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说“木叶”》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9《说“木叶”》 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1 06:1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理凊课文线索,弄清议论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岀结论”的结构特征。
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借鉴文中观点尝试分析更多的诗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自主梳理更多的古诗词意象,加深对传统诗词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比较“木叶”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难点:
运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理解诗歌形象。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在众多名句中,为何“木叶”如此受青睐呢?什么是“木叶”呢?“木叶”中又展现出怎样一种美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木叶”的世界,去感受它,了解它,领略它的美吧。
二、写作背景
作者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他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作者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让我们发现:“木”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中饱含诗人的感情,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作者在“木叶”上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也启发我们思考应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作者介绍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主要从事新诗的创作和古代文学、古典诗歌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其学术道路曾被概括为“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方面。在唐诗研究方面,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同时提出了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
主要作品专著《中国文学简史》《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论文《唐诗的格律》《关于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些问题》《盛唐气象》《陈子昂与建安风骨》等;新体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
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上。
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却差别极大。
六、全文分析
1、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文章开头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两勺诗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澈、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以此为开头,起到了扣题和引入话题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增强文章的文学性意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2、吴均诗中的“木”与曹植诗中的“树”有何不同的意味?
明确:
“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含有落叶的因素,让人不禁联想到叶子越来越少的情景,联想到“落木千山”的空阔景象。“高树多悲风”中的“树”自然地含有“满树叶子的吹动”的意味,“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是一种饱满的形象。
试总结一下“木”与“树”的区别。
明确: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境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营造空阔的意境,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而“树”则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4、第五段中“午阴嘉树清圆”是什么意思?作者举这个例子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午阴嘉树清圆”是说,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荫亭亭如幄。“圆”字描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作者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既证明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又与对“木”的分析形成比较。
5、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是文章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寄托在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指导读者领悟诗歌语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6、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明确: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7、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明确: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七、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八、写作特点
1.选题小,但论理深。
作者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切口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浅显化并渗透于对有关“木叶”的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2.事例丰富。
文中大量援引了古诗中关于“木叶”的诗句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调节了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逐层探究的层次结构。
古代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是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的,探幽发微。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4.说理深入浅出。
作者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读者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九、补充资料?
说明文的语言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又是灵活多样的。主要可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平实的语言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的教科书。选用平实语言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能使语言达到生动效果的方法有:(1)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强;(2)现身说法,利用生活感受,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人接受;(3)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
十、总结全文
《说“木叶”》是一篇文化随笔,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营造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进行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我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布置作业
《说“木叶”》让我们领悟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与含蓄。含蓄与直白是诗歌语言发展的两大方向,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_________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到“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袭,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碧绿的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有诗云“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_______________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袅袅婷婷????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袅袅婷婷????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随波逐流????亭亭玉立????心驰神往
D.层出不穷????同流合污????亭亭玉立????爽心悦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小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4.本文中,作者在分析“木叶”的独特意味时,将“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木”、“木叶”与“落叶”、“木”与
“树”等进行了对比,使读者对意象有了具体的感知。比较分析法是常见的论证方法,请恰当地运用比较分析法,以“宽容”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D;
3.B
解析:
1.①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材料中强调“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②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据下文“在寂寞中生长”“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内容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③袅袅婷婷: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柔美。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形容桄榔,用“亭亭玉立”更合适。④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文中说的是诗歌描写生动,不是实指眼前景色美好,用“心驰神往”更恰当。
2.文中画线句子的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提。C项中“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综合分析,D项修改最恰当。
3.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由此排除A项。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选B。
4.【写作指导】
比较分析法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比较分析试图通过对事物异同点的比较来区别事物,以达到对各个事物深入了解,
从而把握各个事物的目的。
本题可以选取与“宽容”相近或者相反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如“宽恕”“纵容”“睚眦必报”等,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宽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