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系列训练之文学短评(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作文系列训练之文学短评(课件23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1 15:4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高2022届作文系列训练之
文学短评
考点概述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处理各种事物时,经常使用的惯用格式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近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以适应现实生活需求。结合近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我们重点讲解发言稿、演讲稿、书信、主持词、读(观)后感、慰问信、倡议书、文学短评的写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短评的写作。
文体概述
在倡导名著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今天,文学短评有可能从后台走向写作的前台。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典范示例】
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提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第②段总说,是文学短评的总纲。】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有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③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点评,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④段从情感的角度点评,
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第⑤段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和人物命运的角度进行点评,做到了“叙”“议”有机结合。】
⑥总的来说,《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采用文学评论的"总一分一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一、文学短评的写作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
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
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写作指导】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文学短评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叙、议、评有机结合,夹叙夹议,评析结合。有些同学在文学短评写作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4.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如评论本单元的诗词,围绕“酒”这一意象,紧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血色罗裙翻酒污”“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等名句,评析其渲染气氛、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结构作品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收到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
5.写文学短评,对风格特点、文学体裁等知识要有所了解。
一般来说,诗歌的意象意境、章法结构、妙字佳句等,往往是鉴赏与评论的重点,譬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村居图”,《登高》的起承转合,《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名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景情相生,《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九组叠词。
6.要注意评论语言的准确、生动
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之处,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及文学流派;读后感是读完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注意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区别
1.着眼点不同。
读后感重在“感”,即作者的感受、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启示,有明显的主观色彩。而文学短评重在“评”,即对被评对象作客观评价,或赞扬新风,弘扬正气;或针砭时弊,明辨是非;或评价创作得失,总结艺术规律,有鲜明的客观意识。
2.选材范围不同。
读后感中的“感”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出发,展开充分的联想,而评论则要紧扣被评对象加以分析、评议、评价、鉴赏等。
3.写作方法不同。
读后感从所感对象中选准触发点之后,一般要联想、引申、类比、联系自身实际,而文学评论则需就事论事,就文评文。
【佳作示范】
随机应变信如神
——试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
看完了《红楼梦》,我们往往会这样发问:在这个亲族关系复杂、人员众多的大家庭里,王熙凤何以能威压众人、独揽大权,俨然是偌大家庭的总管?她是怎样取得上层人物的信任,下层人物的敬畏的呢?这个人物有什么社会意义?作者描写这个人物有什么特色?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就非同一般,采用的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整个形象则是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体现出来的,这是作者刻画人物独具匠心之处。在肃穆静寂的氛围里,先是凤姐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林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给读者留下一个最初的印象:王熙凤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紧接着一个“恍若神妃仙子”的凤姐出现在眼前:珠光宝饰,彩绣辉煌,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体态俏丽,身材苗条,“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初次见面便使人有三分畏惧之感、七分驯服之情,觉得她凛然在上,须仰视才见。其外貌美丽而内心莫测的性格通过肖像描写初步透露出来。
王熙凤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之后,仍送回座上才夸奖她的美貌,还加一句道:“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之所以送回贾母处再夸,是因为她夸的话里也连及这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这夸奖的话听起来似脱口而出,却实有精打细算之处:既迎合了贾家之主的“老祖宗”,又旁敲侧击地告诫黛玉,应时时留心在贾府的地位,不可做出出格的事儿。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显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错一下。因为这“只管”两字已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这里王熙凤用心之险恶,待人之刁钻,充分显示于言谈话语之中。
到此,我们的疑团应已解除,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大权独揽,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长于阿谀奉承,被家族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也一天天助长了她心毒手狠、口蜜腹剑、玩弄权术的本领。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四起,人民遭殃了。王熙凤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族的产物。通过这一人物,我们不难体察到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封建家族的没落、衰败。
由此可见,分析王熙凤这一典型人物,不仅有助于我们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而且能更深地理解其社会本质,领会作品高度的思想意义。
【点评】
本文属于剖析人物形象的文艺短评,它紧扣原课文中有关王熙凤的描写,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了具体分析,剖析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和她的艺术形象的社会意义。文章开头提出几个扣住人物本质特征的问题,发人深思,造成悬念。然后从王熙凤的出场、对林黛玉的关照、夸奖及由哭变笑的言行中,逐段深入地提示了她的刁钻圆滑、奸狡虚伪的性格特征,然后回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作出回答。末段更进一步点明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收束全文,章法紧凑,结构完整。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请从上述诗歌中选择一首,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