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积
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一课是典型的几何初步概念课,是儿童的空间观念从线的一维向面的两维过渡发展的重要课程,面对这一节课,教者在备课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让孩子们顺利、清晰地建构“面”的这一基本概念?
2、通过什么途径让孩子们感悟与理解“面”的大小?
3、如何让孩子们触摸到数学基本思想,逐步发展学生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动经验入手,在摸面――找面――描面――比面等一系列活动中建构、理解、感悟“面”的概念。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得到封闭图形进而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抽象的思想。在小组合作比较面积大小的活动中,探索比较面积的多种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磨课心得
1、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形、正方形等,认识了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已有生活认知:初步了解生活中各种面,已经具备较丰富的“目测”“重叠”比较面的大小等生活经验。
思维特点:面积安排在第一学段末进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整理、提升已有生活经验水平,形成数学思考水平,真正意义地获取一张从“一维”空间学习进入“二维”空间学习的“通行证”。
2、终点:深层次体验“面积”的本质特征——面的大。
3、过程与方法:认识了“面在哪”及“面有大小”的“面积”概念相关内涵,构建“面积”的概念;然后出现观察、重叠无法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平衡”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的方法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深层次体验“面积的大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2、经历面积大小的比较过程,探索比较面积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剪拼法、数方格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并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面积含义的建构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PPT课件,各种实物
学具:
直尺、方格纸、方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用我们的火眼金睛和灵巧的双手先来认识和体验面。(板书:面)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一)认识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桌面。
2、找一找:找出生活中的面,引入:物体表面。(如:地面、黑板面、板凳面……)
3、描一描:描下身边找到的“面”,体验“面”到“图形”的过程,理解“封闭图形”。
4、比一比:这些面或封闭图形谁比谁大(或小)。
5、说一说: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并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是面积。
(2)完整理解“面积”的含义。
【设计意图:思维从动作开始,让学生摸一摸、找一找,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动作感知“物体表面”,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再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到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有大小,结合实例,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1、用观察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刚才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我们已经认识了面积。用心观察身边的物体来比一比它们的面积。
2、用重叠法比较两本书封面面积的大小。
3、探索比较图形面积的其它方法。(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1)观察比较,猜测大小。
(2)小组合作,进行验证。
(3)汇报结果,交流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面积大小的活动,认识观察法与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创设用这两种方法无法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平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比较面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经历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
(三)尝试设计,展现个性
1、展开想象,动手设计:2个面积是7个方格的图形。
2、展示交流,深化认识:图形的面积相等,形状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设计各种图形,在交流展示中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可能不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师生交流,总结课堂
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
物体表面
封闭图形
观察法、
重叠法、
剪拼法、 数方格
所用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