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必修四 第二单元 声《声慢课》件(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必修四 第二单元 声《声慢课》件(4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1 19:0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在中国文坛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浪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人比黄花瘦”却也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铁骨,她大声呐喊“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是谁呢?她就是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这堂课我们将学习李清照婉约词的千古名篇《声声慢》。
?
教学目标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熟读成诵,理解愁情。
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
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感受愁情,在品读中赏析愁
情。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
后: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书画丢失。
前期清新明快、细腻婉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后期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走进作者
少历繁华
晚景凄凉
中经丧乱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一般愁字别样情,
半世漂泊感生平。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写作背景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女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女合: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男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女合: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男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女独: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诵读感知
思考:
  从这首词里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愁——“词眼”
引问:
词人是如何来写愁?
提示:
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直接抒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情入手,以情结束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入手
结果
引发
体现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眼前景
肃杀
凄清
愁情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感情基调:哀怨凄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运用叠词的作用
⑴增强音乐美。
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⑵增强情感。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悲愁苦痛。

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间接抒情:
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那些诗句中接触过?如何理解这些具有丰富含义的意象?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结论:
  酒是“愁”的象征
    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
    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无题》
结论: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
  过雁象征离愁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
       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1、雁声凄惨
2、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菊花,一种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诗人孤独寂寞情的寄托。
结论: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结论: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孀居之悲)

半壁江山
沦陷

偏安一隅
用奸(亡国之痛)

形影相吊
孀晚

漫漫余生
难捱(沦落之苦)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罢、罢、罢!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愁”之内涵
主旨
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
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
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请比较与《声声慢》的异同
诗歌,讲究意象的选择,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
《声声慢》
含蓄蕴藉。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
《绝望》
直抒胸臆。未选取任何意象,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
写给李清照
寻寻觅觅晚来
冷冷清清伤怀
疏雨依然湿秋千
和羞的少女永不再
消魂黄花今又开
把酒如何看待
——忧愁如山
双溪舴艋舟怎生载
——离恨似海
千行泪??也难排
凄凄惨惨戚戚
是次第的独白
——放眼??嗟叹
家国风云变幻
直入迷雾阴霾
人生多少真情挚爱
化作了梦里秦淮
终于只有守着窗儿
幽幽回首
填写一帘悲哀
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清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她的《声声慢》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错落和谐的韵律节奏,给我们讲述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读着它,我仿佛看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点点滴滴的冷雨,仿佛感受到了她那颗空寂落寞的心。
比较阅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两首词的异同
同:
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
节令上:秋天
情感上:愁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异:
意境不同
愁的内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