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预测】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了解有机物存在的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7.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8.了解卤代烃、醇、酚、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9.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10.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开发上的应用。
11.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2.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知识导学】
一、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常见题型及解法
常见题型:①限定范围书写或补写,解题时要看清所限范围,分析已知的几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特点,对比联想找出规律补写,同时注意碳的四价原则和官能团存在位置的要求。②结构不同,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原子或原子团连接顺序;二是原子的空间位置。③判断取代产物同分异构体种类的数目。其分析方法是分析有机物的结构特点,确定不同位置的氢原子种数,再确定取代产物同分异构体的数目。
2.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方法
首先,在理解同分异构体的概念上,务必理清下列几个方面:必须紧紧抓住分子式相同这一前提。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其组成元素、最简式、相对分子质量一定相同。这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如:
(1)CH3CH3与HCHO,CH3CH2OH与HCOOH都是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但它们彼此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2)最简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如CH≡CH和C6H6最简式都是CH,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简式C6H10O5相同,但n值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
其次,要紧紧抓住结构不同这一核心。中学阶段结构不同应指:①碳链骨架不同,称为碳链异构;②官能团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称为位置异构;③官能团种类不同,称为类别异构或官能团异构;④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排列不同,空间结构不同,称为空间异构。
二、有机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概 念 实 例
取代反应 有机物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①烷烃的卤代②苯及其同系物的卤代、硝化③醇分子间脱水④苯酚与浓溴水
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羧酸与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①酸(含无机含氧酸)与醇②葡萄糖与乙酸
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有机物在有水参加时,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 ①酯、油脂的水解 ②卤代烃的水解③二糖、多糖的水解④蛋白质的水解
加成反应 有机物中不饱和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 ①烯烃、炔烃与H2的加成②苯及苯的同系物与H2的加成③醛或酮与H2的加成④油脂的氢化
消去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H2O、HX)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①醇分子内脱水生成烯烃②卤代烃消去
加聚反应 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单体通过加成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的加聚等
缩聚反应 单体间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同时还生成小分子(H2O、HX等)的反应 ①多元醇与多元羧酸反应生成聚酯②氨基酸反应生成多肽
氧化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加氧或去氢的反应 ①与O2的反应②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反应③R—CHO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
还原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加氢或去氧的反应 ①烯烃、炔烃及其衍生物与H2的加成反应②醛催化加氢生成醇③油脂的氢化
【易错点点睛】
【1】 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B.HCHO溶液或(NH4)2SO4溶液均能使蛋白质变性
C.某些蛋白质跟浓硝酸作用会变黄
D.可以采用多次盐析或多次渗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
【错题分析】学生的相应的概念把握不准而出现错误。学生要正确理清概念,抓住要点
掌握蛋白质的性质(变性、聚沉、盐析等)。
【易错点点睛】A蛋白质是生命运动的基础 B.HCHO使蛋白质变性, (NH4)2SO4溶液
使蛋白质渗析C.蛋白质是显色反应 D.蛋白质溶液是胶体,可以渗析
【答案】B
【2】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存在的实验步骤、操作和顺序正确的是( )
①加入AgNO3溶液 ②加入NaOH溶液 ③加入适量HNO3 ④加热煮沸一段时间
⑤冷却
A.②④⑤③① B.①②④ C.②④① D.②④⑤①
【错题分析】学生忽略卤代烃水解的条件是碱性环境。因此,学生解题时要认真思考,
明确反应的过程,不可忽略细节。
【易错点点睛】在溴乙烷分子中存在的是溴原子,直接加AgNO3无法鉴别,而卤代烃的
取代反应产物中有卤素离子,取代反应的条件是强碱的水溶液、加热。反应之后检验溴离子时首先要加入HNO3作用有二:中和反应中可能过剩的碱,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
【答案】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酯化反应的实质是酸与醇反应生成水,与中和反应相似
B. 醇与所有酸的反应都是酯化反应
C. 有水生成的醇与酸的反应并非都是酯化反应
D. 两个羟基去掉一分子水的反应就是酯化反应
【错题分析】没有把握好酯化反应的原理、反应的条件。注意酯化反应时酸去羟基醇去氢。
【易错点点睛】酯化反应是指酸与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该反应是分子之间的反应,与中和反应(离子间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异性,选项A不正确。无机含氧酸与醇也能发生酯化反应,但无氧酸与醇作用的产物是卤代烃和水,并非酯和水,所以选项B错,C正确。乙醇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也非酯化反应,可见D也错误。
【答案】C
【4】下列作用中,不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
A.吃馒头,多咀嚼后有甜味
B.淀粉溶液和稀硫酸共热一段时间后,滴加碘水不显蓝色
C.不慎将浓硝酸沾到皮肤上会出现黄色斑
D.油脂与NaOH溶液共煮后可制得肥皂
【错题分析】对反应类型的理解不够到位。不能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
在学习概念时一定要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概念。同时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易错点点睛】A中在唾液中的淀粉酶的催化下,使淀粉水解变为麦芽糖;B中淀粉溶
液和稀硫酸共热时,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因而滴加碘水不显蓝色;C中浓硝酸与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不属于水解反应;D中油脂水解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的钠盐
【答案】C
【5】莽草酸是一种合成治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鞣酸存在于苹果、生石榴等植物中.下列关于这两种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种酸都能与溴水反应
B.两种酸遇三氯化铁溶液都显色
C.鞣酸分子与莽草酸分子相比多了两个碳碳双键
D.等物质的量的两种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的量相同
【错题分析】学生不能抓住物质的结构来解题。 在高考试题中,考查有机物性质时,所给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往往是陌生的,因此在解答试题时.要紧紧抓住官能团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易错点点睛】莽草酸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而鞣酸中含有酚羟基,二者都能与溴水反应,A项正确;莽草酸分子中不含苯环。不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B项错;鞣酸分子中不合有单个的碳碳双键,C项错;两物质中与Na反应的官能团为羧基(一COOH)和羟基(一OH).因其与Na反应的一OH和一COOH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与足量钠反应产生氢气的量相同,D项正确.
【答案】AD
【6】在容积一定的玻璃容器中充满有常温常压下的某气态烃。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液溴,不久测得容器中压强迅速下降,几乎为零。在光亮处观察又发现容器内压强上升,直达原压强的约四倍时,压强稳定。则原来容器中充入的某气态烃可能是
A.乙烯 B.乙烷 C.丙炔 D.丙烷
【答案】 AC
【解析】选项应还有C。开始时压强下降是乙烯或丙炔与溴加成,生成液态的二溴乙烷和近于固态的四溴丙烷(HCBr2—CBr2—CH3)。在光照下气压上升,因发生取代生成HBr,因气压为原来4倍可推论为有4HBr产生,即原烃分子中有4个氢原子。乙烯、丙炔都符合题意。
【易错点点睛】漏选A、C
【7】用分液漏斗为主要仪器和必要的化学试剂怎样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甲苯?
【答案】将杂有甲苯的苯放入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静置分层,分液,弃去水层。将油层转移到另一分液漏斗中,加入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层,分液。弃去含C6H5COONa的水层,将油层即苯倾入另一容器中。
【解析】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将甲苯氧化为苯甲酸:
但苯甲酸溶于苯而微溶于水(相似相溶)。所以在苯中溶入了苯甲酸,仍不能算除去了杂质。除去杂质时一要不损失或少损失被提纯的物质;二要使杂质尽量除尽;三要不引入新杂质;四要方法切实简捷可行。因此引入新杂质(如苯甲酸)仍不合要求。若再设法将苯甲酸除去则可达除杂的目的。除去苯中的苯甲酸,可加NaOH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却难溶于苯的离子化合物甲苯酸钠,使其溶入水层而分出。
【易错点点睛】将混有甲苯的苯盛入分液漏斗,再盛入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用力振荡分液漏斗后,静置。分层后分液,放出水层。油层即除去甲苯的苯,可由分液漏斗上口倾入另一容器中。
【8】下面有关石油、煤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油的催化裂化属于石油化工
B.石蜡来自石油减压分馏产品中提炼而得
C.煤中含有的苯、甲苯等芳香烃可由干馏产物煤焦油再分馏而得到
D.煤化工产品如萘是苯的同系物
【答案】 B
【解析】A不正确,石油工业大致可分为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主要是生产燃料油和润滑油。石油化工主要是以石油裂解气为原料生产化工制品。石油裂化主要目的是增加汽油产量,仍为石油炼制的一部分。石油的裂解主要获得裂解气(含H2,C2H4,C3H6,1,3-丁二烯等),再由此进行加工化学化工产品。
B正确。C不正确,煤焦油分馏可馏出多种芳香族化合物,但它们不是原煤中的成分,而是煤在干馏时发生复杂物理和化学变化生成的。D不正确。萘虽为芳香烃,但它属于稠环芳烃,不是苯的同系物,不符合苯同系物的通式:CnH2n-6。
【易错点点睛】错解产生主要是知识掌握不牢固。
【9】若丁烷热分解生成的气体只有CH4,C2H6,C2H4,C3H6,则丁烷热分解后的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A.29 B.14.5 C.58 D.无定值
【答案】 A
【解析】题中列出生成四种气体的顺序有一定的迷惑性。似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无定值。经整理可见:
C4H10→CH4+C3H6
C4H10→C2H6+C2H4
这两反应均为丁烷分解为相同物质的量的更小的气体分子。总的看来不论生成的4种气体以何种比例混合,但均符合1mol丁烷分解为2mol更小的气体分子的形式。所以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应为定值。即
Mr(C4H10)/2=29
【易错点点睛】 错选D
【10】下面有关卤代烃的叙述正确的是
B.氯乙烯只有一种,而1,2-二氯乙烯有两种
C.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可将其与NaOH溶液充分共热反应后,再加AgNO3溶液可见浅黄色沉淀
D.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时,乙醇的作用是催化剂
【答案】 B
【解析】 CH2Cl2没有同分异构体,A选项所列两式均为一种分子,A不正确。
B正确,但较难。CH2=CHCl不论如何将Cl原子摆放只有一种氯乙烯分子。而1,2-二氯乙烯可有两种。乙烯的C=C双键不能自由旋转,其所有原子均落于同一平面内,在每端的碳原子上把一个氢原子代以另一种基团或原子则出现两种排列,一为相同原子在同侧,另一为在不同侧,如:
二者不能重合,即所称的“顺反异构现象”,其关键是“双键的不可自由旋转”。若为ClCH2—CH2Cl,则C—C单键可自由旋转就不会出现顺反异构。
C不正确。溴乙烷与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NaBr乙醇。即由不能与Ag+出AgBr的共价溴原子转化为可与Ag+出沉淀的NaBr中的Br-离子。在实验时因有过量未反应的NaOH,也与加入的AgNO3反应生成黑色的Ag2O沉淀造成干扰。因此在加稀碱水解后,必须用稀硝酸中和余碱,且使溶液酸化,再加AgNO3溶液则可观察到浅黄色的溴化银沉淀。
D不正确。在反应式中虽乙醇标于箭号上,但它是溶剂(以使NaOH溶解),不是催化剂而易引起错觉。
【易错点点睛】关注同分异构中的顺反异构现象
【11】下面有机物的性质或反应的判断,正确的是
A.分子中的碳原子数≥2的卤代烃均可发生消去反应,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生成
B.用乙烷氯代或乙烯氯化都能制取氯乙烷,且后者产率高
C.在一定条件下使溴乙烷和氨反应可制得R—NH2形式的有机胺
D.氯代烷类的沸点比对应的烷高,所以它们都不会是气态有机物。
【答案】 BC
【解析】 A不正确。有些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3Cl,CHCl3,CCl4等。但碳原子数多的卤代烃也不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如:
生成的是环烷而不是烯。
B正确,由于对“氯代和氯化”审题不细而产生误区。乙烷氯代指与氯发生取代反应,其产物不仅有一氯乙烷还有二氯、三氯……等多种氯代物,要提取氯乙烷不仅复杂,且产率低。乙烯与氯气加成产物理论上只有CH3—CH2Cl其产率高。C正确,卤代烃中的卤原子为官能团,性质活泼,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取代,如与氨的氨解反应生成胺;与氰的氰解反应得到腈:
R—X+H—NH2→HX+R—NH2(胺)
R—X+H—CN→HX+R—CN(腈)
D不正确,因有例外,即一氯甲烷(CH3Cl)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的,但它的沸点比甲烷高得多。本选项先以沸点高低的正确思路诱导,而使有时忽略例外情况。
【易错点点睛】 关注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
【1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由 制取 的过程。要求步骤最少而产率最高。
【答案】
① +2NaCl+2H2O
② +2Cl2→
【解析】用1,2-二氯环己烷与氯取代,虽只“一步”反应,但产物有多种,如有五氯、六氯代物等和,有在一个碳原子上有2个氯原子取代的产物如: 等。所以不是产率最高。
【易错点点睛】+2HCl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沉淀,滤去
B.将苯酚晶体置适量水中,待苯酚溶解一部分成饱和溶液后,仍残留无色晶体
C.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所以它不能溶于Na2CO3溶液里
D.苯酚也可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答案】D
【解析】 A不正确。苯酚与苯互溶,三溴苯酚也溶于苯中,因此不可能滤去三溴苯酚。应加NaOH溶液使苯酚生成易溶于水而难溶于苯的离子化合物苯酚钠,再分液分去。
B不正确。苯酚在常温下微溶于水,但未溶的苯酚晶体却“溶入水”而呈油状液体。这种现象叫“部分互溶”。若在试管中实验,则上层水层是苯酚在水中的饱和溶液,下层油层是水在苯酚中的饱和溶液,在加热至70℃左右分层现象才消失,二者以任意比例互溶。
C不正确。很易片面考虑“弱酸不与强酸盐反应”。实际上苯酚可溶于碳酸钠溶液中,其反应类似于正盐与酸生成酸式盐的反应,而不能“代替”出酸,即不可能有碳酸生成。反应为:
+Na2CO3→ +NaHCO3
D正确。可迁移甲苯硝化生成TNT的反应,而得:
+3H2O
应注意得到的三硝基苯酚中,硝基位于羟基的邻、对位。
【易错点点睛】注意苯酚的结构和性质
【14】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C7H8O的分子式的芳香族化合物有5种同分异构体
B.乙醛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却不能发生聚合反应。也不使溴水褪色
C.甲酸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可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并释出二氧化碳
D.具分子式为C3H6O的有机物有可能是醛、酮或醇等。
【答案】 AD
【解析】产生在未选A,主要因为考虑A中可有芳香族的苯甲醇和苯甲酚,而后者又有邻、间、对异构体,而未考虑可能有“醚式”的异构物:
由以上看共5种同分异构体。A正确。
B不正确。其未考虑乙醛具强还原性而溴水有氧化性。虽—CHO不与Br2加成,但却可被溴水(含HBrO,HBrO3)氧化,所以乙醛可使溴水褪色。另一方面习惯于C==C的聚合,不熟悉C==O不饱和键也在一定条件发生聚合,如乙醛的3分子聚合:
C不正确。其错解主要由于甲酸氧化为碳酸而应分解出CO2引起,即:
但新制Cu(OH)2悬浊液中必须有过量碱,所以“氧化出的H2CO3”不会分解为CO2和H2O,而是与碱生成碳酸钠。
D正确。C3H6O的常见异构体例如:
【易错点点睛】关注醛基的性质
【15】醛X和醛Y,分子中相差1个碳原子,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也不相同。现将0.29gX和0.30gY相混合,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在醛被完全氧化后,析出银4.32g,则X,Y两醛是
A.甲醛和乙二醛
B.乙醛和丙醛
C.丙醛和苯甲醛
D.只能判断其中有甲醛另一醛无法求得
【答案】 A
【解析】按常规应求得两醛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再讨论求出两醛:
设X、Y两醛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r。则:
RHCO~2Ag
解之:Mr=29.5
显然该值比最简单的甲醛都小,所以更小相对分子质量的“醛”只有—CHO基,而无对应的有机物,因而误选D。问题在于设的关系式中是习惯的将两醛都按一元醛而得来的。现由Mr为29.5观察皆为一元醛不合理。
由选项中可见A中有乙二醛,它是二元醛,若把它折合为一元醛时,相对分子质量仅为原相对分子质量的一半。即58/2=29。正好该值比29.5小。而29<29.5<30,一为乙二醛一为甲醛,它们正好相差一个碳原子。
【易错点点睛】 官能团结构有关的化学计算
【16】柠檬醛是无色或浅黄色的液体,具强烈的柠檬香气味,易挥发。其结构简式为:
现有一些试剂:a.酸性KMnO4溶液;b.溴水;c.稀H2SO4溶液;d.稀NaOH溶液;e.氨水;f.硝酸银溶液。从这些试剂中选取某些种,用实验方法确认柠檬醛分子结构中有烯键,其方法是______,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答案】 先用AgNO3溶液和氨水配制足量的银氨溶液,再加入柠檬醛样品加热制醛基完全氧化。转移一部分溶液于另一试管先加稀硫酸中和余氨并使呈酸性。再加入溴水振荡,溴水橙色褪去,说明柠檬醛分子中有烯键。
AgNO3+NH3·H2O→AgOH↓+NH4NO3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当有干扰的官能团妨碍检验时,应设法将其转化“隐蔽”后,再行检验。
【解析】未用酸性KMnO4溶液是因无法书写化学方程,而选溴水。但如此处理溴水褪色就说明有烯键却不正确,误入误区。由柠檬醛的分子结构中观察在右下方有醛基。若加溴水醛基亦被氧化,褪色现象不能认为仅烯键与溴加成所致。
【易错点点睛】 将柠檬醛试样中加入溴水并振荡发现溴水褪色,说明其分子中有碳碳双键。
【17】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 ( )
【错题分析】对同系物的概念理解错误。在化学上,我们把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1个或者若干个某种原子团的化合物统称为同系物,可见对同系物的考查一抓结构、二抓组成。
【易错点点睛】同系物必须首先要结构相似,苯酚的同系物则应是—OH与苯环直接相连,
满足此条件的 只有C选项的 。同系物的第二个必备条件是组成上相差一个或
若干个CH2 原子团, 比苯酚多一个CH2 ,所以 为苯酚的同系物。
【答案】C
【18】已知碳碳单键可以绕键轴自由旋转,结构简式为如下图所示的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中至少有9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B.分子中至少有10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C.分子中至少有11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D.该烃属于苯的同系物
【错题分析】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差。解决此类型试题一要抓住苯环、乙烯的平面结构。
二要注意单键的可旋转性
【易错点点睛】要判断A、B、C三个选项的正确与否,必须弄清题给分子的空间结构。题目所给分子看起来比较复杂,若能从苯的空间结构特征入手分析就容易理解其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这一分子的空间结构时易受题给结构简式的迷惑,若将题给分子表示为如图所示,就容易将“一个苯环必定有12个原子共平面”的特征推广到这题给分子中。以分子中的左边的苯环为中心分析,这个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直接连在这个苯环上的2个甲基中的碳原子、另一个苯环中在虚线上的3个碳原子,共有11个碳原子必定在同一平面。
【答案】 C
【19】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
A.2,2-二甲基丙醇和2-甲基丁醇 B.邻氯甲苯和对氯甲苯
C.2-甲基丁烷和戊烷 D.甲基丙烯酸和甲酸丙酯
【错题分析】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各物质的结构。解题时一定将各物质名称还原为结构,
再进一步的确定分子式是否相同,结构是否不同。
【易错点点睛】根据物质的名称判断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首先将物质的名称还原成结
构简式,然后写出各物质分子式,如果两物质的分子式相同,则属于同分异构体。选项A中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5H12O;选项B中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7H7Cl;选项C中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5H12;选项D中的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分别为:C4H6O2和C4H8O2。
【答案】D。
【20】下列各组混合物中,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取n mol使之充分燃烧,耗氧量为定值的是( )
A.C2H2、C2H4O B.C2H4、C3H6 C.C2H4、C2H6O D.C6H12O6、C2H4O2
【错题分析】学生不能利用有机物燃烧的通式进行解题。解题时可设有机物化学式为CxHyOz。则每摩尔燃烧时耗氧量为x + y/4—z/2 。由此可知:CnH2n和CnH2n+2O、CnH2n-2和CnH2nO两物质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和时,只要总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时耗氧量为定值
【易错点点睛】C2H2和C2H4O分别完全燃烧时,其每mol耗O22.5mol,而C2H4和C2H6O分别完全燃烧时,其每mol耗O23mol,故选A、C。
【答案】AC
【21】有甲基、苯基、羟基、羧基两两结合的物质中,具有酸性的物质种类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答案】 B
【解析】当羟基和羧基结合时,得到这样的一种物质:HO-COOH,化学式为H2CO3,即碳酸,也具有酸性。因此具有酸性的物质共有4中,选B。
【易错点点睛】由于不熟悉碳酸的结构而被忽视。选A。根据有机物官能团性质,羧基和酚羟基具有酸性。因此本题具有酸性的物质可以是CH3-COOH、C6H5-COOH、C6H5-OH。
【22】 已知化合物B3N3H6(硼氮苯)与C6H6(苯)的分子结构相似,结构如右图。则硼氮苯的二氯代物(B3N3H4Cl2)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 )
A、2 B、3 C、4 D、6
【答案】 C
【解析】该物质的二取代物应该和苯的二取代物一样,应该有邻位取代、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三种同分异构体。而且对于间位的取代,又可以分为在B原子上的取代和N原子上的取代,因此间位取代有两种(如图)。综合上述分析,该物质的二取代同分异构体应该有4种。
【易错点点睛】简单机械迁移,没有认真对比两者结构上的差异。选B。根据苯的二取代物有邻位取代、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三种,由于该化合物结构和苯相似,因此二取代物也应该有3种。因此选择B。
【23】有关有机物分子结构或构型的判断其理由正确的是
A.甲烷分子中4条C-H键键长相等,键角也相等,所以它一定是正四面体型分子
B.C8H8的不饱和程度很高,但它可能所有的碳碳键都是单键
C.丙烷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而丁烷分子中的4个碳原子却不一定
D.液态烷中只有一种一氯代物的只有新戊烷
【答案】 BC
【解析】 甲烷是五原子分子,键长相等键角也相等的可能有正方形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所以A不正确。若指出键角还是109°28′,或指出某二氯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时,才可判断其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否则在键角为90°,或二氯代物有两种时则为正方形结构(实际不可能)。
B正确。C8H8可以是有苯环结构的苯乙烯(C6H5—CH=CH2),但也可以是由碳碳单键结合成的立方烷,如图1-10-1。每个顶点均有CH原子团。
C正确。丙烷的三个碳原子在空间无论如何排列,必符合“三个点定一个平面”的关系,但不是所有的各原子(C,H)都在一个平面上。丁烷分子中有3个碳原子必在同一平面中,而另一个碳原子,因C—C单键可以自由转动而与另三个碳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D不正确。液态烷的范围是C5~C16的烷,其中新戊烷只有一种一氯代物,而异辛烷(2,2,3,3—四甲基丁烷)也有只一种一氯代物。
【易错点点睛】 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不足,造成错解
【24】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具CnH2n通式的烃在C数≥2时有烯和烃烷两种同分异构体
B.具CnH2n-2通式的烃在C数>2时,只可能有炔和二烯或环烯的同分异构体
C.具CnH2n-6的通式的烃在C数≥4时,除具炔、二烯、环烯的异构外,还可能有其他类异构体等
D.苯的异构体也有仅由碳碳单键结成碳架的异构体
【答案】D。现已有许多不属于芳香烃的C6H6的有机物,其中有带双键的和不带双键的,如:
D选项即指棱晶烷。
【解析】 CnH2n在碳原子数大于3时才能有烯和环烷的异构体,而在A选项中“C数≥2”的等于2不正确。
B和C均针对CnH2n-2通式的烃而言,在C3H6时可能出现的异构体有3种,其中一种极不稳定,通常可视为不存在即:
若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4时,可能出现的异构体更多,当然其中有极不稳定的异构体,如C4H6:
CH≡C—CH2CH3 CH2=C=CH—CH3
CH3—C≡C—CH3 CH2=CH—CH=CH2
(炔式) (二烯式)
另外还有,如:
所以B不正确,C正确。
【易错点点睛】错选AB
【25】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6mol/LH2SO4与乙醇共热制乙烯时要控温于170℃,且要加碎瓷片以防暴沸
B.乙炔有特殊气味是因制乙炔时电石中杂有硫化氢和磷化氢
C.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以鉴别甲苯和苯,但溴水不能区分它们
D.将乙炔通入浓溴水则橙色褪去,但溶液却可能出现浑浊
【答案】 CD
【解析】制乙烯要使用乙醇和浓硫酸,浓硫酸的浓度约18mol/L,但题中为“6mol/L”,A不正确。B选项所述乙炔的特殊气味,是其中混有硫化氢和磷化氢等气体杂质。这些杂质的产生是电石中混有少量的硫化物、磷化物。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的同时,能与水反应生成硫化氢、磷化氢的硫化物、磷化物参与反应而产生杂质气体的。B不正确。
C正确,有侧链的甲苯和无侧链的苯,均不使溴水应反应而褪色,却把溴萃取至油层,且油层均比水轻浮于水面。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与苯反应,却能将甲苯氧化为苯甲酸,而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D正确。乙炔与溴反应生成四溴乙烷。它是难溶于水的,所以有浑浊现象。因一般不饱和烃使溴水褪色的实验观察时,只注意褪色现色,而忽视了不明显的稍有浑浊的现象。
【易错点点睛】错解主要因审题不细和有个别知识缺陷所致,且AB两项似对非对很易误导而忽视一些不妥内容。
【26】有机物A的分子结构为, 写出A实现下列转变所需的药品
(1)A转变为,
(2)A转变为,
(3)A转变为,
【错题分析】学生未能把握好酚羟基、醇羟基、羧基的性质。学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对三者进行归纳总结。
【易错点点睛】A中所含羟基有三类① 酚羟基 ② 醇羟基 ③ 羧基中羟基。三者的酸碱性是不同的,羧基酸性比碳酸强,比无机强酸的酸性弱,酚羟基酸性比碳酸弱,但比碳酸氢根离子酸性强,醇羟基不电离,呈中性。三者与Na、NaOH、Na2CO3、NaHCO3反应情况如下表:
Na NaHCO3 Na2CO3 NaOH
醇羟基 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酚羟基 反应 不反应 反应 反应
羧基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据此可分析实现不同转化时所需的药品。
【答案】(1)NaHCO3 (2)NaOH或Na2CO3 (3)Na
【27】以丙酮、甲醇为原料,以氢氰酸。硫酸为主要试剂合成a—甲基丙烯酸甲酯。
【错题分析】学生对合成的路线设计不严密,对物质的性质把握不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清思路,要借用逆推,正推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易错点点睛】目标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它是由a—甲基丙烯酸
( )和甲醇(CH3OH)经酯化反应而得,因此,要得到目标分子,主要
是考虑将原料分子丙酮( )转化为a—甲基丙烯酸,比较丙酮与a—甲基丙烯酸的结构可以看出:丙酮比a—甲基丙烯酸少一个碳原子,且碳氧双键转化为碳碳双键,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反应是丙酮与氢氰酸加成反应,
产物 经水解得到 ,然后在浓硫酸作用下,脱去一分子
水,从而得到目标产物。
【答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28】乙酸苯甲酯对花香和果香的香韵具有提升作用,故常用于化妆品工业和食品工业。乙酸苯甲酯可以用下面的设计方案合成。
(1)写出A ,C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D有很多同分异构体,含有酯基和一取代苯结构的同分异构体有五个。其中三个结构简式是:
请写出另外两个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题分析】学生不能抓住物质结构的变化。不能才有有效的推导方式。本题主要考查官能团的引入。因此。解决的关键是要抓官能团的变化。借助反应的套件来推导。
【易错点点睛】本题可采用逆推的方法确定A、C 的结构。由D(乙酸苯甲酯)可推得C为苯甲醇,CH2OH可由B分解得到,故B应为CH2Cl,不难确定A为甲苯。
(2)由酯的结构特点和书写规则,适当移动酯基的位置可得到:
【答案】
【29】有关有机物分子结构或构型的判断其理由正确的是( )
A.甲烷分子中4条C-H键键长相等,键角也相等,所以甲烷是正四面体型分子
B.C8H8的不饱和程度很高,但它不可能所有的碳碳键都是单键
C.丙烷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D.液态烷中只有一种一氯代物的只有新戊烷
【错解】A、B
【错解分析】甲烷是五原子分子,键长相等键角也相等的可能有正方形
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所以选项A不正确。若指出键角还是109°28′,
或指出某二氯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时,才可判断其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否则在键角为90°,或二氯代物有两种时则为正方形结构(实际不可能)。
选项B不正确。C8H8可以是有苯环结构的苯乙烯(C6H5—CH=CH2),但也可以
是由碳碳单键结合成的立方烷,如图1-10-1。每个顶点均有CH原子团。
【易错点点睛】选项C正确,丙烷的三个碳原子在空间无论如何排列,必符合“三个点定一个平面”的关系,但不是所有的各原子(C,H)都在一个平面上。选项D不正确,液态烷的范围是C5~C16的烷,其中新戊烷只有一种一氯代物,而异辛烷(2,2,3,3—四甲基丁烷)也有只一种一氯代物。
【答案】C
【30】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5mol/LH2SO4与乙醇共热制乙烯时要控温于170℃,且要加碎瓷片以防暴沸
B.乙炔有特殊气味是因制乙炔时电石中混有硫化氢和磷化氢
C.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以鉴别甲苯和苯,但溴水不能区分它们
D.将乙炔通入过量的浓溴水,生成1,2 - 二溴乙烷。
【错选】A、B
【错解分析】制乙烯要使用乙醇和浓硫酸,浓硫酸的浓度约“18mol/L”,但选项中为“5mol/L”,A不正确。B选项所述乙炔的特殊气味,是其中混有硫化氢和磷化氢等气体杂质。这些杂质的产生是电石中混有少量的硫化物、磷化物。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的同时,能与水反应生成硫化氢、磷化氢的硫化物、磷化物参与反应而产生杂质气体的。B不正确。
【解析】 C正确,有侧链的甲苯和无侧链的苯,均不使溴水因反应而褪色,却把溴萃取至油层,且油层均比水轻浮于水面。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与苯反应,却能将甲苯氧化为苯甲酸,而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D错误,乙炔与溴反应生成1,1,2,2 - 四溴乙烷。
【答案】C
【易错点点睛】错解主要因审题不细和有个别知识缺陷所致,且ACB选项似对非对很易误导,在学习的时候要认真研读每一个细节。
【31】已知化合物B3N3H6(硼氮苯)与C6H6(苯)的分子结构相似,结构如右图。则硼氮苯的二氯代物(B3N3H4Cl2)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 )
A、2 B、3 C、4 D、6
【错选】B
【错解分析】根据苯的二取代物有邻位取代、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三种,由于该化合物结构和苯相似,因此二取代物也应该有3种。
【解析】该物质的二取代物应该和苯的二取代物一样,应该有邻位取代、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三种同分异构体。而且对于间位的取代,又可以分为在B原子上的取代和N原子上的取代,因此间位取代有两种(如右图)。综合上述分析,该物质的二取代同分异构体应该有4种。
【答案】C
【易错点点睛】简单机械迁移,没有认真对比两者结构上的差异,造成错误解答。在解答芳香烃的取代有关试题时,特别注意苯环的邻位取代、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
【32】下列卤代烃在NaOH醇溶液中加热不反应的是( )
①②
③④
⑤⑥
A、①③⑥ B、②③⑤ C、全部 D、②④
【错因分析】忽略卤代烃消去反应的实质,分子中与连接卤素原子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正确解答】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因其分子中只有一个碳原子。此外若发生消去反应以后,将破坏苯环的稳定性,故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答案】A
【易错点点睛】理解有机反应,要注意反应的实质:卤代烃消去反应时,断裂的是碳卤键和碳氢键,且不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而是在两个相邻的碳原子上,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卤代烃有两类:①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如;②与连接卤原子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卤代烃,如。
【33】下列烷烃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生成三种沸点不同产物的是( )。
A、 B、
C、 D、
【错因分析】没有审清试题,将本题所问转化成“下列烷烃中,一氯代物有三种的是”,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析所给烷烃的结构,找出各烷烃中的不等效氢原子,其中含三种不等效氢原子的烷烃就是答案。
【正确解答】将题给四选项中的物质都写成结构简式:
分析这四种物质的结构,A项中有五种不同的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五种;B项中有四种不同的氢原子;C项中有两种不同的氢原子;D项中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符合题意。
【答案】D
【易错点点睛】确定烷烃的一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一般步骤是:先根据烷烃分子结构找出等效氢原子(①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②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③处于对称位置或镜面对称位置的碳原子上连接的氢原子是等效的)。然后分别对不等效的氢原子取代,有几种不等效氢原子其一元取代物就有几种。
【34】 为检验溴乙烷中是否有溴元素,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 加入氯水后振荡,看水层里是否有棕红色的溴出现
B. 加入硝酸银溶液,再加稀硝酸,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C. 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D. 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用过量稀硝酸中和过量碱后,再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错因分析】检验溴乙烷中是否有溴元素,要先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此时不能直接加硝酸银溶液,防止NaOH与AgNO3反应对实验产生干扰。
【正确解答】卤代烃分子中的卤原子是以共价键与碳原子结合,分子中不存在卤素离子,不能直接检验,但可以通过取代反应生成相应的卤素离子,用过量稀硝酸中和过量碱后,再加硝酸银溶液检验卤素离子的存在。
【答案】D
【易错点点睛】加热煮沸是为了加快水解反应的速率,因为不同的卤代烃水解难易程度不同。加入稀硝酸酸化,一是为了中和过量的NaOH,防止NaOH与AgNO3反应对实验产生影响;二是检验生成的沉淀是否溶于稀硝酸。
【35】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不是同分异构体,也不是同系物的是( )
A、葡萄糖和果糖 B、蔗糖和麦芽糖
C、甲醛和乙醛 D、葡萄糖和蔗糖
【答案】D
【解析】 A项和B项内的物质,分子式分别相同,但结构式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C项中的甲醛和乙醛结构相似,分子内都含有醛基,组成上相差一个,属于同系物
【易错点点睛】主要是由于不能同时考虑两个条件的限制而选出错误的选项。根据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来判断。
【36】下列关于“二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单糖分子
B、二糖溶于水可转化为单糖
C、二糖水解一定能得到两种单糖
D、二糖水解一定能得到两分子单糖
【答案】D
【解析】二糖分子应是两个单糖分子缩合去掉一个水分子之后的产物,二糖溶于水,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水解转化为单糖,麦芽糖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蔗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易错点点睛】由于思维定势,容易错选A项
【37】对于下列反应,其中葡萄糖不能发生的是( )
A、酯化 B、氧化 C、加成 D、水解
【答案】D
【解析】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含有5个—OH,一个—CHO。因此—OH可与羧酸酯化,且可被氧化。—CHO既可与加成生成,又能被氧化生成—COOH。单糖不能水解。
【易错点点睛】由于忽视糖的化学性质,容易错选A、B、C项。
【38】 有关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溶胶遇CuSO4溶液发生盐析而凝聚
B.某植物蛋白胶体,温MgCl2或CaSO4溶液发生凝聚说明该蛋白胶粒荷正电
C.除去蛋白质中杂有的淀粉可加水和淀粉酶后进行渗析
D.不应该用牛角匙取用苛性碱固体
【答案】 CD
【解析】 A不正确在于蛋白质遇重金属盐的凝聚是变性而不是凝聚。B似难于判断,但电解质中的离子使胶粒电荷中和而凝聚的效果与离子电荷的高低有关,一般电荷越高效果越好。所以用Cl-,SO42-对比Cl-电荷低,而Mg2+,Ca2+电荷高可见阳离子对某植物蛋白凝聚的效果好,可见该蛋白质胶粒荷负电。C正确,淀粉酶也是蛋白质,它使淀粉水解为单糖或二糖溶于水,由半透膜进入溶液而到膜外的水中。淀粉酶与原来的蛋白质则留于半透膜袋内。D正确,牛角匙属于角质蛋白质不耐碱,碱可使蛋白质变性而溶解。
【易错点点睛】关注蛋白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9】α-氨基乙酸和α-氨基丙酸若经反应生成二肽,可生成的二肽种类有
A.3种 B.4种 C.5种 D.7种
【答案】 D
【解析】 乙氨酸与丙氨酸缩合形成二肽,有多种链式二肽和环式二肽:
【易错点点睛】 注意考虑问题要周密, 乙氨酸与丙氨酸缩合形成二肽,有多种链式二肽和环式二肽。
【40】 对于淀粉和纤维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互为同分异构体 B.化学性质相同
C.碳、氢、氧的质量比相同 D.都属于糖类
【答案】CD
【解析】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通式均为(C6H10O5)n,都属于糖类,且碳、氢、氧的质量比相同,但由于n值不同,结构也不同,它们不是同分异构体关系,且化学性质也不相同。故本题答案为C、D。
【易错点点睛】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式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理解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1】 某学生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⑴方案甲: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没有水解
⑵方案乙:淀粉液水解液无红色沉淀
结论:淀粉没有水解
⑶方案甲: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有红色沉淀
结论:淀粉已水解
以上三种方案的设计及结论是否正确 如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答案】(1)方案甲设计正确,但结论不正确。因为淀粉可能部分水解。(2)方案乙设计不正确,结论也不正确。因为Cu(OH)2与溶液中的H2SO4反应,而不能与葡萄糖反应。(3)方案丙设计和结论都正确。
【解析】先分析每种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规范,如不符合要求,则其结论也不可靠,如方案设计合理可行,再评价其结论是否正确。
【易错点点睛】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欲检验水解产物葡萄糖的生成,必须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硫酸,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进行检验。没有分析实验条件,淀粉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检验时,就加NaOH调节到碱性;用I2检验淀粉是否剩余时,不能加NaOH溶液到碱性,因为I2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
【42】 下列对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称为聚合物或高聚物,是因为它们大部分是由小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而制得的
B.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因而其结构复杂
C.对于一块高分子材料,n是一个整数值,因而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确定的
D.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两大类
【答案】 AD
【解析】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分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两部分,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由聚合反应制备,对于高分子化合物来说,尽管分子量很大,但没有一个准确的相对分子质量,只有一个范围,它们的结构均由若干链节组成。
【易错点点睛】没有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概念,一知半解而妄加推测。对高分子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应全面掌握。
【42】有关糖类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类是具有甜叶的物质
B、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属于糖类
C、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其分子式都可以用表示
D、糖类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产生它们的物质
【答案】D
【解析】 单糖、低聚糖一般有甜味,多糖如淀粉、纤维素没有甜味,故A项不正确。由C、H、O组成的有机物常见的有醇、酚、醛、酸及酯和糖,故B项也不正确,多数糖类物质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少数糖类物质不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类物质,故C项也不正确。D项是对糖类概念的正确表述。
【易错点点睛】由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糖类物质一般都有甜味,所以本题容易错选A项;如果没有分清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区别,也容易错选C项。根据糖的结构特点,注意糖类组成上的共性和个性,就能选出正确的选项。
【43】下列物质具有还原性的是( )
A、 B、蔗糖 C、葡萄糖 D、稀
【答案】 AC
【解析】 中硫元素是-2价,是硫元素的最低价,化学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只能升高,故具有还原性。蔗糖分子中不含醛基,属于非还原性糖。葡萄糖分子中含有一个醛基而具有还原性。具有氧化性。
【易错点点睛】无机化合物的还原性主要从组成物质的元素有较低的价态考虑。有机化合物的还原性主要从结合氧原子或失去氢原子方面考虑(可以简记为“加氢、去氧”被还原,“加氧、去氢”被氧化)。 由于思维定势,容易漏选A项。
【44】下面有关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必须符合Cm(H2O)n的组成形式
B.糖全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
C.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构成的
D.淀粉和纤维素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答案】D
【解析】A显然未包括鼠李糖(C6H12O5)和脱氧核糖等(C5H9O4)不符合Cm(H2O)n形式的糖,不正确,B则似正确,但却未提及“也能水解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C,H,O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C不正确,应为多糖由多个单糖分子缩聚(缩水)而成,或能水解为多个单糖的糖。D正确,因它们分子式虽均为(C6H10O5)n,但n值不同,不能算同分异构体。
【易错点点睛】从糖的定义入手
【45】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蔗糖遇浓硫酸可发生碳化现象,但与稀硫酸则不会发生反应
B.因为纤维素结构中有羟基,所以它能与醋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纤维素酯
C.除去淀粉中的葡萄糖杂质,可用加水渗析的方法
D.将淀粉与水在酸作用下加热水解,在滴入碘酒不变蓝时表示水解完全,即可停止加热
【答案】C
【解析】 选项中只有C是正确的。其他均有迷惑性很易误选。A不正确,因蔗糖在稀硫酸作用下可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B不正确,纤维素不与乙酸酯化,而与乙酸酐方能酯化,反应为:
D不正确。淀粉遇碘变蓝要在常温或温热时,若超过55℃则淀粉与I2不发生变蓝现象。题中所述显然是热溶液,不论水解是否完全均不会发生变蓝现象。
【易错点点睛】根据官能团的性质判断
【46】 在玉米芯等农副产品水解后可得到木糖(C5H10O5),其结构简式为:
木糖在强酸作用下可发生不同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羟基间的脱水反应。若每分子木糖可脱去3个水分子,则其生成的有机物结构简式是______。该生成物对①足量银氨溶液,②苯酚,③溴水中哪些可发生反应(填编号)_______。
【解析】 因HO—不能与烯键直接相连,且C=C=C结构必须为直线形,扭力很大不可能在四碳环中存在。应据题意使木糖脱水成为呋喃甲醛(即俗称的糠醛):
糠醛有醛基应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被溴水中产生的溴的含氧酸所氧化,且烯键还能与溴加成。再用苯酚与甲醛合成酚醛树脂的知识迁移而得:
【易错点点睛】不能正确提取有用信息
【47】将蔗糖与稀硫酸共煮后,向溶液中加入新制,加热未见红色沉淀生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未加NaOH溶液以中和酸,酸溶解了。
【解析】含醛基的物质发生银镜反应及与新制反应成败的关键是反应环境应呈碱性。所以,应该先加NaOH溶液以中和酸直至碱性,在向溶液中加入新制,加热,出现红色沉淀。
【易错点点睛】向溶液中加入新制的量太少。
【典型习题导练】
1.下列关于常见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烯和苯都能与溴水反应
B.乙酸和油脂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糖类和蛋白质都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D.乙烯和甲烷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
2.分子式为C3H6Cl2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3.某有机物的结构是: ,关于它的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能发生加成反应 ②能溶解于NaOH溶液中 ③能水解生成两种酸 ④不能使溴水褪色 ⑤能发生酯化反应 ⑥有酸性
A.①②③ B.②③⑤ C.仅⑥ D.全部正确
4.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大量盆栽鲜花施用了S-诱抗素制剂,以保证鲜花盛开。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分子式为C15H22O4
B.1 mol该物质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 mol NaOH
C.既能发生加聚反应,又能发生缩聚反应
D.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5.已知某芳香烃衍生物A的分子式为C10H10Cl2O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分子中可能含有一个—OH和一个—CHO
B.该分子中可能含有两个碳碳双键
C.该分子中可能含有一个—COOH
D.该分子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6.贝诺酯是由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经化学法拼合制备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其合成反应式(反应条件略去)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eCl3溶液可区别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
B. 1 mol阿司匹林最多可消耗2 mol NaOH
C. 常温下贝诺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扑热息痛
D. C6H7NO是扑热息痛发生类似酯水解反应的产物
7.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
8. A是含C、H、O三种元素的有机物,如果已知下列相关物理量,则可以确定A的分子式:①碳元素的质量分数w(C);②氢元素的质量分数w(H);③A的质量m(A);④A蒸气对H2的相对密度;⑤A的体积V(A)。
下列选项中一定能确定A分子式的组合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9.阿魏酸(化学名称为4 羟基 3 甲氧基肉桂酸)可以作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其结构简式为:。在阿魏酸溶液中加入合适的试剂(可以加热),检验其官能团。下列试剂、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
试剂 现象 结论
A 氯化铁溶液 溶液变蓝色 它含有酚羟基
B 银氨溶液 产生银镜 它含有醛基
C 碳酸氢钠溶液 产生气泡 它含有羧基
D 溴水 溶液褪色 它含有碳碳双键
10.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其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
①加成反应 ②取代反应 ③消去反应 ④氧化反应 ⑤水解反应 ⑥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⑦与稀盐酸的反应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③⑤⑦ D.⑦
11.有机物G广泛用作香精的调香剂,科技人员设计了如下路线合成该物质: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按系统命名法给B物质命名:________________。
(2)D物质的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合成路线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_______(填编号)。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F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满足:(ⅰ)属于芳香族化合物;(ⅱ)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它可通过不同化学反应分别制得B、C和D三种物质。
(1)B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
(2)A→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A~D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____。
(3)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转化关系图(部分反应产物省略)中的A是芳香族化合物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又知其组成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6.7%,且其相对分子质量Mr不超过200,完全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机物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物A~F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________和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4)写出A→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有机物A(C13H18O2)具有香味,可用作香皂、洗发香波的芳香剂。
已知:
①B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分子式为C8H10O。
②D、E具有相同的官能团。E分子烃基上只有一种氢原子。
③F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回答下列问题:
(1)B可以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取代反应 ②消去反应
③加聚反应 ④氧化反应
(2)D、F分子所含的官能团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所有物质的结构简式:a.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两种;b.含基团___________________。
(4)B和E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H
CH3
C.
B.(CH3)3C—OH
A.CH3CH2OH
—CH2
OH
D.
—OH
CH3
—OH
CH3
—OH
CH3【高考预测】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了解有机物存在的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7.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8.了解卤代烃、醇、酚、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9.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10.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开发上的应用。
11.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2.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知识导学】
一、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常见题型及解法
常见题型:①限定范围书写或补写,解题时要看清所限范围,分析已知的几个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特点,对比联想找出规律补写,同时注意碳的四价原则和官能团存在位置的要求。②结构不同,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原子或原子团连接顺序;二是原子的空间位置。③判断取代产物同分异构体种类的数目。其分析方法是分析有机物的结构特点,确定不同位置的氢原子种数,再确定取代产物同分异构体的数目。
2.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方法
首先,在理解同分异构体的概念上,务必理清下列几个方面:必须紧紧抓住分子式相同这一前提。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其组成元素、最简式、相对分子质量一定相同。这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如:
(1)CH3CH3与HCHO,CH3CH2OH与HCOOH都是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但它们彼此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2)最简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如CH≡CH和C6H6最简式都是CH,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简式C6H10O5相同,但n值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
其次,要紧紧抓住结构不同这一核心。中学阶段结构不同应指:①碳链骨架不同,称为碳链异构;②官能团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称为位置异构;③官能团种类不同,称为类别异构或官能团异构;④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排列不同,空间结构不同,称为空间异构。
二、有机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概 念 实 例
取代反应 有机物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①烷烃的卤代②苯及其同系物的卤代、硝化③醇分子间脱水④苯酚与浓溴水
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羧酸与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①酸(含无机含氧酸)与醇②葡萄糖与乙酸
水解反应(取代反应) 有机物在有水参加时,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 ①酯、油脂的水解 ②卤代烃的水解③二糖、多糖的水解④蛋白质的水解
加成反应 有机物中不饱和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 ①烯烃、炔烃与H2的加成②苯及苯的同系物与H2的加成③醛或酮与H2的加成④油脂的氢化
消去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H2O、HX)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①醇分子内脱水生成烯烃②卤代烃消去
加聚反应 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单体通过加成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的加聚等
缩聚反应 单体间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同时还生成小分子(H2O、HX等)的反应 ①多元醇与多元羧酸反应生成聚酯②氨基酸反应生成多肽
氧化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加氧或去氢的反应 ①与O2的反应②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反应③R—CHO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
还原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加氢或去氧的反应 ①烯烃、炔烃及其衍生物与H2的加成反应②醛催化加氢生成醇③油脂的氢化
【易错点点睛】
【1】 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B.HCHO溶液或(NH4)2SO4溶液均能使蛋白质变性
C.某些蛋白质跟浓硝酸作用会变黄
D.可以采用多次盐析或多次渗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
【错题分析】学生的相应的概念把握不准而出现错误。学生要正确理清概念,抓住要点
掌握蛋白质的性质(变性、聚沉、盐析等)。
【易错点点睛】A蛋白质是生命运动的基础 B.HCHO使蛋白质变性, (NH4)2SO4溶液
使蛋白质渗析C.蛋白质是显色反应 D.蛋白质溶液是胶体,可以渗析
【答案】B
【2】检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存在的实验步骤、操作和顺序正确的是( )
①加入AgNO3溶液 ②加入NaOH溶液 ③加入适量HNO3 ④加热煮沸一段时间
⑤冷却
A.②④⑤③① B.①②④ C.②④① D.②④⑤①
【错题分析】学生忽略卤代烃水解的条件是碱性环境。因此,学生解题时要认真思考,
明确反应的过程,不可忽略细节。
【易错点点睛】在溴乙烷分子中存在的是溴原子,直接加AgNO3无法鉴别,而卤代烃的
取代反应产物中有卤素离子,取代反应的条件是强碱的水溶液、加热。反应之后检验溴离子时首先要加入HNO3作用有二:中和反应中可能过剩的碱,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
【答案】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酯化反应的实质是酸与醇反应生成水,与中和反应相似
B. 醇与所有酸的反应都是酯化反应
C. 有水生成的醇与酸的反应并非都是酯化反应
D. 两个羟基去掉一分子水的反应就是酯化反应
【错题分析】没有把握好酯化反应的原理、反应的条件。注意酯化反应时酸去羟基醇去氢。
【易错点点睛】酯化反应是指酸与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该反应是分子之间的反应,与中和反应(离子间的反应)有明显的差异性,选项A不正确。无机含氧酸与醇也能发生酯化反应,但无氧酸与醇作用的产物是卤代烃和水,并非酯和水,所以选项B错,C正确。乙醇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也非酯化反应,可见D也错误。
【答案】C
【4】下列作用中,不属于水解反应的是( )
A.吃馒头,多咀嚼后有甜味
B.淀粉溶液和稀硫酸共热一段时间后,滴加碘水不显蓝色
C.不慎将浓硝酸沾到皮肤上会出现黄色斑
D.油脂与NaOH溶液共煮后可制得肥皂
【错题分析】对反应类型的理解不够到位。不能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
在学习概念时一定要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概念。同时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易错点点睛】A中在唾液中的淀粉酶的催化下,使淀粉水解变为麦芽糖;B中淀粉溶
液和稀硫酸共热时,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因而滴加碘水不显蓝色;C中浓硝酸与蛋白质发生颜色反应,不属于水解反应;D中油脂水解为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的钠盐
【答案】C
【5】莽草酸是一种合成治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原料,鞣酸存在于苹果、生石榴等植物中.下列关于这两种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种酸都能与溴水反应
B.两种酸遇三氯化铁溶液都显色
C.鞣酸分子与莽草酸分子相比多了两个碳碳双键
D.等物质的量的两种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产生氢气的量相同
【错题分析】学生不能抓住物质的结构来解题。 在高考试题中,考查有机物性质时,所给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往往是陌生的,因此在解答试题时.要紧紧抓住官能团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易错点点睛】莽草酸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而鞣酸中含有酚羟基,二者都能与溴水反应,A项正确;莽草酸分子中不含苯环。不能与FeCl3发生显色反应。B项错;鞣酸分子中不合有单个的碳碳双键,C项错;两物质中与Na反应的官能团为羧基(一COOH)和羟基(一OH).因其与Na反应的一OH和一COOH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与足量钠反应产生氢气的量相同,D项正确.
【答案】AD
【6】在容积一定的玻璃容器中充满有常温常压下的某气态烃。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液溴,不久测得容器中压强迅速下降,几乎为零。在光亮处观察又发现容器内压强上升,直达原压强的约四倍时,压强稳定。则原来容器中充入的某气态烃可能是
A.乙烯 B.乙烷 C.丙炔 D.丙烷
【答案】 AC
【解析】选项应还有C。开始时压强下降是乙烯或丙炔与溴加成,生成液态的二溴乙烷和近于固态的四溴丙烷(HCBr2—CBr2—CH3)。在光照下气压上升,因发生取代生成HBr,因气压为原来4倍可推论为有4HBr产生,即原烃分子中有4个氢原子。乙烯、丙炔都符合题意。
【易错点点睛】漏选A、C
【7】用分液漏斗为主要仪器和必要的化学试剂怎样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甲苯?
【答案】将杂有甲苯的苯放入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静置分层,分液,弃去水层。将油层转移到另一分液漏斗中,加入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层,分液。弃去含C6H5COONa的水层,将油层即苯倾入另一容器中。
【解析】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将甲苯氧化为苯甲酸:
但苯甲酸溶于苯而微溶于水(相似相溶)。所以在苯中溶入了苯甲酸,仍不能算除去了杂质。除去杂质时一要不损失或少损失被提纯的物质;二要使杂质尽量除尽;三要不引入新杂质;四要方法切实简捷可行。因此引入新杂质(如苯甲酸)仍不合要求。若再设法将苯甲酸除去则可达除杂的目的。除去苯中的苯甲酸,可加NaOH溶液,使苯甲酸转化为易溶于水却难溶于苯的离子化合物甲苯酸钠,使其溶入水层而分出。
【易错点点睛】将混有甲苯的苯盛入分液漏斗,再盛入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用力振荡分液漏斗后,静置。分层后分液,放出水层。油层即除去甲苯的苯,可由分液漏斗上口倾入另一容器中。
【8】下面有关石油、煤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油的催化裂化属于石油化工
B.石蜡来自石油减压分馏产品中提炼而得
C.煤中含有的苯、甲苯等芳香烃可由干馏产物煤焦油再分馏而得到
D.煤化工产品如萘是苯的同系物
【答案】 B
【解析】A不正确,石油工业大致可分为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主要是生产燃料油和润滑油。石油化工主要是以石油裂解气为原料生产化工制品。石油裂化主要目的是增加汽油产量,仍为石油炼制的一部分。石油的裂解主要获得裂解气(含H2,C2H4,C3H6,1,3-丁二烯等),再由此进行加工化学化工产品。
B正确。C不正确,煤焦油分馏可馏出多种芳香族化合物,但它们不是原煤中的成分,而是煤在干馏时发生复杂物理和化学变化生成的。D不正确。萘虽为芳香烃,但它属于稠环芳烃,不是苯的同系物,不符合苯同系物的通式:CnH2n-6。
【易错点点睛】错解产生主要是知识掌握不牢固。
【9】若丁烷热分解生成的气体只有CH4,C2H6,C2H4,C3H6,则丁烷热分解后的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A.29 B.14.5 C.58 D.无定值
【答案】 A
【解析】题中列出生成四种气体的顺序有一定的迷惑性。似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无定值。经整理可见:
C4H10→CH4+C3H6
C4H10→C2H6+C2H4
这两反应均为丁烷分解为相同物质的量的更小的气体分子。总的看来不论生成的4种气体以何种比例混合,但均符合1mol丁烷分解为2mol更小的气体分子的形式。所以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应为定值。即
Mr(C4H10)/2=29
【易错点点睛】 错选D
【10】下面有关卤代烃的叙述正确的是
B.氯乙烯只有一种,而1,2-二氯乙烯有两种
C.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可将其与NaOH溶液充分共热反应后,再加AgNO3溶液可见浅黄色沉淀
D.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时,乙醇的作用是催化剂
【答案】 B
【解析】 CH2Cl2没有同分异构体,A选项所列两式均为一种分子,A不正确。
B正确,但较难。CH2=CHCl不论如何将Cl原子摆放只有一种氯乙烯分子。而1,2-二氯乙烯可有两种。乙烯的C=C双键不能自由旋转,其所有原子均落于同一平面内,在每端的碳原子上把一个氢原子代以另一种基团或原子则出现两种排列,一为相同原子在同侧,另一为在不同侧,如:
二者不能重合,即所称的“顺反异构现象”,其关键是“双键的不可自由旋转”。若为ClCH2—CH2Cl,则C—C单键可自由旋转就不会出现顺反异构。
C不正确。溴乙烷与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NaBr乙醇。即由不能与Ag+出AgBr的共价溴原子转化为可与Ag+出沉淀的NaBr中的Br-离子。在实验时因有过量未反应的NaOH,也与加入的AgNO3反应生成黑色的Ag2O沉淀造成干扰。因此在加稀碱水解后,必须用稀硝酸中和余碱,且使溶液酸化,再加AgNO3溶液则可观察到浅黄色的溴化银沉淀。
D不正确。在反应式中虽乙醇标于箭号上,但它是溶剂(以使NaOH溶解),不是催化剂而易引起错觉。
【易错点点睛】关注同分异构中的顺反异构现象
【11】下面有机物的性质或反应的判断,正确的是
A.分子中的碳原子数≥2的卤代烃均可发生消去反应,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生成
B.用乙烷氯代或乙烯氯化都能制取氯乙烷,且后者产率高
C.在一定条件下使溴乙烷和氨反应可制得R—NH2形式的有机胺
D.氯代烷类的沸点比对应的烷高,所以它们都不会是气态有机物。
【答案】 BC
【解析】 A不正确。有些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3Cl,CHCl3,CCl4等。但碳原子数多的卤代烃也不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如:
生成的是环烷而不是烯。
B正确,由于对“氯代和氯化”审题不细而产生误区。乙烷氯代指与氯发生取代反应,其产物不仅有一氯乙烷还有二氯、三氯……等多种氯代物,要提取氯乙烷不仅复杂,且产率低。乙烯与氯气加成产物理论上只有CH3—CH2Cl其产率高。C正确,卤代烃中的卤原子为官能团,性质活泼,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取代,如与氨的氨解反应生成胺;与氰的氰解反应得到腈:
R—X+H—NH2→HX+R—NH2(胺)
R—X+H—CN→HX+R—CN(腈)
D不正确,因有例外,即一氯甲烷(CH3Cl)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的,但它的沸点比甲烷高得多。本选项先以沸点高低的正确思路诱导,而使有时忽略例外情况。
【易错点点睛】 关注卤代烃的结构和性质
【1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由 制取 的过程。要求步骤最少而产率最高。
【答案】
① +2NaCl+2H2O
② +2Cl2→
【解析】用1,2-二氯环己烷与氯取代,虽只“一步”反应,但产物有多种,如有五氯、六氯代物等和,有在一个碳原子上有2个氯原子取代的产物如: 等。所以不是产率最高。
【易错点点睛】+2HCl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沉淀,滤去
B.将苯酚晶体置适量水中,待苯酚溶解一部分成饱和溶液后,仍残留无色晶体
C.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所以它不能溶于Na2CO3溶液里
D.苯酚也可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答案】D
【解析】 A不正确。苯酚与苯互溶,三溴苯酚也溶于苯中,因此不可能滤去三溴苯酚。应加NaOH溶液使苯酚生成易溶于水而难溶于苯的离子化合物苯酚钠,再分液分去。
B不正确。苯酚在常温下微溶于水,但未溶的苯酚晶体却“溶入水”而呈油状液体。这种现象叫“部分互溶”。若在试管中实验,则上层水层是苯酚在水中的饱和溶液,下层油层是水在苯酚中的饱和溶液,在加热至70℃左右分层现象才消失,二者以任意比例互溶。
C不正确。很易片面考虑“弱酸不与强酸盐反应”。实际上苯酚可溶于碳酸钠溶液中,其反应类似于正盐与酸生成酸式盐的反应,而不能“代替”出酸,即不可能有碳酸生成。反应为:
+Na2CO3→ +NaHCO3
D正确。可迁移甲苯硝化生成TNT的反应,而得:
+3H2O
应注意得到的三硝基苯酚中,硝基位于羟基的邻、对位。
【易错点点睛】注意苯酚的结构和性质
【14】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C7H8O的分子式的芳香族化合物有5种同分异构体
B.乙醛能发生银镜反应,但却不能发生聚合反应。也不使溴水褪色
C.甲酸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可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并释出二氧化碳
D.具分子式为C3H6O的有机物有可能是醛、酮或醇等。
【答案】 AD
【解析】产生在未选A,主要因为考虑A中可有芳香族的苯甲醇和苯甲酚,而后者又有邻、间、对异构体,而未考虑可能有“醚式”的异构物:
由以上看共5种同分异构体。A正确。
B不正确。其未考虑乙醛具强还原性而溴水有氧化性。虽—CHO不与Br2加成,但却可被溴水(含HBrO,HBrO3)氧化,所以乙醛可使溴水褪色。另一方面习惯于C==C的聚合,不熟悉C==O不饱和键也在一定条件发生聚合,如乙醛的3分子聚合:
C不正确。其错解主要由于甲酸氧化为碳酸而应分解出CO2引起,即:
但新制Cu(OH)2悬浊液中必须有过量碱,所以“氧化出的H2CO3”不会分解为CO2和H2O,而是与碱生成碳酸钠。
D正确。C3H6O的常见异构体例如:
【易错点点睛】关注醛基的性质
【15】醛X和醛Y,分子中相差1个碳原子,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也不相同。现将0.29gX和0.30gY相混合,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在醛被完全氧化后,析出银4.32g,则X,Y两醛是
A.甲醛和乙二醛
B.乙醛和丙醛
C.丙醛和苯甲醛
D.只能判断其中有甲醛另一醛无法求得
【答案】 A
【解析】按常规应求得两醛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再讨论求出两醛:
设X、Y两醛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r。则:
RHCO~2Ag
解之:Mr=29.5
显然该值比最简单的甲醛都小,所以更小相对分子质量的“醛”只有—CHO基,而无对应的有机物,因而误选D。问题在于设的关系式中是习惯的将两醛都按一元醛而得来的。现由Mr为29.5观察皆为一元醛不合理。
由选项中可见A中有乙二醛,它是二元醛,若把它折合为一元醛时,相对分子质量仅为原相对分子质量的一半。即58/2=29。正好该值比29.5小。而29<29.5<30,一为乙二醛一为甲醛,它们正好相差一个碳原子。
【易错点点睛】 官能团结构有关的化学计算
【16】柠檬醛是无色或浅黄色的液体,具强烈的柠檬香气味,易挥发。其结构简式为:
现有一些试剂:a.酸性KMnO4溶液;b.溴水;c.稀H2SO4溶液;d.稀NaOH溶液;e.氨水;f.硝酸银溶液。从这些试剂中选取某些种,用实验方法确认柠檬醛分子结构中有烯键,其方法是______,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答案】 先用AgNO3溶液和氨水配制足量的银氨溶液,再加入柠檬醛样品加热制醛基完全氧化。转移一部分溶液于另一试管先加稀硫酸中和余氨并使呈酸性。再加入溴水振荡,溴水橙色褪去,说明柠檬醛分子中有烯键。
AgNO3+NH3·H2O→AgOH↓+NH4NO3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当有干扰的官能团妨碍检验时,应设法将其转化“隐蔽”后,再行检验。
【解析】未用酸性KMnO4溶液是因无法书写化学方程,而选溴水。但如此处理溴水褪色就说明有烯键却不正确,误入误区。由柠檬醛的分子结构中观察在右下方有醛基。若加溴水醛基亦被氧化,褪色现象不能认为仅烯键与溴加成所致。
【易错点点睛】 将柠檬醛试样中加入溴水并振荡发现溴水褪色,说明其分子中有碳碳双键。
【17】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 ( )
【错题分析】对同系物的概念理解错误。在化学上,我们把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1个或者若干个某种原子团的化合物统称为同系物,可见对同系物的考查一抓结构、二抓组成。
【易错点点睛】同系物必须首先要结构相似,苯酚的同系物则应是—OH与苯环直接相连,
满足此条件的 只有C选项的 。同系物的第二个必备条件是组成上相差一个或
若干个CH2 原子团, 比苯酚多一个CH2 ,所以 为苯酚的同系物。
【答案】C
【18】已知碳碳单键可以绕键轴自由旋转,结构简式为如下图所示的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中至少有9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B.分子中至少有10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C.分子中至少有11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D.该烃属于苯的同系物
【错题分析】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差。解决此类型试题一要抓住苯环、乙烯的平面结构。
二要注意单键的可旋转性
【易错点点睛】要判断A、B、C三个选项的正确与否,必须弄清题给分子的空间结构。题目所给分子看起来比较复杂,若能从苯的空间结构特征入手分析就容易理解其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这一分子的空间结构时易受题给结构简式的迷惑,若将题给分子表示为如图所示,就容易将“一个苯环必定有12个原子共平面”的特征推广到这题给分子中。以分子中的左边的苯环为中心分析,这个苯环上的6个碳原子、直接连在这个苯环上的2个甲基中的碳原子、另一个苯环中在虚线上的3个碳原子,共有11个碳原子必定在同一平面。
【答案】 C
【19】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
A.2,2-二甲基丙醇和2-甲基丁醇 B.邻氯甲苯和对氯甲苯
C.2-甲基丁烷和戊烷 D.甲基丙烯酸和甲酸丙酯
【错题分析】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各物质的结构。解题时一定将各物质名称还原为结构,
再进一步的确定分子式是否相同,结构是否不同。
【易错点点睛】根据物质的名称判断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首先将物质的名称还原成结
构简式,然后写出各物质分子式,如果两物质的分子式相同,则属于同分异构体。选项A中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5H12O;选项B中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7H7Cl;选项C中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均为C5H12;选项D中的两种物质的分子式分别为:C4H6O2和C4H8O2。
【答案】D。
【20】下列各组混合物中,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取n mol使之充分燃烧,耗氧量为定值的是( )
A.C2H2、C2H4O B.C2H4、C3H6 C.C2H4、C2H6O D.C6H12O6、C2H4O2
【错题分析】学生不能利用有机物燃烧的通式进行解题。解题时可设有机物化学式为CxHyOz。则每摩尔燃烧时耗氧量为x + y/4—z/2 。由此可知:CnH2n和CnH2n+2O、CnH2n-2和CnH2nO两物质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和时,只要总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时耗氧量为定值
【易错点点睛】C2H2和C2H4O分别完全燃烧时,其每mol耗O22.5mol,而C2H4和C2H6O分别完全燃烧时,其每mol耗O23mol,故选A、C。
【答案】AC
【21】有甲基、苯基、羟基、羧基两两结合的物质中,具有酸性的物质种类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答案】 B
【解析】当羟基和羧基结合时,得到这样的一种物质:HO-COOH,化学式为H2CO3,即碳酸,也具有酸性。因此具有酸性的物质共有4中,选B。
【易错点点睛】由于不熟悉碳酸的结构而被忽视。选A。根据有机物官能团性质,羧基和酚羟基具有酸性。因此本题具有酸性的物质可以是CH3-COOH、C6H5-COOH、C6H5-OH。
【22】 已知化合物B3N3H6(硼氮苯)与C6H6(苯)的分子结构相似,结构如右图。则硼氮苯的二氯代物(B3N3H4Cl2)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 )
A、2 B、3 C、4 D、6
【答案】 C
【解析】该物质的二取代物应该和苯的二取代物一样,应该有邻位取代、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三种同分异构体。而且对于间位的取代,又可以分为在B原子上的取代和N原子上的取代,因此间位取代有两种(如图)。综合上述分析,该物质的二取代同分异构体应该有4种。
【易错点点睛】简单机械迁移,没有认真对比两者结构上的差异。选B。根据苯的二取代物有邻位取代、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三种,由于该化合物结构和苯相似,因此二取代物也应该有3种。因此选择B。
【23】有关有机物分子结构或构型的判断其理由正确的是
A.甲烷分子中4条C-H键键长相等,键角也相等,所以它一定是正四面体型分子
B.C8H8的不饱和程度很高,但它可能所有的碳碳键都是单键
C.丙烷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而丁烷分子中的4个碳原子却不一定
D.液态烷中只有一种一氯代物的只有新戊烷
【答案】 BC
【解析】 甲烷是五原子分子,键长相等键角也相等的可能有正方形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所以A不正确。若指出键角还是109°28′,或指出某二氯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时,才可判断其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否则在键角为90°,或二氯代物有两种时则为正方形结构(实际不可能)。
B正确。C8H8可以是有苯环结构的苯乙烯(C6H5—CH=CH2),但也可以是由碳碳单键结合成的立方烷,如图1-10-1。每个顶点均有CH原子团。
C正确。丙烷的三个碳原子在空间无论如何排列,必符合“三个点定一个平面”的关系,但不是所有的各原子(C,H)都在一个平面上。丁烷分子中有3个碳原子必在同一平面中,而另一个碳原子,因C—C单键可以自由转动而与另三个碳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D不正确。液态烷的范围是C5~C16的烷,其中新戊烷只有一种一氯代物,而异辛烷(2,2,3,3—四甲基丁烷)也有只一种一氯代物。
【易错点点睛】 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不足,造成错解
【24】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具CnH2n通式的烃在C数≥2时有烯和烃烷两种同分异构体
B.具CnH2n-2通式的烃在C数>2时,只可能有炔和二烯或环烯的同分异构体
C.具CnH2n-6的通式的烃在C数≥4时,除具炔、二烯、环烯的异构外,还可能有其他类异构体等
D.苯的异构体也有仅由碳碳单键结成碳架的异构体
【答案】D。现已有许多不属于芳香烃的C6H6的有机物,其中有带双键的和不带双键的,如:
D选项即指棱晶烷。
【解析】 CnH2n在碳原子数大于3时才能有烯和环烷的异构体,而在A选项中“C数≥2”的等于2不正确。
B和C均针对CnH2n-2通式的烃而言,在C3H6时可能出现的异构体有3种,其中一种极不稳定,通常可视为不存在即:
若碳原子数大于或等于4时,可能出现的异构体更多,当然其中有极不稳定的异构体,如C4H6:
CH≡C—CH2CH3 CH2=C=CH—CH3
CH3—C≡C—CH3 CH2=CH—CH=CH2
(炔式) (二烯式)
另外还有,如:
所以B不正确,C正确。
【易错点点睛】错选AB
【25】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6mol/LH2SO4与乙醇共热制乙烯时要控温于170℃,且要加碎瓷片以防暴沸
B.乙炔有特殊气味是因制乙炔时电石中杂有硫化氢和磷化氢
C.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以鉴别甲苯和苯,但溴水不能区分它们
D.将乙炔通入浓溴水则橙色褪去,但溶液却可能出现浑浊
【答案】 CD
【解析】制乙烯要使用乙醇和浓硫酸,浓硫酸的浓度约18mol/L,但题中为“6mol/L”,A不正确。B选项所述乙炔的特殊气味,是其中混有硫化氢和磷化氢等气体杂质。这些杂质的产生是电石中混有少量的硫化物、磷化物。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的同时,能与水反应生成硫化氢、磷化氢的硫化物、磷化物参与反应而产生杂质气体的。B不正确。
C正确,有侧链的甲苯和无侧链的苯,均不使溴水应反应而褪色,却把溴萃取至油层,且油层均比水轻浮于水面。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与苯反应,却能将甲苯氧化为苯甲酸,而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D正确。乙炔与溴反应生成四溴乙烷。它是难溶于水的,所以有浑浊现象。因一般不饱和烃使溴水褪色的实验观察时,只注意褪色现色,而忽视了不明显的稍有浑浊的现象。
【易错点点睛】错解主要因审题不细和有个别知识缺陷所致,且AB两项似对非对很易误导而忽视一些不妥内容。
【26】有机物A的分子结构为, 写出A实现下列转变所需的药品
(1)A转变为,
(2)A转变为,
(3)A转变为,
【错题分析】学生未能把握好酚羟基、醇羟基、羧基的性质。学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对三者进行归纳总结。
【易错点点睛】A中所含羟基有三类① 酚羟基 ② 醇羟基 ③ 羧基中羟基。三者的酸碱性是不同的,羧基酸性比碳酸强,比无机强酸的酸性弱,酚羟基酸性比碳酸弱,但比碳酸氢根离子酸性强,醇羟基不电离,呈中性。三者与Na、NaOH、Na2CO3、NaHCO3反应情况如下表:
Na NaHCO3 Na2CO3 NaOH
醇羟基 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不反应
酚羟基 反应 不反应 反应 反应
羧基 反应 反应 反应 反应
据此可分析实现不同转化时所需的药品。
【答案】(1)NaHCO3 (2)NaOH或Na2CO3 (3)Na
【27】以丙酮、甲醇为原料,以氢氰酸。硫酸为主要试剂合成a—甲基丙烯酸甲酯。
【错题分析】学生对合成的路线设计不严密,对物质的性质把握不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清思路,要借用逆推,正推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易错点点睛】目标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它是由a—甲基丙烯酸
( )和甲醇(CH3OH)经酯化反应而得,因此,要得到目标分子,主要
是考虑将原料分子丙酮( )转化为a—甲基丙烯酸,比较丙酮与a—甲基丙烯酸的结构可以看出:丙酮比a—甲基丙烯酸少一个碳原子,且碳氧双键转化为碳碳双键,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反应是丙酮与氢氰酸加成反应,
产物 经水解得到 ,然后在浓硫酸作用下,脱去一分子
水,从而得到目标产物。
【答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28】乙酸苯甲酯对花香和果香的香韵具有提升作用,故常用于化妆品工业和食品工业。乙酸苯甲酯可以用下面的设计方案合成。
(1)写出A ,C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D有很多同分异构体,含有酯基和一取代苯结构的同分异构体有五个。其中三个结构简式是:
请写出另外两个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题分析】学生不能抓住物质结构的变化。不能才有有效的推导方式。本题主要考查官能团的引入。因此。解决的关键是要抓官能团的变化。借助反应的套件来推导。
【易错点点睛】本题可采用逆推的方法确定A、C 的结构。由D(乙酸苯甲酯)可推得C为苯甲醇,CH2OH可由B分解得到,故B应为CH2Cl,不难确定A为甲苯。
(2)由酯的结构特点和书写规则,适当移动酯基的位置可得到:
【答案】
【29】有关有机物分子结构或构型的判断其理由正确的是( )
A.甲烷分子中4条C-H键键长相等,键角也相等,所以甲烷是正四面体型分子
B.C8H8的不饱和程度很高,但它不可能所有的碳碳键都是单键
C.丙烷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D.液态烷中只有一种一氯代物的只有新戊烷
【错解】A、B
【错解分析】甲烷是五原子分子,键长相等键角也相等的可能有正方形
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所以选项A不正确。若指出键角还是109°28′,
或指出某二氯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时,才可判断其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否则在键角为90°,或二氯代物有两种时则为正方形结构(实际不可能)。
选项B不正确。C8H8可以是有苯环结构的苯乙烯(C6H5—CH=CH2),但也可以
是由碳碳单键结合成的立方烷,如图1-10-1。每个顶点均有CH原子团。
【易错点点睛】选项C正确,丙烷的三个碳原子在空间无论如何排列,必符合“三个点定一个平面”的关系,但不是所有的各原子(C,H)都在一个平面上。选项D不正确,液态烷的范围是C5~C16的烷,其中新戊烷只有一种一氯代物,而异辛烷(2,2,3,3—四甲基丁烷)也有只一种一氯代物。
【答案】C
【30】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5mol/LH2SO4与乙醇共热制乙烯时要控温于170℃,且要加碎瓷片以防暴沸
B.乙炔有特殊气味是因制乙炔时电石中混有硫化氢和磷化氢
C.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以鉴别甲苯和苯,但溴水不能区分它们
D.将乙炔通入过量的浓溴水,生成1,2 - 二溴乙烷。
【错选】A、B
【错解分析】制乙烯要使用乙醇和浓硫酸,浓硫酸的浓度约“18mol/L”,但选项中为“5mol/L”,A不正确。B选项所述乙炔的特殊气味,是其中混有硫化氢和磷化氢等气体杂质。这些杂质的产生是电石中混有少量的硫化物、磷化物。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的同时,能与水反应生成硫化氢、磷化氢的硫化物、磷化物参与反应而产生杂质气体的。B不正确。
【解析】 C正确,有侧链的甲苯和无侧链的苯,均不使溴水因反应而褪色,却把溴萃取至油层,且油层均比水轻浮于水面。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与苯反应,却能将甲苯氧化为苯甲酸,而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D错误,乙炔与溴反应生成1,1,2,2 - 四溴乙烷。
【答案】C
【易错点点睛】错解主要因审题不细和有个别知识缺陷所致,且ACB选项似对非对很易误导,在学习的时候要认真研读每一个细节。
【31】已知化合物B3N3H6(硼氮苯)与C6H6(苯)的分子结构相似,结构如右图。则硼氮苯的二氯代物(B3N3H4Cl2)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 )
A、2 B、3 C、4 D、6
【错选】B
【错解分析】根据苯的二取代物有邻位取代、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三种,由于该化合物结构和苯相似,因此二取代物也应该有3种。
【解析】该物质的二取代物应该和苯的二取代物一样,应该有邻位取代、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三种同分异构体。而且对于间位的取代,又可以分为在B原子上的取代和N原子上的取代,因此间位取代有两种(如右图)。综合上述分析,该物质的二取代同分异构体应该有4种。
【答案】C
【易错点点睛】简单机械迁移,没有认真对比两者结构上的差异,造成错误解答。在解答芳香烃的取代有关试题时,特别注意苯环的邻位取代、间位取代和对位取代。
【32】下列卤代烃在NaOH醇溶液中加热不反应的是( )
①②
③④
⑤⑥
A、①③⑥ B、②③⑤ C、全部 D、②④
【错因分析】忽略卤代烃消去反应的实质,分子中与连接卤素原子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正确解答】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因其分子中只有一个碳原子。此外若发生消去反应以后,将破坏苯环的稳定性,故也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答案】A
【易错点点睛】理解有机反应,要注意反应的实质:卤代烃消去反应时,断裂的是碳卤键和碳氢键,且不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而是在两个相邻的碳原子上,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卤代烃都能发生消去反应。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卤代烃有两类:①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如;②与连接卤原子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卤代烃,如。
【33】下列烷烃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只生成三种沸点不同产物的是( )。
A、 B、
C、 D、
【错因分析】没有审清试题,将本题所问转化成“下列烷烃中,一氯代物有三种的是”,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析所给烷烃的结构,找出各烷烃中的不等效氢原子,其中含三种不等效氢原子的烷烃就是答案。
【正确解答】将题给四选项中的物质都写成结构简式:
分析这四种物质的结构,A项中有五种不同的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五种;B项中有四种不同的氢原子;C项中有两种不同的氢原子;D项中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符合题意。
【答案】D
【易错点点睛】确定烷烃的一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一般步骤是:先根据烷烃分子结构找出等效氢原子(①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②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甲基上的氢原子是等效的;③处于对称位置或镜面对称位置的碳原子上连接的氢原子是等效的)。然后分别对不等效的氢原子取代,有几种不等效氢原子其一元取代物就有几种。
【34】 为检验溴乙烷中是否有溴元素,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 加入氯水后振荡,看水层里是否有棕红色的溴出现
B. 加入硝酸银溶液,再加稀硝酸,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C. 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D. 加入NaOH溶液共热,冷却后用过量稀硝酸中和过量碱后,再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无浅黄色沉淀生成
【错因分析】检验溴乙烷中是否有溴元素,要先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此时不能直接加硝酸银溶液,防止NaOH与AgNO3反应对实验产生干扰。
【正确解答】卤代烃分子中的卤原子是以共价键与碳原子结合,分子中不存在卤素离子,不能直接检验,但可以通过取代反应生成相应的卤素离子,用过量稀硝酸中和过量碱后,再加硝酸银溶液检验卤素离子的存在。
【答案】D
【易错点点睛】加热煮沸是为了加快水解反应的速率,因为不同的卤代烃水解难易程度不同。加入稀硝酸酸化,一是为了中和过量的NaOH,防止NaOH与AgNO3反应对实验产生影响;二是检验生成的沉淀是否溶于稀硝酸。
【35】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不是同分异构体,也不是同系物的是( )
A、葡萄糖和果糖 B、蔗糖和麦芽糖
C、甲醛和乙醛 D、葡萄糖和蔗糖
【答案】D
【解析】 A项和B项内的物质,分子式分别相同,但结构式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C项中的甲醛和乙醛结构相似,分子内都含有醛基,组成上相差一个,属于同系物
【易错点点睛】主要是由于不能同时考虑两个条件的限制而选出错误的选项。根据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来判断。
【36】下列关于“二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糖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单糖分子
B、二糖溶于水可转化为单糖
C、二糖水解一定能得到两种单糖
D、二糖水解一定能得到两分子单糖
【答案】D
【解析】二糖分子应是两个单糖分子缩合去掉一个水分子之后的产物,二糖溶于水,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水解转化为单糖,麦芽糖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蔗糖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易错点点睛】由于思维定势,容易错选A项
【37】对于下列反应,其中葡萄糖不能发生的是( )
A、酯化 B、氧化 C、加成 D、水解
【答案】D
【解析】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含有5个—OH,一个—CHO。因此—OH可与羧酸酯化,且可被氧化。—CHO既可与加成生成,又能被氧化生成—COOH。单糖不能水解。
【易错点点睛】由于忽视糖的化学性质,容易错选A、B、C项。
【38】 有关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溶胶遇CuSO4溶液发生盐析而凝聚
B.某植物蛋白胶体,温MgCl2或CaSO4溶液发生凝聚说明该蛋白胶粒荷正电
C.除去蛋白质中杂有的淀粉可加水和淀粉酶后进行渗析
D.不应该用牛角匙取用苛性碱固体
【答案】 CD
【解析】 A不正确在于蛋白质遇重金属盐的凝聚是变性而不是凝聚。B似难于判断,但电解质中的离子使胶粒电荷中和而凝聚的效果与离子电荷的高低有关,一般电荷越高效果越好。所以用Cl-,SO42-对比Cl-电荷低,而Mg2+,Ca2+电荷高可见阳离子对某植物蛋白凝聚的效果好,可见该蛋白质胶粒荷负电。C正确,淀粉酶也是蛋白质,它使淀粉水解为单糖或二糖溶于水,由半透膜进入溶液而到膜外的水中。淀粉酶与原来的蛋白质则留于半透膜袋内。D正确,牛角匙属于角质蛋白质不耐碱,碱可使蛋白质变性而溶解。
【易错点点睛】关注蛋白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39】α-氨基乙酸和α-氨基丙酸若经反应生成二肽,可生成的二肽种类有
A.3种 B.4种 C.5种 D.7种
【答案】 D
【解析】 乙氨酸与丙氨酸缩合形成二肽,有多种链式二肽和环式二肽:
【易错点点睛】 注意考虑问题要周密, 乙氨酸与丙氨酸缩合形成二肽,有多种链式二肽和环式二肽。
【40】 对于淀粉和纤维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互为同分异构体 B.化学性质相同
C.碳、氢、氧的质量比相同 D.都属于糖类
【答案】CD
【解析】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通式均为(C6H10O5)n,都属于糖类,且碳、氢、氧的质量比相同,但由于n值不同,结构也不同,它们不是同分异构体关系,且化学性质也不相同。故本题答案为C、D。
【易错点点睛】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式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理解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1】 某学生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⑴方案甲: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没有水解
⑵方案乙:淀粉液水解液无红色沉淀
结论:淀粉没有水解
⑶方案甲:淀粉液水解液中和液有红色沉淀
结论:淀粉已水解
以上三种方案的设计及结论是否正确 如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答案】(1)方案甲设计正确,但结论不正确。因为淀粉可能部分水解。(2)方案乙设计不正确,结论也不正确。因为Cu(OH)2与溶液中的H2SO4反应,而不能与葡萄糖反应。(3)方案丙设计和结论都正确。
【解析】先分析每种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规范,如不符合要求,则其结论也不可靠,如方案设计合理可行,再评价其结论是否正确。
【易错点点睛】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欲检验水解产物葡萄糖的生成,必须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作催化剂的硫酸,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进行检验。没有分析实验条件,淀粉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检验时,就加NaOH调节到碱性;用I2检验淀粉是否剩余时,不能加NaOH溶液到碱性,因为I2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
【42】 下列对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称为聚合物或高聚物,是因为它们大部分是由小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而制得的
B.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因而其结构复杂
C.对于一块高分子材料,n是一个整数值,因而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确定的
D.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两大类
【答案】 AD
【解析】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分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两部分,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由聚合反应制备,对于高分子化合物来说,尽管分子量很大,但没有一个准确的相对分子质量,只有一个范围,它们的结构均由若干链节组成。
【易错点点睛】没有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概念,一知半解而妄加推测。对高分子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应全面掌握。
【42】有关糖类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类是具有甜叶的物质
B、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属于糖类
C、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其分子式都可以用表示
D、糖类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能产生它们的物质
【答案】D
【解析】 单糖、低聚糖一般有甜味,多糖如淀粉、纤维素没有甜味,故A项不正确。由C、H、O组成的有机物常见的有醇、酚、醛、酸及酯和糖,故B项也不正确,多数糖类物质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少数糖类物质不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符合碳水化合物的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类物质,故C项也不正确。D项是对糖类概念的正确表述。
【易错点点睛】由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糖类物质一般都有甜味,所以本题容易错选A项;如果没有分清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区别,也容易错选C项。根据糖的结构特点,注意糖类组成上的共性和个性,就能选出正确的选项。
【43】下列物质具有还原性的是( )
A、 B、蔗糖 C、葡萄糖 D、稀
【答案】 AC
【解析】 中硫元素是-2价,是硫元素的最低价,化学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只能升高,故具有还原性。蔗糖分子中不含醛基,属于非还原性糖。葡萄糖分子中含有一个醛基而具有还原性。具有氧化性。
【易错点点睛】无机化合物的还原性主要从组成物质的元素有较低的价态考虑。有机化合物的还原性主要从结合氧原子或失去氢原子方面考虑(可以简记为“加氢、去氧”被还原,“加氧、去氢”被氧化)。 由于思维定势,容易漏选A项。
【44】下面有关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必须符合Cm(H2O)n的组成形式
B.糖全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
C.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构成的
D.淀粉和纤维素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答案】D
【解析】A显然未包括鼠李糖(C6H12O5)和脱氧核糖等(C5H9O4)不符合Cm(H2O)n形式的糖,不正确,B则似正确,但却未提及“也能水解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C,H,O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C不正确,应为多糖由多个单糖分子缩聚(缩水)而成,或能水解为多个单糖的糖。D正确,因它们分子式虽均为(C6H10O5)n,但n值不同,不能算同分异构体。
【易错点点睛】从糖的定义入手
【45】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蔗糖遇浓硫酸可发生碳化现象,但与稀硫酸则不会发生反应
B.因为纤维素结构中有羟基,所以它能与醋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纤维素酯
C.除去淀粉中的葡萄糖杂质,可用加水渗析的方法
D.将淀粉与水在酸作用下加热水解,在滴入碘酒不变蓝时表示水解完全,即可停止加热
【答案】C
【解析】 选项中只有C是正确的。其他均有迷惑性很易误选。A不正确,因蔗糖在稀硫酸作用下可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B不正确,纤维素不与乙酸酯化,而与乙酸酐方能酯化,反应为:
D不正确。淀粉遇碘变蓝要在常温或温热时,若超过55℃则淀粉与I2不发生变蓝现象。题中所述显然是热溶液,不论水解是否完全均不会发生变蓝现象。
【易错点点睛】根据官能团的性质判断
【46】 在玉米芯等农副产品水解后可得到木糖(C5H10O5),其结构简式为:
木糖在强酸作用下可发生不同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羟基间的脱水反应。若每分子木糖可脱去3个水分子,则其生成的有机物结构简式是______。该生成物对①足量银氨溶液,②苯酚,③溴水中哪些可发生反应(填编号)_______。
【解析】 因HO—不能与烯键直接相连,且C=C=C结构必须为直线形,扭力很大不可能在四碳环中存在。应据题意使木糖脱水成为呋喃甲醛(即俗称的糠醛):
糠醛有醛基应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被溴水中产生的溴的含氧酸所氧化,且烯键还能与溴加成。再用苯酚与甲醛合成酚醛树脂的知识迁移而得:
【易错点点睛】不能正确提取有用信息
【47】将蔗糖与稀硫酸共煮后,向溶液中加入新制,加热未见红色沉淀生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未加NaOH溶液以中和酸,酸溶解了。
【解析】含醛基的物质发生银镜反应及与新制反应成败的关键是反应环境应呈碱性。所以,应该先加NaOH溶液以中和酸直至碱性,在向溶液中加入新制,加热,出现红色沉淀。
【易错点点睛】向溶液中加入新制的量太少。
【典型习题导练】
1.下列关于常见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烯和苯都能与溴水反应
B.乙酸和油脂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糖类和蛋白质都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D.乙烯和甲烷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
解析:乙烯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但苯与溴水只能发生萃取,不能发生反应,A错;乙酸能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油脂能与NaOH溶液发生水解反应,B对;糖类、蛋白质是人类的基本营养物质,C对;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二者,D对。
答案:A
2.分子式为C3H6Cl2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解析:本题考查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书写同分异构体的能力。三个碳原子只有一个碳架结构,氯原子的存在形式包括在不同碳原子上和相同碳原子上两类:
答案:B
3.某有机物的结构是: ,关于它的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能发生加成反应 ②能溶解于NaOH溶液中 ③能水解生成两种酸 ④不能使溴水褪色 ⑤能发生酯化反应 ⑥有酸性
A.①②③ B.②③⑤ C.仅⑥ D.全部正确
解析:苯环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反应;—COOH、能与NaOH溶液反应;该有机物水解产生CH3COOH、两种酸;该有机物中不存在碳碳双键等官能团,不能使溴水褪色;该有机物中含有—COOH,所以能发生酯化反应且呈酸性。
答案:D
4.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大量盆栽鲜花施用了S-诱抗素制剂,以保证鲜花盛开。S-诱抗素的分子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分子式为C15H22O4
B.1 mol该物质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 mol NaOH
C.既能发生加聚反应,又能发生缩聚反应
D.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解析:S-诱抗素的分子式为C15H20O4,A错;1 mol该物质含有1 mol羧基,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1 mol NaOH(注意所含羟基不是酚羟基),B错;该物质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含有羧基和羟基,能发生缩聚反应,C对;该物质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所含羟基为醇羟基,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D错。
答案:C
5.已知某芳香烃衍生物A的分子式为C10H10Cl2O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分子中可能含有一个—OH和一个—CHO
B.该分子中可能含有两个碳碳双键
C.该分子中可能含有一个—COOH
D.该分子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解析:C10H10Cl2O2的不饱和度为(10×2+2-10-2)÷2=5,除去苯环的4个不饱和度,剩余1个不饱和度,可能是一个醛基、一个羧基或一个碳碳双键,而选项B中是两个碳碳双键,故B错。
答案:B
6.贝诺酯是由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经化学法拼合制备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其合成反应式(反应条件略去)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eCl3溶液可区别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
B. 1 mol阿司匹林最多可消耗2 mol NaOH
C. 常温下贝诺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扑热息痛
D. C6H7NO是扑热息痛发生类似酯水解反应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官能团的性质,旨在通过三种有机物之间的官能团的变化,考查有机物的鉴别、水解等重要知识点,其实质仍是教材重要官能团知识的应用。阿司匹林分子结构中没有酚羟基,遇FeCl3溶液不显紫色,而扑热息痛分子结构中含有酚羟基,遇FeCl3溶液显紫色,A正确;阿司匹林与NaOH反应可生成醋酸钠和,故1 mol阿司匹林最多消耗3 mol NaOH,B错;扑热息痛中含有易溶解于水的酚羟基,而贝诺酯分子较大,且没有易溶解于水的官能团,C正确;扑热息痛分子水解的产物为CH3COOH和,D正确。
答案:B
7.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
解析:A项应为1,2 二溴乙烷;B项应为3 甲基 1 戊烯,D项应为2,2,4 三甲基戊烷。
答案:C
8. A是含C、H、O三种元素的有机物,如果已知下列相关物理量,则可以确定A的分子式:①碳元素的质量分数w(C);②氢元素的质量分数w(H);③A的质量m(A);④A蒸气对H2的相对密度;⑤A的体积V(A)。
下列选项中一定能确定A分子式的组合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解析:当已知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时,可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从而求出该有机物的最简式,由④可求出A的相对分子质量,进一步可求出A的分子式。
答案:B
9.阿魏酸(化学名称为4 羟基 3 甲氧基肉桂酸)可以作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其结构简式为:。在阿魏酸溶液中加入合适的试剂(可以加热),检验其官能团。下列试剂、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
试剂 现象 结论
A 氯化铁溶液 溶液变蓝色 它含有酚羟基
B 银氨溶液 产生银镜 它含有醛基
C 碳酸氢钠溶液 产生气泡 它含有羧基
D 溴水 溶液褪色 它含有碳碳双键
解析:根据它的结构简式知,它含有酚羟基、碳碳双键、羧基和羰基四种官能团,酚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不是蓝色,A项错误;它不含醛基,B项错误;羧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气体,C项正确;溴与碳碳双键发生加成反应,与酚发生取代反应,溴水褪色不能证明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答案:C
10.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其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
①加成反应 ②取代反应 ③消去反应 ④氧化反应 ⑤水解反应 ⑥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⑦与稀盐酸的反应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③⑤⑦ D.⑦
解析:该有机物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①④对;含有酚羟基,能发生取代反应,能与NaOH反应,②⑥对;含有—Cl且与Cl相连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连有氢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③对;含有酯基、—Cl,能发生水解反应,⑤对。
答案:D
11.有机物G广泛用作香精的调香剂,科技人员设计了如下路线合成该物质: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按系统命名法给B物质命名:________________。
(2)D物质的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合成路线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_______(填编号)。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F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满足:(ⅰ)属于芳香族化合物;(ⅱ)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B为卤代烃,以—Br作为官能团,从右往左给碳原子编号,命名为2 甲基 1,2 二溴丁烷(或1,2 二溴 2 甲基丁烷)。(2)反应②为水解反应,因此C的结构简式为,根据醇的氧化规律,C中只有与—CH2—相连的羟基能被氧化,则D的结构简式为,含有羟基和羧基。(4)根据D、E的分子式,可以推断反应④为D的消去反应。(5)F为,其同分异构体可以是酚类或醚类物质,由于该物质不能使FeCl3溶液显色,则可以排除酚类,故只能为。
答案:(1)2 甲基 1,2 二溴丁烷(或1,2 二溴 2 甲基丁烷) (2)羟基、羧基 (3)②⑤⑥
(4) +H2O
(5)
12.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它可通过不同化学反应分别制得B、C和D三种物质。
(1)B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
(2)A→C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A~D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____。
(3)由A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醛基、羧基
(2)消去反应 CD
13.下面转化关系图(部分反应产物省略)中的A是芳香族化合物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又知其组成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6.7%,且其相对分子质量Mr不超过200,完全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机物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物A~F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________和__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4)写出A→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式量差18和36也就是脱水反应为主体设计,需要注意的是浓硫酸、加热可以是发生酯化反应的条件,也可以是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A与B、D均能发生酯化反应,所以B、D类别相同,①、③为消去反应,反应中A有两种消去方式,B、D均为不饱和羧酸,A中既含有羟基也含有羧基,至少含有3个氧原子。200×26.7%÷16=3.34,故A分子中一定含有3个氧原子,即含有一个羟基和一个羧基。Mr=3×16÷26.7%=180,180-17-45=118,残基118÷12=9…10,所以A的分子式为C10H12O3。根据组成判断,A分子中含有苯环,因为有两种消去方式,所以羟基位于侧链中间碳原子上,A的结构简式为。C为A发生分子内酯化反应的产物。由于都是脱去一分子水,B、C、D互为同分异构体,E、F也互为同分异构体。因为B、D无法确定,所以(4)小问有两种可能。
答案:(1)C10H12O3
(2)
(3)BCD EF
14.有机物A(C13H18O2)具有香味,可用作香皂、洗发香波的芳香剂。
已知:
①B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分子式为C8H10O。
②D、E具有相同的官能团。E分子烃基上只有一种氢原子。
③F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回答下列问题:
(1)B可以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取代反应 ②消去反应
③加聚反应 ④氧化反应
(2)D、F分子所含的官能团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所有物质的结构简式:a.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两种;b.含基团___________________。
(4)B和E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B、E在浓硫酸与加热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A,由A、B的分子式可推得E的分子式为C5H10O2,E是一种羧酸,羧基占去一个氢原子,剩余9个氢原子,因为E分子烃基中只有一种氢原子,故E中含有3个甲基,所以E的结构简式为(CH3)3CCOOH;由B能发生连续氧化可知B为伯醇,由B到F的反应条件可知B能发生消去反应,故B为,发生消去反应得到的F。
答案:(1)①②④(2)羧基 碳碳双键
—OH
CH3
C.
B.(CH3)3C—OH
A.CH3CH2OH
—CH2
OH
D.
—OH
CH3
—OH
CH3
—OH
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