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1 15: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事实》《耕织图》《清代纺织图,》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初步感受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重点
难点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①统治者重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是农业生产得到很快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②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垦荒政策
从顺治元年起,清政府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其一,宣布垦荒归己,由政府发给垦荒者印信执照,明确产权,并且保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顺治六年四月,明确宣布:“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有主荒田,令原主开垦,官给牛、种。后又作了补充规定:“如有主荒田,原主不能开垦,地方官另行招人耕种,给予印照,永远承业,原主不得妄争”。
顺治帝
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
①统治者重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②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③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清朝维护政权稳定、巩固统治的必然要求。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农业发展的表现
耕地
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
治理大河
修建水利工程
品种增加
种植面积扩大
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水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农业发展的表现
清朝耕织图
清朝治水图
农业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
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代粉彩瓷器
清朝纺织工厂
商业
条件
(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陆路和水运发达。
表现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
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扬州等)
(3)商业活动中形成大商帮(晋商、徽商)
商业
清代节日集市
清 北京前门商业区
前门街市图
商业
街市上店铺林立,“西北两口皮货发客”,“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这说明当时的南京除销售本地商品外,还销售来自外地甚至海外的东西
南都繁会图(南京)
商业
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商业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 “徽帮”,贾而好儒,富甲一方。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稠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胡雪岩,早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多处,并经营中药、丝茶生意,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三、人口的增长
人口增长的原因
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人口 单位:万人
康熙八年
(1669年)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雍正十二年
(1734年)
乾隆六十年
(1795年)
4253
9845
10942
29690
人口增长带来的弊端
人地矛盾加剧,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恶化。
庞大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清朝前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农业手 手工业/商业
基 础
清朝前期
兴盛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