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知道物体外部所有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会借助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得到他们的表面积公式
3、能正确计算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5、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学习材料分析:
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材加强了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在这以后,概括出表面积的含义。
学生情况分析:
已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另外,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已为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打好了基础,虽然它们的展开形式有很多种,但是正方体所有的展开图中六个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而长方体的展开图中都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从而学生能够得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的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
教学重点:掌握与理解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资源准备
评价关注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知道物体所有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分钟预备铃:复习有关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
说一说共同点和不同点(填空)
小丁丁想请大家帮一个忙,小丁丁搭了一个棱长为8cm的正方体模型框架,他要在模型的外面糊上一层纸,你们能帮他算一算至少要买多少纸吗?(接缝处忽略不计的话)
(揭示课题)
二、师生交流,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之和是多少?
生2: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
生3: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
用与实际相联系的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学。
也揭示今天学习的主题
任务单一:
(
a
2
a
2
a
2
a
2
a
2
a
2
a
a
a
)借助正方体展开图,得到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复习导入: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S
=
a2
探究新知:
1正方体的表面积。
小胖将一个棱成为5厘米的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切开,得到一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先仔细观察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然后回答问题?
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是由几个怎样的面组成的?
这些面面积都相等吗?
面积的总和是多少?
正方体有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正方体的表面积。S=
6a2
看书巩固,掌握方法;
刚才我们计算的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那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呢?书上有具体的介绍,请打开书,翻到P39,看书回答:
这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6个正方形的面,它们的形状都相同,面积都相等。
面积的总和
=
6
×
(
棱成
×
棱长)=
6
×(
5
×
5)=
150(
cm3)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任务单二:
利用刚才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来探究长方体表面积公式
巧加点拨,学而致用:
1、追随上知,质问质疑:
拿出手中的长方体纸盒,指出它的表面积,说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长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刚才我们通过研究了正方体面的特点,得到了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你能否根据长方体面的特点,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该如何计算?
2、迁移知识,灵活运用:
将长方体的纸盒沿着棱切开,得到一个长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仔细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在长方体的展开图中,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在展开图中标出)
这些相同的面的面积如何计算?
面积总和是多少?
学生利用所学方法推导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
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上(下)面
前(后)面
左(右)面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S=2ab+2ah+2bh
或
=(长×宽+长×高+宽×高)×2
=2(ab+ah+bh)
3、看书小结,掌握方法:
请打开书,翻到P40,看书回答: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
任务单三:
能正确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习了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你能解决小丁丁的问题了吗?帮他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
老师家要做一个长18分米,宽0.5米,高1.5米的一个无盖长方体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材料吗?
4、同学们,学校利用这个假期同学们休息的时间,要对我们的教室进行从新粉刷。在粉刷之前,校方提前进行了资料收集,收集的资料如下:
每个教室的长8米,宽5米,高3米;
每个教室要对四壁和屋顶进行粉刷;
每个教室门窗的面积共20平方米;
每平方米用涂料0.5千克
我校共有
个教室需要粉刷。
你能根据校方收集的上述信息帮助校方计算出应该买多少涂料吗?
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解题
思路
回到刚开始的题目,用所学解决这个问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表面积:六个面面积总和
面积的总和
=
6
×
(
棱成
×
棱长)
S=
6a2
=
6
×(
5
×
5)
=
150(
cm3)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
长方体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面
上(下)面
前(后)面
左(右)面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S=2ab+2ah+2bh
或
=(长×宽+长×高+宽×高)×2
=2(ab+ah+bh)
重建反思:
方程
教学目标
能解ax÷2=b、a(x+b)÷2=c
2、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优越性。
3、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用于探索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解ax÷2=b、a(x+b)÷2=c
学生分析
已学习了简易方程的计算,能解简易的方程。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1、知道ax÷2=b、a(x+b)÷2=c这两类方程的不同解法。
2、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优越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资源准备
评价关注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回忆方程相关概念
1、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方程,什么是方程?方程的解?
2、解方程主要利用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请你们说一说有哪些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解方程的知识
1、学生交流汇报
解方程
1、例题1:8x÷2=28
说说解方程的过程。
分析两种解法的思想方法
方法一:
先求8x的值
8x÷2=28
解:
8x
=
28×2
(被除数=除数×商)
8x
=
56
x=7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方法二:
分析:先化简
8x÷2=(8÷2)x
8x÷2=28
解:
4x=28
(化简)
X=7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比较这两种解法的不同,并总结出第二种的好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解例题2:
7(x+3)÷2=28
师: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
把该题的解方程过程仔细看一看
如何检验呢?分几步进行呢?
师:
你还能怎么解呢?(如也可化简为
3.5(x+3)再来解
1、生按课本提示继续完成此题的分析内容
练习
练一练
(1)
6x÷2=21
(2)
2x÷4=7
(3)
4x÷4=1
(4)
64x÷16=24.4
(5)
5(x+3)
÷2=10
(6)
7x+44.45+4x=100
(7)
36x+44×3=240
(8)
48
+3x=9x
学生在本上完成
核对
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同桌互相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
回家作业
方程练习卷
板书设计:
方程
加数+加数=和
因数×因数=积
被减数-减数=差
被除数÷除数=商
ax÷2=b
a(x+b)÷2=c
8x÷2=28
先求8x的值
先化简
8x÷2=(8÷2)x
解:
8x
=
28×2
解:
(8÷2)x=28
8x
=
56
4x=28
x
=
56÷8
x=28÷4
x
=
7
x=7
重建反思:
面积的估测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的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过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测,该内容是对估测以及图形面积计算的复习。
学生分析
已会对不规则图形面积估测,并能算一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初步掌握估测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新方法——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
重点难点
掌握图形的面积估测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资源准备
评价关注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
4m
)
(
6cm
2cm
)
(
8cm
6cm
)
(
5dm
)
(
4m
6m
5m
)
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通过学生计算图形的面积,回顾各图形的面积公式。
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
1、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吗?
这是个不规则图形,我们可以把它放进每格是1平方厘米的方格之中,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它的面积
2、怎样数呢?
先数整格,大于半格的算一格,小于半格的忽略不计
3、学生数
汇报数的方法
4、除了用数方格的方法,还有不同方法吗?
可把这个图形近似的看作三角形来估测它的面积
5、如何求面积?
独立计算面积
6、小结:要估测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也可以把图形近似的看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用面积公式来求。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测,结果可能不一样
用估测的方法求面积
先画一个三角形通过计算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约与
三角形的面积差不多。
(1)把这个图形近似地看作三角形来估测它的面积.
(2)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10×7÷2=35cm2
(3)估测结果: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35cm2.
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异同
(1)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会不一样.
(2)第二种方法使用的是新的估测方法,所需要的条件: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从而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些不规则图形与已经学习过的可求面积的多边形(或者是多边形的组合图形)的形状相似的情况。
巩固深化,灵活应用
1.
练一练P5
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解:4×3÷2=6m2
解:76×30=2280cm2
解:(20
+
50)×30÷2
=1050m2
这些图形可近似的看成什么图形?
估算面积
汇报
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同桌互相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
作业
面积估测练习
板书设计:
面积的估测
数方格
看成近似的图形
重建反思:
自然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6种含义。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材分析
关于0是不是自然数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着重要弄清关于自然数的三方面问题。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二年级和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单数、双数以及数射线的简单知识,四年级学习了更大的数,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课的内容也是中学学习倍数、探索2、3、5倍数的特征、知道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学好本课对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
理解自然数的6种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资源准备
评价关注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阶段
1、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和小数,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自然数”
板书:自然数
1,2,3,…这些数被称为自然数,后来人们又把表示“没有”的“0”也归为自然数。
板书:0,1,2,3,4…
2、你们还知道有哪些自然数?
学生举例
3、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最大的呢?
小结: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板书)
4、一切自然数都可以用“n”表示,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前一个自然数是“n-1”
5、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
小结:个数
3个
序数
第3个
量数
3千克,3元
计算结果
2+1=3
重复计算的次数
3个2相加
编码
邮编、身份证号码中的3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6、小结:
(1)、自然数:0,1,2,3…(大于等于0的整数)
(2)、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每一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反思自我学习过程
今天学会了什么?
作业
自然数练习
板书设计:
自然数
0,1,2,3,4…
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个数
3个
序数
第3个
量数
3千克,3元
计算结果
2+1=3
重复计算的次数
3个2相加
编码
邮编、身份证号码中的3
重建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