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5 10:1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家乡文化生活》学案
1.单元学习目标
人文主题——我们的家园
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形成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语文素养
(1)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访谈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等。
(2)阅读有关调查研究、乡土风俗等方面的文章,掌握进行调查的准备、方法等。
(3)学会从现象中提炼有价值的典型问题,形成专题研究的意识,培养自己理性思考、深入认识问题的能力。
(4)尝试风物志、调查报告、建议书等实用文体写作。
2.单元学习资源
(1)《调查的技术》节选自毛泽东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节选部分主要介绍了进行调查的准确方法、注意事项,很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2)《访谈法》选自《社会学教程》,简明扼要地指出了访谈的一般流程,给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与方法。
(3)《节日与文化》对节日与文化的辩证认识,为我们多角度地认识家乡文化提供了参照。
3.单元学习路径
学习任务一 围绕家乡人和物开展访谈活动,完成家乡志写作
活动1 参考课本《访谈法》,掌握“访谈”相关知识与方法等内容
(一)理解必备知识
1.访谈
“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交流中的探询。访谈是访谈员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向受访人提出有关问题,通过受访人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访谈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2.风物志
“志”是记述、记载的意思。“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如地方志,就是如实记载某一地方历史的书或文章。志书,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所谓风物志,是指对家乡风光景物、风俗物产的介绍。
(二)掌握访谈要领,开展访谈活动
1.访谈准备
(1)确定主题,熟悉资料
就“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这一主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围绕主题进行相关背景调查,快速翻阅资料,做到心中有底。首先是要将一个大主题细化,选定家乡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如古迹、学校、村落、街区等),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快速成为半个专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当我们对所要访察的区域已有初步了解,我们才能精准地选定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只有当我们对相关区域和人物的背景资料已有所掌握,我们才能提出值得深究的重要问题。
(2)设计问题,编写提纲
基于对相关区域和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从中提炼出亟待理清的有价值的问题。那些背景资料没讲明白的地方,正是我们采访时要提问的地方。比如针对家乡某个老建筑、老街区或某段历史记忆,我们应从新闻(调查)的基本要素出发,追问“五个W和一个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种样貌(What)、为何(Why)、如何(How)。同时我们还要多设置些开放性的问题,避免预设答案式的诱导性发问。设计问题时,应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创意、引人入胜,让受访者有话可说、乐意去说。
而编完提纲后,还应整体看一下各问题间的连贯性、逻辑性,以确保整个访谈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3)讲究技巧,灵活发问
当我们置身访谈现场,面对访谈对象,自当以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来随机应变,带着新鲜目光、敏锐耳朵来多看多听。同时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访谈阶段,我们也应灵活运用趣问、直问、旁问、追问、延伸问等提问方式,以便使访谈对象迅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而深挖到有价值的信息。直问、追问,适合于能言善辩、思维能力强的受访者;而趣问、旁问,则适合较拘谨、不善言辞的受访者。
相关链接 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
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访问者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问: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4)态度诚恳,语言得体
针对身份、年龄、学历各不相同的受访者,我们应注意随机应变,恰当得体地与受访者互动,尊重不同受访者的表达习惯和语言方式,善于倾听、用心发掘,营造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访谈时应注意自己的表情、语速、说话的明晰性,以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受访者交流。需要拍照或录音、录像时,应先征得对方同意。访谈后,应向受访者表达谢意。
2.访谈总结
(1)整理资料,精心核对
访谈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调研工作的结束,对访谈录音、笔录的精心整理也至关重要。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如生僻词汇、专有名词或方言土语等)要及时提问,即使事后时过境迁,也要多查阅资料或咨询相关人士一一核实,以求绝对避免主观编造或添加。对不同受访者之间言论相互矛盾的地方,也应进行认真查对,以确保这些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有效。
(2)适当剪裁,去芜存菁
经查证核对过的访谈资料,并不意味着可以原样发布,在真实记录受访者言论的基础上,访谈者还应从文章学的角度使采访稿更精练简洁、详略得当,对过度口语化的部分进行适当的书面化。完成后的采访稿可寄送一份给受访者,请其过目、确认(或适当修正)。
文本示例:
访谈周大新:记忆、乡土与乡情
访谈人:张延文(张)
受访者:周大新(周)
张:周大新先生,您好!很荣幸有机会和您进行如此近距离的交流。有一首歌唱道:“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印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有戴上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您也是十八岁参军的吧?能不能谈谈当时的具体情况?
周:是,我是十八岁参军的。1970年10至11月间,山东的一支部队来我们公社招兵。当时,我在读高中,但学校上课主要是学农学工,跟镇上拖拉机站的人学开拖拉机,到各村犁地。文化课上上停停,而且那时大学已停止招生,我看不到上学的前途。最重要的是,当时吃不饱肚子,在学校没钱买饭票,回到家也是顿顿吃红薯,只有在给人家用拖拉机犁地时,方能吃顿白面条。为了寻找前途,也为了吃饱肚子,我决定去当兵,遂在大队报了名。刚好,接兵的李连长爱打篮球,他到我们学校的球场上打球,看到我们几个同学篮球打得不错,问我们愿不愿意当兵,我们自然说愿意,并告诉他我们已经报了名。于是,他和其他接兵的人对我和我的几个同学就格外重视。我们顺利通过了体检和政审关,拿到了入伍通知书。12月份,我们坐上了开往山东的闷罐子军列,向着山东的部队出发了。到了山东肥城的部队驻地才知道,我们当的是地面炮兵,我们这个炮兵团隶属67野战军。我当时根本没想到,这一当竟然当了四十多年兵。
张:青年女作家、评论家梁鸿在2009年写过一篇关于您的评论——《那荒凉而温馨的“圆形盆地”——周大新论》,你们都是河南邓州人,她对于您作品当中的故乡情结作了全面的论述;同时,她描写故乡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在国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在当代文学中,邓州还有包括姚雪垠、张鲜明等著名的作家、诗人,令人刮目相看,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
周:我们家乡喜欢写东西的人比较多,这可能与前辈人的影响有关。张仲景当年写过《伤寒论》;范仲淹虽不是邓州人,但他在邓州当知州时,写了《岳阳楼记》;姚雪垠写了《李自成》。我们读小学、中学时就知道了他们,他们对后人是有影响的。再就是我们那个地方比较穷,穷地方的人也会把写作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起码可以挣点稿费。我最初写作就有这方面的考虑。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那里的老百姓一向对会写书的人怀有一种崇敬心理,过去每年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墙上贴一张写有“敬惜字纸”的红色纸条提醒家人。人们见到写有字的纸片,都会谦恭地捡起来放在家里。大概是这种传统也在鼓励着人们去学习和从事写作吧。
张:南阳盛产黄牛,是国家小麦生产基地、粮仓。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方,乡村和乡土自然容易成为聚焦点。您的《第二十幕》等关于故乡的小说,主题也往往是和工商业等题材相结合的,这和传统的乡土叙事有着一定的差异,您如何理解乡村生活面临的新问题?
周:我的故乡的确如你所说,是一个粮食主产区。种植,是老百姓的主要营生和任务,但乡村和城镇从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农业和工商业不可能完全分开。尤其是我的家乡位于豫鄂两省的交界处,处于中原和两湖的交通要道上,粮农和工坊的工人及商人的来往,一向是很密切的,而且他们之间的身份转换也在经常进行着。这可能也是我的写作和别人的乡土写作不太一样的原因所在。
今天的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富起来,让农民的生活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农村要想富起来,就不能不与工业和商业联姻。要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争取卖出的不是原粮,而是各种制成食品。要借助商人把自己经过深加工的产品变成商品卖出去,不仅在本县本省卖,还要争取卖到外省外国去。要办好乡间旅游,为城市人提供新的旅游服务项目:踏赏田园美景,体验种植之乐,夜听乡间之静,品尝农家饭食,等等。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搞好乡间的环境保护,不让空气、水体、土地遭受污染。这是我们在致富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张: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使用了平行叙事的方法,将神话和现实互为照应,为南阳盆地的三条河流赋予了三个异形同构的美好的神话故事,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另外一位著名的豫籍作家李佩甫在他的代表作《羊的门》中,则将他家乡的平原上生存的各色人等比喻成了在乡间生长的不同类型的野草,现实主义的味道更为浓厚。您关于盆地的描写中,是否包含着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呢?
周:我在《走出盆地》这部作品里,是想写人改变命运的不易,当然包含着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间的冲突。一个人要超越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太不容易,超越精神观念的限制更不容易。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寻找此生的幸福,都在试图超越上天给自己设置的各种樊篱。我期望读者从这本书里能读出一种坚韧来,看到坚韧在人的命运形成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同时,对幸福在哪里也能生出一点新的感悟。人们都认为幸福在别处,从一个地方找到另一个地方,从今年找到明年,从明年找到后年,它真的在别处和以后吗?
张:您的短篇小说《哼个小曲你听听》,讲到家乡人喜欢哼小曲,这些小曲既带有地方戏曲色彩,又有山歌的野味,这种现象在北方平原地区的乡村并不多见,这是否因为邓州受楚地文化的影响更多一些呢?
周:我们邓州古属楚地,人们爱唱歌,爱听曲。在我们村里,我有一个堂哥,在世时特爱哼小曲,俗称拉“肉弦子”,他双手一边干活,嘴里一边拉弦子哼曲,我们在一旁听着,非常好听。那些曲子似曲剧,似豫剧,似越调,但又都不像,完全是他自己的随心创作,听上去悠扬婉转。他并不识谱,不知他的创作之源在哪里,也许就是天生的?在国家搞民间歌曲普查时,我们南阳各县都搜集有成本的歌曲,那都是人们在干农活时常哼唱的。
张:在《哼个小曲你听听》当中,有大量的民歌民谣,活泼动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小曲大都是您自己编的吧?豫籍作家李洱在他的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当中穿插了很多“颠倒话”,这些颠倒话作为豫北的一种民间小调,带有反讽的意味;而豫南的这些小曲大多直抒胸臆,但两者都有点冷幽默的味道。您平常喜欢音乐或者歌唱吗?
周:那些小曲,有的是在乡间流传的,有的是经过我改造的。我自己非常喜欢音乐,主要是喜欢民族音乐。年轻时,我爱拉二胡,爱吹笛子,特别爱听二胡独奏曲,对《二泉映月》和《良宵》非常着迷。也爱听民族歌手唱的歌曲,在连队当战士、班长、副指导员时,我是连队演唱队的主要成员,那时主要是唱一些民族歌曲。后来进了大城市,年龄大了,事情多了,自己不拉了,不唱了,只听,通过音响去听。直到今天,我只要一听到二胡独奏曲和唢呐曲,还有箫独奏,就特别高兴,感到心旷神怡。
张:《哼个小曲你听听》里的主人公五爷,早年就成了孤儿,后来又丧妻,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大成才,作为教师的儿子又在武斗当中为了救学生被红卫兵乱枪打死。风烛残年的五爷含辛茹苦地将孙子拉扯大,孙子清华大学毕业后成为高级知识分子,而五爷却仍然是孤身一人,从放羊娃成了放羊的老头。这个故事让人想起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当中的主人公徐富贵,比较起来,五爷的形象显然更为正面,他在面对命运的轮回时,是一个胜利者。《哼个小曲你听听》里塑造了一个坚强的“父亲”形象,这其中是否也有着您自己家族人物的影子?
周:乡间有些人物,当然也包括我们家族的一些人物,人生很不顺,命运很凄惨,但他们最终都能平静面对,达观地看待人生,尽力把失去的东西“忘掉”,去应付新的人生问题,去活完自己的人生。我们村里有个瞎爷,他只是瞎了一只眼睛,但我们这些孩子都叫他瞎爷,他并不生气,他终身未娶,一个人过日子,家里的财产少得可怜,可他很少有忧愁的时候,整天乐呵呵的。五爷就是这些人的代表。我塑造这个人物,就是想向这类人表达我的敬意。其实,人怎么活不是个活?不就几十年时间?人最好的待遇,是不悔来人世。
张:非常感谢您接受这次访谈,祝愿您生活愉快,创作再获佳绩!
活动2 撰写风物志
(一)写前准备(见前面访谈总结)
这里重点说说列入风物名录的原则:
1.本地著名的自然景物、建筑、物产、风俗。
2.具有本地特色,可以作为本地标志。
3.有历史积淀或反映本地最新变化的事物。
(二)风物志主要内容
1.该风物的特点。
2.该风物历史沿革、传说故事。
3.该风物名称的内涵。
4.家乡风物体现的乡土情感。
(三)写作原则
1.以说明性文字为主。
2.语言力求简明。
3.考虑到不熟悉本地区的人的阅读需要。
4.全文结尾处要有对被访谈者的感谢。
文本示例:
天下无桥长此桥
——故乡风物志
颜纯钩
我的家乡安海有一座宋代修建的石桥,安海人都称它“五里西桥”。安海俗称“三里街五里桥”,即南北直贯镇境的小街长三里,而街尾的石桥长五里,这当然是约数,不过世代相传都是这样叫法。
五里桥在小镇最南端,对岸是南安县水头镇,两镇相隔的水道,未淤积前只有船只来往。安海曾为全国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晋江和南安两边的货物和百姓要来往两地,从水路走费时失事,风浪险恶,因此才有修桥之议。
安平桥的详细资料,很多安海人都未必知道。据说是南宋绍兴八年安海财主黄护和僧人智渊带头捐资,由僧人祖派主持,开始修建五里桥。中间修修停停,至绍兴二十一年才完工,以当时的物质条件和工程技术来看,称得上空前绝后。有一种说法:安平桥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桥。
安平五里桥与由宋代蔡襄主持修建的泉州洛阳桥互相辉映,现在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修于北宋,在安平五里桥之前,但洛阳桥只长一千二百米,不如五里桥长。
五里桥桥长二千零三十米,宽三至三点八米,共有疏水道三百六十二孔,现存桥墩三百三十一座。桥墩用石板交叠搭成,部分桥墩面水两侧修成船头形状,以减少水流压力。桥面石板长八至十一米,宽与厚约零点五至一米,也即横切面大致为正方形。每块石板约重三吨,据说修桥的石板当年都沿水路远从金门采运而来。
每块石板约重三吨,在当时的工程和运输条件下,开采与搬运都极度艰难。在金门码头装载上船,然后风浪颠簸运到安海,然后运到工地,然后架上桥墩。五里长的桥,要费多少功夫才能一块块搭起来?之前要根据水文和地质条件先做工程设计,再之前要四处募捐,筹措建桥费用,再之前是动念起议,要有那么疯狂的胆识,也要有那种准备要遭遇千难万险的毅力……
我读书的年代,五里桥已经部分倾圮,桥两边早就淤积成陆地,只有桥中水心亭一带见到一点水道。桥上所有的护栏都消失了,有些桥面石板断裂,斜架在桥墩上,过桥时可见到桥底的泥地。这些断裂的石板隔几个桥墩就有一处,就像五里桥经历岁月风霜留下来的伤疤。
桥头有两座石翁仲,约与成年人齐高,人们经过时,习惯在它们旁边站一站、摸一摸,遥想千年前的匠人,如何一锤一凿,雕成这两个不辞风雨看守长桥的石将军?偶尔有人在桥上垂钓,有人在桥下淤泥中捉螃蟹。我们经过时在那里歇脚,桥上风来,暑气略消,放眼周遭的旷地,茅草在风里摇曳,更远处的水头和安海,民居灰蒙蒙一片。人间沧桑变迁,天地运转不停,其中有某种神秘感,我们永远都无法破解。那时不免又想起南宋年间的先祖们,一样从桥上过,一样在这里歇脚,一样赞叹修桥人不朽的功德,一代又一代安海人,呼吸同一片光风霁月,在这里繁衍生息。
五里桥两边多年淤积的旷地,有些被开发作盐埕晒盐,有些在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被开垦出来种番薯。我们读中学时,不时要到旷地上去挑沙。旷地地质偏盐碱,要用沙土去中和,一众男女同学每人一担畚箕,将从沙滩上运来的沙挑到盐碱地里,沙与泥混合后再经雨水漂洗,勉强可以种番薯。至于后来究竟有没有收成,收成后的番薯又是谁拿去果腹,那就不是我们可以闻问的了。
人世沧桑,这都已经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近年五里桥经过几番整修,据说已经面貌一新,坍塌的桥板补齐了,桥面两侧加建了围栏,更重要的是桥下引了水来,使桥因水而更名正言顺。桥头的白塔、水心亭也都翻修整治,长桥虹影,白塔斜阳,与五里桥互相辉映。维基百科说,五里桥现在是“国家4A景区”,看来有机会回乡,也可去做一番游客了。
然则,新桥已无复旧桥风味,那已不是我心目中的五里桥了,那座负载了千年历史、负载着故乡文化的伤痕累累的旧桥,也只能从旧梦中去追寻了。(有删改)
学习任务二 围绕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1 参考课本《调查的技术》一文,掌握进行调查的要领
(一)确定家乡文化生活调查主题
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调查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不求全面,任选一个主题深入调查即可。
下面的题目可供参考:
①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
②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
③家乡图书室藏书与借阅情况调查
④家乡商家招牌体现的商业文化调查
⑤家乡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查
(二)阅读《调查的技术》,掌握调查技术
毛泽东一生都非常重视调查,他认为不作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本文就调查的技术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首先讲了开展调查的方法,接着讲调查的对象选择、数量,调查前的提纲准备,还强调了调查需躬行、深入、亲自记录。为调查者指明了方向。
活动2 撰写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掌握调查报告必备知识
1.调查报告的特点
2.调查报告的类型
3.调查报告的文体结构
调查报告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标题一般冠以“关于……的调查”或“……的调查报告”。正文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1)前言是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起因、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叙述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段类似于消息的导语性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体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2)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件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在这部分,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的对象加以对比来写,从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产生的不同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
(3)结尾:或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或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或是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文本示例:
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社区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有所发展,但仍面临挑战。为了解我们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小组在10月到11月一个月时间内,通过调查问卷、随机采访等方式,对该区社区建设情况做了一些调查和分析。在分析调查数据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1.问卷调查结构分析
我们小组设计了调查问卷,问题主要有:对社区文化是否理解、对社区文化建设满意度、希望社区举办什么类型的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等。我们小组于10月到11月在城区内随机地对居民进行了调查,由于调查存在一些问题,本打算做100份的调查最终只完成了53份,下面是调查的结果分析。
(1)居民对“社区文化”概念的理解程度。
从上图可以看到,只有一半多一点的居民对“社区文化”有所了解,有44.45%的居民完全不知道社区文化为何物。很多人不理解社区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人工作太忙,基本不能参加社区的活动;有的人仅限于在家料理家务,还没意识到精神生活的需求。
(2)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满意度。
图中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社区文化建设满意度表示一般,还有部分人对其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这表明城区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不太好,没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也没能达到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素质的目的。
(3)居民最希望社区开展的活动类型。
从上面的条形图可看出,61.11%的居民希望社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譬如文艺表演、乒乓球比赛、棋类比赛等活动。文体活动固然能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但是要提高居民的文体素质,需要举办讲座、开展公益活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思考怎样开展这些活动,才能让居民喜闻乐见、积极参与。
2.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概况
我们小组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对社区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近年来,区政府意识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帮助社区进行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领导层面的重视。
在区政府、区党委的领导下,区文化部门将社区文化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安排部署,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导、年末有总结。结合社区实际,整合文化资源,开展和支持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
(2)硬件投入加大力度。
区财政加大社区文化建设投入,在各个社区设置各式宣传栏、阅读栏、图书室及一室多用的活动室等,这在我们走访的几个社区都有见到。另外,据有关数据统计,仅2011年就建立了55个公共阅报栏,政府还出资建设小书屋,修缮非国有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街头雕塑,整理大街小巷等。可见,社区文化建设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加大。
(3)居民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有别于过去家庭主妇仅局限于日常家务活动,现在许多家庭主妇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比如,参加腰鼓队、合唱团、广场舞表演或三五相邀外出郊游;老人们也不再每天窝在家看电视,而是经常出门找同伴下棋、玩纸牌或者去阅览室读书看报。
3.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居民收入偏低,没有精力参加社区活动。
本社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资源环境等问题,交通不便,经济不景气,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人们在文化方面的投入不高。年轻人为了生活,时间都投入到工作当中了,几乎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而中老年人,也只有那些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才参加文化活动。
(2)社区与居民联系不紧密。
根据采访,我们了解到居民对“社区委员会”不太了解,他们不知道也几乎很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一般只有通知到本人的活动才会去参加,社区建设的意识不强。社区委员会的阅读室、未成年人网吧、活动室等居民使用较少,有的形同虚设,相对于社区文化活动,居民们更喜欢自发组织开展自己喜爱的活动。
(3)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太过单一。
社区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活动比较老套,且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学习任务三 在前两项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撰写
    关于家乡文化建设的建议书
(一)理解必备知识
建议书是个人或者单位有关方面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而倡议大家一起做的事情,或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也叫意见书。建议书是作文的一种形式,其内容很广泛,像弘扬雷锋精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援助贫困山区孩子读书、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等,都可以写建议书。
建议书在面对群体时,主要是宣传、鼓动对方去做某事,具有一定的号召性。建议书在面对领导和有关部门时,一般是中肯地提出意见或建议,没有要求对方去做某事的意思,不具有号召性。
(二)如何撰写家乡文化建设建议书
1.可以考察家乡的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选择其中的一项,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哪些改进的可能,具备了哪些条件,等等。
2.所提建议应当从家乡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切忌空泛。应先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其他人讨论后再拟定建议。可以写成建议书,陈述建议的内容、建议的理由、实施的步骤和可行性等。
3.所提建议要基于对当代文化发展和区城文化生活的理解,以利于家乡文化的健康发展;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文化、新风尚,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
点拨 建议书的格式
1.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暑期中小学组织夏令营的建议书”。
2.称呼。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收文单位的名称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3.正文。建议书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收文单位或个人,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
(2)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建议的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3)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的话,不用命令的口气。
4.结尾。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与一般书信相同。
5.落款。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称呼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文本示例:
关于推进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建议
尊敬的县领导:
近年来,我县的文化事业有了长足进展。文化改革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势头良好,文化建设取得进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我县赢得了荣誉,争得了商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县文化建设总体水平还不高,同县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同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上级要求差距很大,与周边市县相比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文化基础设施简陋。没有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群众无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和阅读场所。
二、文艺队伍人才匮乏。规模不够,没有人才,后继乏人。重要的文艺活动,还要到周边县市请外援。
三、文化产业数量稀少。我县除少量文化商演和工艺美术展览外,文化产业屈指可数。
四、文化活动引导不利。除民间团体和个人自发的一些文化活动,如秧歌、排舞、拳剑、交谊舞外,官方组织的很少,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
五、文化资源发掘不够。包括历史资源、旅游资源和人才资源,都有很大的潜力没有发掘。缺乏地域特色文化,人才外流情况严重。
上述问题,与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宏大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根据中央和省市要求,结合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建议:
一、巩固现有的品牌文化,包括文学刊物、书法剪纸、工艺美术等。同时建议县里创办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展示我县人文风貌,传播上级政策要求,反映百姓生活,服务社会发展。
二、在进城入口处修立县标,以展示我县名片;在西郊建设文化广场(包括诗墙、画廊、雕塑、音乐喷泉等),以彰显文化氛围。建议在街边设立报刊橱窗,供群众阅览。
三、建设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活动中心,使群众有娱乐休闲、健身活动和阅读观赏场所;开办老年大学,使离退休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四、由县领导牵头,主管部门承办,每年举办一次各种专业大奖赛。包括文学、书法、剪纸、美术、摄影、歌曲、舞蹈、曲艺、健身及元宵诗会和灯展等。通过各种赛事,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提高队伍演出水准,激发演艺人员的积极性。
五、重点搞好旅游景点文化建设,挖掘和开发我县的历史文化资源,使这些景点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文化内涵。应在现有基础上有大的提升,足以吸引游人观赏。
以上为推进我县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些建议,如若实现,对我县的面貌必将有一个大的改观,对县域经济的提升也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建议县里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工作,让全县人民享受更多文化发展繁荣带来的成果!
××中学 李××
2020年6月6日
专项训练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一、《访谈法》文本精练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某种通信工具进行的间接访谈,访谈效果差,所以不能成为访谈的主要方式。
B.结构性访谈有提纲,较规范,非结构性访谈花费的时间多,结构性访谈比非结构性访谈实用。
C.访谈前要尽可能地全面了解调查对象的情况,以保证访谈过程中发问得体,取得好的访谈效果。
D.访谈时,要尊重被访谈对象,可以重复提问重要问题,要做好记录。
答案 C
解析 A项说间接访谈“访谈效果差”无依据,且与“不能成为访谈的主要方式”构不成因果关系。B项“结构性访谈比非结构性访谈实用”无依据,采用哪一种访谈形式,要依具体情况而定。D项“要做好记录”不当,原文是说“经调查对象同意后进行记录”。
2.本文采用了小标题形式,请具体说明其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采用小标题形式,眉目清晰,第一个小标题为“访谈法的含义与类型”,提示这部分内容为诠释访谈法概念,并进行合理分类;第二个小标题为“访谈的准备及技巧”,提示这部分内容是要完成访谈任务,需做的准备工作和访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访谈法”语言表达
3.小明准备通过走访社区居民了解祖国变化。下面是他拟写的访谈提纲,①②两处提问均有不妥之处,请改正过来。
采访对象:社区居民。
访谈主题: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水平。
访谈提纲:
①你现在的住房情况是不是还很差?
②在这个社区生活的十年间,你对周围环境有过哪些不满?
③十年间搬过几次家?每次搬家体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您现在与十年前的住房情况有什么不同?
②十年间周围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解析 ①处问题不礼貌,没有考虑他人的心情,而且应联系“改善居住环境”提问,应问住房情况的变化,所以可改为“您现在与十年前的住房情况有什么不同”。②处问题同样应联系“改善居住环境”提问,应问周围环境的变化,所以可改为“十年间周围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4.校学生会拟开展“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为学习交往经验,将对某老师进行访谈。请你设计三个访谈问题。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您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②从这些事例中,您总结出了哪些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
③为帮助我们更好地与陌生人交往,您还有哪些建议?
5.假如你的班级准备以“家乡节日文化”为主题,开展一次调查活动,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为丰富家乡节日文化内涵,请结合调查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三、访谈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方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宗宪“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到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的。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前》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6.文章开头提到了不同的人对方文山的评价,其共同的意思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几句话都是围绕着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展开的:他长得很一般,甚至有些丑,但极有才华,词写得十分出色。(2)作用: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开篇,引起阅读兴趣;同时又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方文山横溢的才华。
7.记者进行采访时,需事先针对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请根据文意,还原出本文的采访提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艰辛的成长经历;②与周杰伦的合作;③与众不同的风格。(意思对即可)
8.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山的成功归为“幸运”,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方文山的成功有其幸运的因素,如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一朝成名。(2)但最终促使他抓住幸运走向成功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①坚强的意志:普通的家境与苦难的成长历程,磨砺了他的意志。②锲而不舍的忘我写作:在工作之中,坚持写作。③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④有谦虚谨慎的人品:赞赏搭档,认为自己的成功与跟周杰伦的搭档有关。⑤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⑦有出众的才华:有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如有其他观点,能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四、微写作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或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大面积拆迁,建起整齐划一的住宅楼区,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农民搬上楼后,离自己的土地远了,农具没处放了;乡村特色没有了……
对于这些现象,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如何在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的情况下,保护、弘扬家乡文化?请就此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答案 (提示)①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留住乡村物质文化记忆的场合、民居工作。
②对原有的村落祠堂、乡村入口等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让游子记得住乡愁。
专项训练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技术》文本精练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要讲究方法,不开调查会,不作讨论式的调查,就会犯错误。
B.调查对象应该选年龄大的,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的经验丰富,其他人不必在座。
C.调查前准备纲目很重要,纲目要有大纲和细目,以保证调查有的放矢。
D.从事调查工作要深入,尽量亲自做记录,不假人之手。
答案 C
解析 A项表述绝对化,原文是说“是容易犯错误的”。B项“选年龄大的”范围不当,由原文中的“以年龄说”“以职业说”可知,还有其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其他人不必在座”表述不当,原文是说“调查某个问题时,和那个问题无关的人不必在座”。D项“尽量亲自做记录”不当,原文是说“要自己做记录”。
2.从写调查报告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借鉴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各阶层的调查者写的,这些调查者中有大量的基层人员,所以文章采用提纲挈领的结构,列举了七点,一目了然;语言简洁、通俗,不求文采,不用典故,一看就明白。这一特点使文章接地气,保证了文章所要求内容的应用落实。
二、“调查报告”语言表达
3.下图是某同学拟定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个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先要以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情况调查。再以去伪存真、去末取本的原则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按照确定主题、拟定提纲、起草报告、修改定稿的步骤撰写调查报告。
4.业主委员会是监督物业管理、维护业主合法权益的组织。最近,一家权威媒体就“成立业主委员会”这一话题在北京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请根据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图表一:
图表二:
(1)根据图表一,目前北京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现状是_________。(不超过18个字)
(2)根据图表二,解决业主委员会成立难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个字)
答案 (1)大部分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
(2)主管部门要支持、指导,开发商物业公司要正确对待,业主们要积极参与
三、“古村落文化调查与保护”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加上“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的疯狂“造街”,使古村落不仅因过度开发失去原真,而且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浙江省对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值得各地借鉴。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6个村落之一。新叶村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在保护过程中,积极采取“规划新区,保护老区,有序过渡,和谐共生”的办法,来降低老区的人口密度,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摘编自《广州日报》2016年6月28日)
材料二:
大量古村落因人去屋空而破败甚至消失,意味着文明的断裂。现代人在享受幸福生活时如果丧失了“文化之根”,这种幸福只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国家肩负着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的责任。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保护、振兴古村落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一个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关键在于这个村落能够人丁兴旺,只有有了足够的人气才能让古村落有生气。一些列入了保护名录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能够吸引到一些旅游资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如江南地区的乌镇、周庄等古镇。但是更多的古村落并不具备像这些名镇那样的丰富资源,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流,而一些新造的旅游景点也不足以体现传统文化。因此,保护古村落,更重要的是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说得具体点,就是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摘编自《澎湃新闻》2017年12月11日)
材料三: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4153个传统村落。然而,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一个县被收录的古村落不足两处。据调查统计,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至今,全国的自然村只有约200万个。
面对急剧消失的古村,“救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赢古村消失的脚步”,公益组织的力量似乎分外薄弱。
2014年11月,汤敏[注]辞去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在深圳发起成立“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着手建立“全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联盟”,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
汤敏认为,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利用扁平化与便捷快速的社群链接,正让社会创新走向多维立体生态,也能让“古村之友”聚合出巨大的价值增量。
“一个人干出100分,就只是100分;一万个人干出70分,那就是70万分。”汤敏说。如今,古村落保护不缺政府的支持,也不缺商业的力量,缺的是公众的参与,“对古村落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来保护,引导大众的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而如今,互联网正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23日)
注 汤敏:北大研究生毕业,近年来致力于保护古村落,推动乡贤文化建设。
材料四:
(摘编自中国高陵网)
5.下列关于“古村落保护”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古村落往往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和传承文化之根。
B.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肩负的历史重任。
C.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要让古村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D.大力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数量,是当前应对古村落急剧消失现状的根本之举。
答案 D
解析 D项“根本之举”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面对急剧消失的古村,‘救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赢古村消失的脚步’”,而大力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数量都属于“救火式的奔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古村落急剧消失的问题。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同质化、低水平重复“造街”的做法,违背古村落保护的初衷,属于过度开发,难以对古村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B.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坚持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因而入选我国首批传统村落。
C.古村落的破败、消失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不无关系,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效遏制古村落的破败、消失。
D.“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等网络组织的成立,使得“互联网+公益”的方式成为古村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A
解析 B项强加因果,“因而”前后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一中以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谈的是对古村落应如何保护和开发的问题,并不是说新叶村因为被保护和开发了才入选“我国首批传统村落”。C项“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效遏制古村落的破败、消失”说法过于绝对,虽然材料一中提到“城市的扩张,不少……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效遏制古村落的破败、消失”的结论。D项无中生有,“‘互联网+公益’的方式成为古村保护的主要途径”在文中没有依据,材料三只提到“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并没有提到“主要途径”。
7.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古村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保护、开发并举,相互促进、支撑,形成良性循环;②增强古村落自身文化吸引力,保证客流量,留住人口;③利用“互联网+公益”创新保护形式,壮大公益力量;④引导大众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⑤健全和完善古村落保护相关制度,加大古村落保护力度。(答出三点即可)
四、微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丰衣足食,生活无忧;昔日,粗茶淡饭,其乐融融。现在,电动玩具,精致有趣;昔日,自制沙包,练手练脑。现在,医疗器械,准确诊断,科学治疗;昔日,乡村医生,望闻问切,治病疗心。现在,微信问候,电话关怀,快捷便利;昔日,书信往来,焦急等待,情深意切。4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满足,也感受到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
社会的变迁,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说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改革开放40多年已经过去了,在这40多个岁月轮回里,一些光阴像水一样,静悄悄地流着,流向远方,而有一些时光还在影响着我们。
我想念那段似水的年华。不过说实话,我从来没经历过。不过我听过,看过,读过。我听过马三立的相声《吃饺子》《逗你玩》,我听过刘兰芳的评书,这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娱乐。我看过贾樟柯的《站台》,看到那里面的人虽然穿得破破烂烂,却抱着录音机,为一首《成吉思汗舞曲》摇头晃脑跳上好久。我读过王小波,在那个时代里,他想变成天空中半明半暗的云,在那个自由浪漫的时代。
似水的流年过去了,今天的阳光依然闪耀。我不会忘记这些美好的、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我发誓,要拿出一个青年人的抱负,铭记岁月不曾磨灭的烙印,负起我们的责任,拥抱远大前程。
专项训练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一、《节日与文化》文本精练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产生与被继承时,必然存在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B.节日文化有自然调节、改进能力,往往能使传统节日中的不合理、过时内容改动为合理化。
C.节日文化有复合性特点,许多节日包括多种活动,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
D.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沿用,不过,应随时代变化作相应修改,才能合理,也是必要的。
答案 D
解析 “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沿用”表述不当,原文是说“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段运用材料分析,最后结合现实提出节日文化应发展变化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列举放纸鸢、送瘟船活动的事例证明节日文化的进步性和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C.文章第三段,用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和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论证民间许多节日内涵丰富。
D.文章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依次论证节日文化产生、改进、复合性、功能及发展变化几个方面。
答案 D
解析 “文章采用并列式的结构”错,文章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节日文化带有幻想和迷信等消极因素,表明人类或民族文化曾经历过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B.正因为节日文化有着自然调节、改进功能,所以节日文化呈现出复合性特点。
C.传统节日文化曾发挥过各种社会功能,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旧生活、旧文化模式否定它们。
D.一些传统节日加入新内容,是适应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新变化的表现,它体现了节日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要求。
答案 B
解析 B项强加因果关系。
4.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结构思维导图的空白部分。
答案 ①节日文化的调节与改进 ②节日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 ③修改旧节日
二、“节日与文化”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日渐兴起,展现了乡土文化________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________的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使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
B.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C.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时尚文化
D.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陈述对象应保持一致,前后照应。A项“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与后面的“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不连贯,应排除。B项“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主语是“乡土文化”,文中的主语却是“我国各地”,故可排除。“时尚文化”与前面的“乡土文化热”衔接紧密,“一种情结”与后面的“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衔接紧密,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D。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兴盛 心驰神往 匠心独运 饱经风霜
B.旺盛趋之若鹜别开生面饱经风霜
C.旺盛心驰神往匠心独运饱经沧桑
D.兴盛趋之若鹜别开生面饱经沧桑
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一空:“兴盛”指蓬勃发展,多用来修饰“国家”或“事业”等;“旺盛”指生命力强,情绪高涨,茂盛。文中用来修饰“生命力”,用“旺盛”更恰当,据此可排除A、D两项。再看第二空:“心驰神往”指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第二空语境无贬义,应选“心驰神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C。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答案 B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传承……文化”“保持……特色”才是正确搭配,据此可排除A、D两项;二是成分赘余,“一致”与“共识”重复,据此可排除C项。故选B。
8.与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
⑤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唐·孟云卿)
A.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端午节 ④寒食节 ⑤重阳节
B.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春节 ④寒食节⑤端午节
C.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春节 ④重阳节⑤寒食节
D.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重阳节⑤寒食节
答案 C
解析 注意各节日的风俗。①出自《生查子·元夕》一词,元夕即元宵节;②“共婵娟”是中秋节;③“新桃换旧符”是春节;④“登高”是重阳节;⑤“子推”是寒食节。
9.阅读钟敬文《节日与文化》中的文字,概括作者保留“传统节日行事”的理由。(每条10个字以内)
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是颇有意义或情趣的,像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毯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古老长远的历史(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②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③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
三、“传统家乡文化”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
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新乡贤”的时代角色十分突出。他们很多人出身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在现代化进程的趋势中,从基层乡土去看中国社会或文化的重建问题,是怎样把现代知识输入中国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基地乡村里去。作为输入现代知识必需的人这一媒介,“新乡贤”的社会建构,具有尝试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的珍贵价值。
传统中国文化深植于乡土之中,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有着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的精神。在中国家族、乡土文化传承中,具有深厚的根系和广阔的脉系。乡土文化的有机循环,一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农民一朝的拾粪起,到万里关山运柩回乡止,那一套所系维着的人地关联,支持着这历久未衰的中国文化。”“新乡贤”文化建设无疑秉承和凸现着这一传统文化的底色。
(摘编自王先明《“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
材料二:
城镇化已经变成了一个滋味复杂的命题,近20年以来,它陆续将诸多治理困境呈现给了转型中的中国。在这当中,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社会治理失败尤其令人忧心。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乡村已经被一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抛在了身后,正气喘吁吁地奔跑在它狭长的影子中。
稍微盘点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以城镇化为关键词的农村报道少见正面的消息,浙江上虞“乡贤文化”确实是难得的例外。在这里,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与乡土文化的延续、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一个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既存续了人文精神,也展现了现代公共治理规律的新型乡村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乡土社会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转型中最艰难的部分。费孝通先生曾言,“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现代社会崇尚契约精神,乡土社会通行伦理规矩,简单嫁接与拿来主义在这里是行不通的。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
上虞的“乡贤文化”,正是对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乡贤是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他们回乡安度晚年,不仅能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支援新农村建设,还能以自身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泽被故土。他们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他们离乡与返乡的过程,正是在文化意义上打通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过程,而他们返乡支援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乡土社会启蒙和转型的过程。
因此,对乡村治理而言,发挥乡贤作用、培育乡贤文化要会用劲、用巧劲。上虞的做法有其地域特色,是地方政府有效探索的成果,但其所体现的“方法论”,当是中国乡土社会转型和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它以自身的成功再次重申了两个判断: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智慧,二、中国社会必须以自身文化为基点完成现代转型。今天我们所致力于探索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以这两个判断为前提。
招商引资不算难,打造特色经济不算难,将某一地的GDP提升到某一数字也不难。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上虞的“乡贤回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也为乡村治理命题设置了一个讨论层次,应该有更多的探索在这个层面上进行。(摘编自《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
材料三:
“乡贤文化”要“新”在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上。“乡贤”,过去多指有文化、有识见又善行乡邻的贤达之人。有史以来,乡贤就是维系中国乡村运转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作为管理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绵延不绝,显然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也应看到,我们现在涵育的“乡贤文化”,其主体不仅有别于旧时代乡贤,而且文化内涵既应传承过去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重要要素,更应有着契合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指向。况且,并不仅仅是有文化、能说会道的就是“新乡贤”,根本是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围绕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确立与弘扬来干事情、做贡献。明乎此,“新乡贤”才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目标。“乡贤文化”的涵育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特质的新方向。
“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在火热的新农村建设中锻炼提高,更需要在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上构建养护,还需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社会贤达反哺桑梓、造福乡里,扶持“新乡贤”,推介发展“新乡贤文化”。(摘编自姬建民《涵育“乡贤文化”贵在其“新”》)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乡贤文化”建设需要以中国乡土文化为底色,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
B.近年来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负面报道,这都是“乡贤文化”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造成的。
C.材料二在实践中为材料一提供了观察样板,这一样板可能具有个性特点,但也反映了一些共性问题。
D.材料三对“乡贤”进行了符合时代价值观的定义,这里的“新乡贤”和材料一、二中“乡贤”的含义相同。
答案 C
解析 A项“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错,原文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不断创新”无中生有。B项“都是‘乡贤文化’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造成的”表述太绝对。D项材料一、二中的“乡贤”主要指从城市回乡的社会贤达,材料三中的“新乡贤”还包括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干事情、做贡献的人。
1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要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也需要培育更多“新乡贤”重建乡村。
B.我国城镇化让人们滋味复杂,是因为城镇化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更因为其取得了一些成绩。
C.只有落实好浙江上虞做法重申的两个判断,才能做到中国乡土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D.“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需要多方发力、多点突破,不能急功近利。
答案 B
解析 应是“是因为城镇化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
12.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是看人民怎么去应用这些设备。”
B.“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
C.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D.“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答案 A
解析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A项谈到单纯的现代法治无法完全治理好乡村,因此需要找到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的结合点。B项讨论秩序与个性的问题,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C项意在表明政府对乡村治理能力欠缺,与材料二的观点违背。D项是说名与实的分离,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
13.材料三第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说观点,然后进行分析,结构谨严。②注重辩证论述,用“然而”“况且”等让步分析,让逻辑更严密。③运用对比说理,在古今乡贤的对比中阐明“新乡贤”的含义,使人容易理解。
14.新乡贤相比旧时代乡贤应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时代角色突出,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②兼具乡土性和现代性,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现代人文精神。③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文化内涵贯穿古今,又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
四、微写作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德中学最近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周日到一所敬老院慰问老人,大伟和近百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过程中,大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同时去的同学太多,敬老院里到处是学生,有乱哄哄的感觉;他们精心准备的慰问节目,表演时老人们反应很平淡;他们陪老人聊天,总是聊不到点儿上,非常尴尬。另外,也有少数同学态度不真诚不认真,拍几张活动照片就到一边玩起了手机……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大伟的名义给校长写一封建议书,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阐述你的意见和建议。不少于3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有关建议书的作文题目。写作此文,首先要明确建议的目的,即如何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次要从哪些角度建议,即材料中学生们进入敬老院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再次注意建议书的写作格式。
建议书的格式:
(1)有题目。可以写“建议书”或“关于×××的建议书”。
(2)开头顶格写称呼。
(3)正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写建议理由;第二,建议的具体内容。可分条写。
(4)落款:建议人和书写建议书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