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紫藤萝瀑布》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紫藤萝瀑布》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2 08:5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勾画表现作者情思的语句,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选择适当的角度品析语句的内涵,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3、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从文中找出描写紫藤萝花的精彩语句,品析花的特点。
活动一:读花 读文
第一等级:
能从文中找到描写紫藤花的2处精彩语句,并且能大胆读出来。
第二等级:
能从文中准确找到描写紫藤花的精彩语句,不少于5处,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重读关键字词读出花的情态和花的精神。
第三等级:
能从文中准确找到描写紫藤花的精彩语句,不少于3处,通过朗读关键字词读出花的特点。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通感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又叫“移觉”,是修辞手法之一。这种修辞手法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巧妙地移用到乙类感官上,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活动二:读花 识人
读花识人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
——《好一朵木槿花》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上午七时,他去了。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雨,纸上一片模糊。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啊等啊,盼啊盼啊,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
……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我”恸哭,为小弟的病被误诊为“胃下垂”、“肾游走”而悲泣。冬天冰冷的山泉没有冻坏小弟的脸;动荡不安的年月也没有耗尽他担惊受怕的心。我还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已经是迟开了,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吧。
《哭小弟》宗璞1982.11


知人论世
我自幼多病,常在和病魔作斗争……在昆明时严重贫血,上纪念周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
《花朝节的纪念》宗璞
知人论世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十年文革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当时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文革中,父亲(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已经71岁了,天天有人冲来抄家,搬把凳子搁院子里,要父亲站在上面。家里贴满了打倒的标语大字报,铺天盖地,到处贴封条。衣服都封起来了,天冷了,封条不敢拆,父亲就披条麻袋御寒。他的输尿管不通,腰上挂着尿瓶,被拉去批斗,打倒在地。游街时连连跌跟头,还是要继续走。为了斗他,甚至成立了批冯联络站。我不明白,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何苦至于此,何至于如此对待。
《父亲很幸福,父亲很委屈》宗璞
知人论世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人生感悟
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但因为有了这些点点滴滴,我已经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托是“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情感。由于作者将个人的“志”依托在具体的“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或理想的寄托。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某种事物;托物言志的“志”不仅包含情感,一般还侧重志向、情操、爱好、愿望等。
托物言志
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好一朵木槿花》
作者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一株生长在钢筋砖块中的紫色的木槿花,环境的艰难扼制不了它的生机,它就那样倔强地挺立着。在这里,木槿花俨然已成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的精神的化身。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身处逆境之中,不自怨自艾,隐忍而坚韧,才能大有成就啊!
《好一朵木槿花》
托物言志
温故知新
结合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课文的学习,想想哪几篇文章也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托物言志
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实为作者本人的化身。说小桃树长得不是地方,暗示作者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委屈,暗示作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孤陋寡闻,直到进城才知道天地的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作者成长经历的磨难。总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一棵小桃树》
这本小书,若能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增添一点抉择的力量,或仅只减少些许抉择的痛苦,我便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