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求谏》课件(40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6.1《求谏》课件(40张PPT)—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1 14:3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唐太宗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____。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
626年,他发动“__________”,杀死太子______和齐王______,迫使李渊让位。唐太宗在位期间,注意吸取隋亡国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又__________________,开创了“____
____”的繁荣局面。
唐太宗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
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让位。唐太宗在位期间,注意吸取隋亡国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又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凌烟阁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辅佐李世民,巩固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凌烟阁内排名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封为莱公,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凌烟阁内排名第三。
魏征(580-643)曾在瓦岗军后期领袖李密手下担任元帅府文学参军。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后来,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非但没有怪罪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来自于他们君臣的对话。
封为郑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四。
后世以房玄龄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封为梁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五。
封为鄂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七。
封为卢公,凌烟阁内排名第十九。
封为胡公,凌烟阁内排名第二十四。
褚遂良(596~659),
书法家,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高宗永徽元年,任宰相。曾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
  《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回来,气呼呼地自言自语:“总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是谁。唐太宗说:“魏徵经常在朝廷之上当众侮辱我。”
长孙皇后默默退下,穿上极其隆重场合才用的礼服,恭恭敬敬站在院子里。唐太宗惊讶地问:“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回答道:“古话说君明臣直;现在魏徵直,是由于陛下贤明的缘故啊,我怎么能不祝贺您呢!”
唐太宗于是转怒为喜。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xiá)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shuì)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问题研讨
1.
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问题研讨
1.
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问题研讨
1.
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问题研讨
1.
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问题研讨
1.
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问题研讨
1.
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
2.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于政事
学生讨论
2.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于政事
虚怀若谷
学生讨论
2.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于政事
虚怀若谷
宽厚体谅
学生讨论
2.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于政事
虚怀若谷
宽厚体谅
处事谨慎
学生讨论
文章中唐太宗是怎样虚己求谏的?
文章中唐太宗是怎样虚己求谏的?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文章中唐太宗是怎样虚己求谏的?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文章中唐太宗是怎样虚己求谏的?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文章中唐太宗是怎样虚己求谏的?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
导直谏;
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
导直谏;
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
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
导直谏;
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
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
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
导直谏;
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
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
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