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9.1 压强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9.1 压强 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6-02 15:4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说教材
《压强》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 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所以压强在本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公式的有关内容,理解什么是压力,
知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并能应用于生活中。
b、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压力的定义
通过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并作出大胆的猜想,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学习压强概念。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
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学是为了更好的用,所以压强的简单应用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学生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比值定义法、对比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3、学生的思维障碍
由于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 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够,对受力面积的理解不到位。
三、教法、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
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 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
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体验、操作分析、归纳总结获得对压强的深入理解,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又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总体设计思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境引入压强课题,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自然形成压强的概念, 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的问题,充分体现课程标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从六个环节进行,六个环节及时间安排如下: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2 分钟)
教师出示图片:在冰面上行走的小孩突遇冰裂,如何自救? 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⑴遇到自然灾害如何自救是当前我们需要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⑵不仅激起学生极大兴趣,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压力的教学 (5 分钟)
压力在本节课虽不是重点,但是是本节的基础。所以压力的教学在本节课中是必不可少的,又不宜用较多时间。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有代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与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念。 再结合这三张图片,分别从作用点、大小、方向引导学生体会压力、重力。让学生明确压力和重力有时大小、方向相同,但压力不是重力。
3、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15 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体会、比较、归纳总结,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这一阶段分五个步骤进行。
①提出问题:出示情境图片 1、压力的大小接近,为什么没有雪橇的同学陷入雪中?2、蚊子虽小,对皮肤的压力不大,却能轻易刺穿皮肤;骆驼虽重,压力大,但又不会陷入沙中。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②体验猜想
让学生用两只手的食指同时压铅笔的笔尖与笔尾,认真体验手的感觉;
学生在做的时候教师引导思考体会两个手指的所受压力有什么关系? 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两个手指再稍用力,再次体会手的感觉。前后两次所受压力有什么变化?同一手指前后两次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猜一猜,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然后,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③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然后通过转换法得出结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绵、压力小桌、一些石子、钉子、图钉、一盒钩码。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操作实验并填写表格。
目的 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选择的实验器材

实验方案 1、 应控制 不变,改变
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2、 应控制 不变,改变
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结论
这样的实验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探究方法很多,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④操作验证
经过两次操作探究:
㈠受力面积不变,改变压力大小,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㈡压力不变,改变受力面积大小,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⑤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的小组实验操作,两次探究,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受力面积一定时, 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怎样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呢?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4、压强的计算公式: (10 分钟) 本环节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
首先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 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
力/受力面积。让学生注意受力面积S 指接触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 2, 它还有一个专用名称帕斯卡,简称帕,1 帕=1 牛/米 2,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接着安排了一道例题,此题的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公式明确㈠公式中S 表示两物体间的接触面积。㈡公式中 S 的单位一定用m2, 如果是其它单位,一定换成m2 后再计算。
5、压强知识的简单应用(8 分钟)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不仅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增大压强的方法 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减小压强的方法 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出示图片组织学生讨论,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 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意识。
6、 小结: (5 分钟)
根据板书,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并强调课堂教
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 。五、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我的说课到此为止,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