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朱子》语类三则 课件(81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7.1《朱子》语类三则 课件(81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1 14: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1张PPT)
文津渡口朱张会
  湘水为弦,岳麓为琴,朱张弹出圣贤心,时移高韵在;   杜陵有阁,贾生有宅,今古仰望诗赋杰,人去大名留。
文津渡口朱张会
江西上饶鹅湖会
著名学者陆九渊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钱穆
1. 人物简介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 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 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书 院 建 设
白鹿洞书院学规
《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A. 若读之数(shù)过
B. 略晓其义即厌之
C. 终日着意
D. 徒为倦懒
E. 则精神自是愦愦(kuì)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A. 若读之数(shù)过
B. 略晓其义即厌之
C. 终日着意
D. 徒为倦懒
E. 则精神自是愦愦(kuì)
遍,次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A. 若读之数(shù)过
B. 略晓其义即厌之
C. 终日着意
D. 徒为倦懒
E. 则精神自是愦愦(kuì)
遍,次
满足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A. 若读之数(shù)过
B. 略晓其义即厌之
C. 终日着意
D. 徒为倦懒
E. 则精神自是愦愦(kuì)
遍,次
满足
用心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A. 若读之数(shù)过
B. 略晓其义即厌之
C. 终日着意
D. 徒为倦懒
E. 则精神自是愦愦(kuì)
遍,次
满足
用心
只是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A. 若读之数(shù)过
B. 略晓其义即厌之
C. 终日着意
D. 徒为倦懒
E. 则精神自是愦愦(kuì)
遍,次
满足
用心
只是
昏乱不清醒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熟读,精思,不贪多。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熟读,精思,不贪多。
卷一O四“自论为学功夫”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熟读,精思,不贪多。
  书宜少看,要精熟。        ——《朱子语类》卷十
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记体察、着力用紧、居敬持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暗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艨 艟〔méng chōng〕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无题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 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 士愚不可亲。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芜秽(wú huì):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芜秽(wú huì):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杂草丛生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芜秽(wú huì):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杂草丛生
交战的关键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芜秽(wú huì):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杂草丛生
交战的关键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芜秽(wú huì):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杂草丛生
交战的关键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实现仁德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芜秽(wú huì):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杂草丛生
交战的关键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实现仁德
自己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芜秽(wú huì):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杂草丛生
交战的关键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实现仁德
自己
仔细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芜秽(wú huì):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杂草丛生
交战的关键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实现仁德
自己
仔细
求学的人
卷一一六“训门人四”
芜秽(wú huì):
交战之机: 战战兢兢: 仁:
自家: 大段:
学者: 以为: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杂草丛生
交战的关键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实现仁德
自己
仔细
求学的人
以……为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
埽除打叠
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
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
原因:无克己工夫
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
埽除打叠
任重道远
谨慎以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切身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切身
说教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切身
说教
察看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切身
说教
察看
辨别,分析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切身
说教
察看
辨别,分析
明白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切身
说教
察看
辨别,分析
明白
不才,不正派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说话:
睹:
剖(pōu)判:
喻:
不肖:
将:
切身
说教
察看
辨别,分析
明白
不才,不正派
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
  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在于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
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
  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在于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
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
引用名言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何必曰利。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朱子:
何必曰利。
重义轻利。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朱子:
何必曰利。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朱子:
何必曰利。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朱子:
何必曰利。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天理)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朱子:
何必曰利。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天理)
(人欲)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朱子:
何必曰利。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天理)
(人欲)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明辨“义 利”实现双赢;加强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