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
教材分析及准备
1.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重点介绍一个西半球国家,巴西在认识西半球及拉丁美洲的自然、文化、经济等地理方面最具代表性。
2. 教材的特点:
(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直观的感受---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引出了值得学生思考的大标题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同时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又特别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出发,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3. .教材的重点:
通过对比巴西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结构差异,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认识到单一经济的弊端,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4. 教材的难点:
a.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
b.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
5.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的种族的构成、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初步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现状,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对亚马孙河流域开发与保护的了解,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初步树立保护全球环境的观念。
6. 教学准备:
巴西政区图、多媒体课件、巴西主要地形区的图片、巴西主要城市的图片。
7.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师提问: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有自己的别称,请同学们说出下列别称所指的国家。
“火山国” “地震国” “花园城市”
“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学生回答:印尼、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
教师承转:“红木之国”“足球王国”“咖啡王国”指的又是哪一个国家?
学生回答:巴西
教师导入新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走出国门旅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到西半球的拉丁美洲领略一下拉美的风土人情对我们应该更有吸引力。那么如果我们要去巴西旅游,你认为要了解它哪几个方面,以便我们做好准备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请同学来展示并介绍从网上或书报上找寻到的巴西人种图片。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板书):一、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教师:结合图 9.20 《卞卡一家》 理解混血种人的概念,然后比较拉丁美洲和巴西在人种及语言方面的差异。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拉美------混血种人、西班牙语 巴西-------白种人、葡萄牙语
教师: 在这个民族大熔炉里,来自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请同学们参阅有关巴西和拉美的资料,总结巴西和拉美的文化特色。
学生活动:略
教师承转:既然是旅游,我们要带什么衣服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二、气候和地形
多媒体播出巴西的地形图
学生活动: 读图回答:
1.两条特殊的纬线:赤道、南回归线。
2.巴西所处的温度带:热带
3.巴西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4.巴西的主要地形: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占面积的 1/3
巴西高原-----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占面积的2/3
教师提问:
(一).巴西人口主要分布在哪里?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人口是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巴西有哪些重要城市?
学生: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教师板书: 三、主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西利亚
教师:让学生自己介绍这三座城市。通过圣保罗的城市发展,了解城市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从中发现人口拥挤,交通阻塞,出现城市化问题;通过巴西利亚的学习,了解迁都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略
教师过度:我们去旅游必须会购物。我们要买些什么,这就要了解巴西的经济。
教师板书:四、发展中的工农业
教师提问:巴西一直是葡萄牙的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如何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单一生产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主要是咖啡、巴西木。
教师:结合课本图,了解巴西现在的经济状况,并思考以下问题:
1. 巴西主要经济作物及出口农产品有哪些?
2. 巴西的铁矿分布、特点及最大的铁矿是什么?
3. 巴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
4. 巴西主要的能源是什么?介绍著名的伊泰普水电站。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
1.经济作物迅速发展,虽然小麦还需要进口,但咖啡、甘蔗、 柑橘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并大量出口咖啡豆、蔗糖、橘汁。
2. 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具有储量大、质地优良等特点,最大的铁矿是伊塔比拉露天铁矿。
3. 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主要工业部门:钢铁、轮船、汽车、飞机制造。
4.主要能源是水能。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作修建,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水电站。
课堂总结:巴西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在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病”。巴西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迅速发展的工农业大国。
课后作业:
1.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多在东南沿海,原因有什么异同?
2.如果北京迁都,你认为应迁往何处?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启发式的谈话、阅读、讨论、分层推进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从启发学生"想"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读"能将抽象内容现象化,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分析、概括、总结。"议"能解决有关难点,深化认识。本节又采用了分层推进法,能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问题,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用实物投影仪可以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又借助电脑软盘,总结本章的内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