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培养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预习导学
“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当时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课堂导入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端木蕻良,原名 ,现代作家,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有长篇小说代表作《 》《大地的海》等。本文题目的意思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曹京平
科尔沁旗草原
预习导学
2.阅读下面的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怪诞( ) 亘古( ) 默契( )
污秽( ) 挚痛( ) 嗥鸣( )
谰语( ) 镐头( )
dàn
huì
lán
.
.
.
gèn
zhì
gǎo
.
.
.
.
.
qì
háo
预习导学
4.解释下列词语。
挚痛:
标直:
嗥鸣:
谰语:
亘古:
污秽:
诚恳而深切。
笔直。
(野兽)大声嚎叫。
没有根据的话。
远古。
肮脏的东西。
预习导学
5.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请摘抄有关句子。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和耻辱。”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朗诵文章,理解情感。
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或物产?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景色或物产?
作者在文中选用的三个事例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景色及物产。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恢复美好故乡的信念和决心。
合作探究
2.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语句:
(1)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体会:热烈抒发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热爱、怀念以及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一、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有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合作探究
一、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有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合作探究
二、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第1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2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二:读了这篇课文后,你的感悟是什么?请组织同学们讨论发言。
示例一:9月18日是中国的国耻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公然侵略东北三省。大片的土地沦陷,大批的难民流离失所。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耻辱。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九一八”事变。
合作探究
示例二:如此美丽的家园突然遭到了侵略和践踏,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今天的祖国繁荣昌盛,已为世界所瞩目。今昔对比,我们倍感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