字,如“我搜集了2000种中草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种。从其中的200种中草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等,凸显了探索的过程及收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为突出中医药学的贡献,以疟疾、白血病、失忆、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为例,说明这些疾病的治疗都受益于中医药学。
2.结构精巧。
课文先总说探索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过程、心得,然后以时间为序,用五个小标题“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中医药学的贡献”具体解说这一过程和心得,纲举目张,条例清晰。
3.语言朴实。
本文无论是标题、开场白,还是主干部分的演讲,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水,不加雕饰,少用比喻而多用白描,使语境与语义纯净、真诚,也使作者的感慨、情致和见识自然而熨贴地表露出来。
九、补充资料
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十、总结全文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通过叙述自己受到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录的一段药方的启发而提取青蒿素的历程,介绍了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所作出的贡献,表达了作者献身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的理想。
布置作业
在本文中,屠呦呦表现了她谦逊的品格,但在网络上也有人因屠呦呦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认为她“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课后训练
作业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氧气压力越大,青蒿素对于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有效浓度会降低。活性氧不仅可以直接对疟原虫起到破坏的作用,而且会损坏红细胞,从而导致疟原虫死亡。②____________________,对其他寄生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科研人员研究发现,③____________________,在整个服用阶段,青蒿素药物都能对幼虫期的血吸虫产生杀灭作用。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屠呦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①从现代科学技术中汲取创新手段
②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
③与她领导的研究团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联合攻关
④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系列青蒿素类药品
⑤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
⑥几十年来致力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疟疾的防治研究
A.①⑤⑥②④③
B.⑥②⑤①③④
C.③②①④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提起艰苦的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充满怀恋。一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就这么悄然绽放。从事科学事业是十分辛苦的,要有信仰,有毅力,但也永远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身处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中,科学家们浑身充满力量;相反________。而且,科学研究充满着魅力,也充满着偶然,有的科学家终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有些科学家则是幸运地站到了苹果树下。这就更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支持和评价机制,让每一位科学家都能在温暖中前行。
A.虽然身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之中,有的科学家也会没有力量
B.只要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好,就肯定会对科学家们产生影响
C.一个不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会对科学家们产生影响
D.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难免会对科学家们产生影响
4.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王明肯定李昊的写作水平:“您的文章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南方科技周刊》记者采访年届九旬的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屠老,请问您芳龄?”
D.退休多年的老院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①与氧气压力有关;②青蒿素除了对疟原虫有杀灭作用外;③青蒿素具有抗血吸虫的作用
解析:本题以情境补写的方式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后文“氧气压力越大……”可知,应该填写“与氧气压力有关”;第②空根据前面的“直接对疟原虫起到破坏的作用”“导致疟原虫死亡”及后文“对其他寄生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知,应该填写“青蒿素除了对疟原虫有杀灭作用外”;第③空根据后文“对幼虫期的血吸虫产生杀灭作用”可知,应该填写“青蒿素具有抗血吸虫的作用”。
2.答案:B
解析:⑥句总写屠呦呦的工作,应该放在首位。②⑤①句式相似,应放在一起。③④句紧承后文“这一成就”,应该放在最后。
3.答案:D
解析:这段文字是说环境对科学家的影响,横线前面说“相反”。且“相反”前面使用了分号,提示此处的内容应与分号前面的内容相反,前面说“身处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中,科学家们浑身充满力量”这是说好的环境对科学家的影响,那么横线上的内容应是说不好的环境对科学家的影响。A项,“虽然身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之中,有的科学家也会没有力量”偏离了“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这一话题。B项,“只要……就……”表达太绝对。C项,前面说的是“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那么此处应与之对应一致,且“必然”一词过于绝对。排除这三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A项,“忝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一般是说自己,句中王明是用来说李昊的,故使用不当。B项,“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用在对方身上。句中说的是自己,不当。C项,“芳龄”,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犹妙龄,称女子青春之期。句中已经交代屠呦呦“年届九旬”,使用该词不当。D项,“老朽”,衰老陈腐。常喻无用,老人自谦之辞。句中为“退休多年的老院长”自称,使用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