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6-02 14:2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第 3 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 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课也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 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 初步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目标: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上。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 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
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 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 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
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发猜想(用时 5 分钟)
设计实验(用时 10 分钟)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用时 15 分钟)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用时 10 分钟)
小结(用时 5 分钟)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体验一:在 PPT 中播放几幅图片,其中这些生活中的物品都应用到了一个仪器凸透镜。
学生体验二:课前用相机照几张学生们的照片在投影仪中展示。
学生体验三:用自己的照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在投影仪中再次展示放大或缩小的情况。
(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
1.在进行实验前首先要给学生复习储备一些知识:焦点、焦距、以及凸透镜的作用。(通过视频以及学生亲自动手作图达到知识的储备。)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强调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着重解决两个问题:(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实验探究。)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经 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时,将数据及实验现象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学生的实验数据放在投影仪中展示。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环节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个模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环节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五)小结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总结出一个表格。(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 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后了解它的应用。)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 的 性 质 应 用
大于 2 倍焦距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在 2 倍焦距和 1
倍焦距之间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
小于 1 倍焦距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六)当堂巩固
(七) 用一个试题来巩固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