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1张PPT)+音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31张PPT)+音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02 08:39:07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统编版教材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看视频,谈感受
篇章一
艰苦奋斗铸造国之利器
篇章二
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
篇章三
双百方针树立文化自信


篇章一
艰苦奋斗铸造国之利器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一)“两弹一星”
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火箭之王
钱学森
(1911.12.11——2009.10.30)
一封求救信
“被美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1.含义
两弹

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
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2.
发展过程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两弹一星”
国名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材料一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给所有中华儿女带来的巨大鼓舞。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体现出的那种精神力量,也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人民网?党史百科
材料二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10月16日)
(一)“两弹一星”
结合材料,思考问题: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有什么重要意义?
它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一)“两弹一星”
材料三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黄纬禄(1916—2011)
于敏(1926—
2019)
王大珩(1915—2011)
朱光亚(1924—
2011)
吴自良(1917—2008)
陈芳允(1916—2000)
陈能宽(1923—
2016)
杨嘉墀(1919—2006)
屠守锷(1917—2012)
程开甲(1918—2018)
王淦昌(1907—1998)
彭桓武(1915—2007)
王希季(1921~

孙家栋(1929~

周光召(1929~

赵九章(1907—1968)
姚桐斌(1922—1968)
钱骥(1917~1983)
钱三强(1913—1992)
郭永怀(1909—1968)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47年赴美留学。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受到了辐射,但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
1985年7月30日,他住进了医院,被确诊为直肠癌。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享年62岁。
邓稼先
(1924.06.25——1986.07.29)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使命为盾、永攀高峰、
团结协作、共克时艰。
(二)漫步太空
神州一号
神州五号
神州七号
神州十一号
1999年
2003年
2008年
2016年
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对接,形成组合体。
航天技术取得辉煌成就
一丝不苟
分秒不差
勇敢奉献
神舟飞船系列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二)漫步太空
篇章二
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观看视频,获取信息
领域
农业
人物
地位
成就
意义
袁隆平
籼型杂交稻
杂交水稻之父
为解决我国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一)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医药
屠呦呦
青蒿素
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201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篇章三
双百方针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事业的发展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主席题词
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一)双百方针
(一)双百方针
话剧《茶馆》
文学类
话剧
音乐舞蹈类
电影电视类
中国作家莫言主要代表作品《红高粱》、《蛙》等等。
(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2年,莫言出席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思考:为什么建国以来科技文化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
政策方针引领推动
科研人员无私奉献
全国人民积极支持
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沉睡的山沟里,在他们中,既有从国家机关抽调的领导干部,也有选调的科技人员,还有从沿海内迁的职工和从老工业基地抽调的工程管理人员、生产骨干,加上建筑安装队伍、部队官兵和当地民兵,总共四百多万建设大军。
———《解码西部铁军》
国家加大科技投入
课堂小结
“中国航天之父”
“火箭之王”
钱学森
(1911.12.11——2009.10.30)
“中国导弹之父”
随堂检测——“猜猜他是谁”
“两弹元勋”
设计原子弹和氢弹
邓稼先
(1924.06.25——1986.07.29)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着陆,杨利伟走出舱门
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杂交水稻之父”
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青蒿素
2015年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红高粱》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在颁奖礼上
写一写: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将科学家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