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一.导入:
首先看这个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纪晓岚)
他手里拿的是啥?(因此得名纪大烟袋)
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你们可曾看过?(生:看过)里面的主人公纪晓岚你们喜欢吗?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他?(生:聪明、有才、能言善辩、机敏……),他才华横溢,能言善辩,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曾让和珅无可奈何,哭笑不得,乾隆对他赞赏有嘉。那么他如此能言善辩,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的大才子,写出的文章会是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纪晓岚也就是纪昀的文章《河中石兽》。板书课题
河中石兽
纪昀jǐ
yún注音,强调纪,多音字,作为姓氏时读jǐ
阅读教材了解作者作品,补充:纪昀,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乾隆年间进士。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读两遍检查当堂记忆
(题解:倒塌在河中的石兽)
出示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常用的句式和
实词、虚词的用法。
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中心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难点: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揣测人物的语气,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学习要求:
字正
音准
意通
理明
一.【读】初读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尽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教师注意聆听学生朗读时的读音、节奏与停顿,并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帮助学生划分节奏与停顿。
自学检测
1、读准字音
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
臆(
)断
欤(
)
自学检测2
划分节奏,读出正确的停顿:
指导划分节奏一般规律:
①主谓之间,如,“教学相长也”;
②动宾之间,如,“有嘉肴”;
③句首的关联词后面,如,“是故”、“虽”、“然则”后;
④句首表时间、地点的状语后面;
⑤后置的状语前面。
⑥“而”前,“之”后;
示例: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
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
十余岁,僧
/
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
/
不可得,以为
/
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
据理臆断欤?
二【听】听读名家课文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
三【读】仿读
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轮读。
要求学生仿读课文,即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地朗读,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四【读】
译读课文,即结合课文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学生:
A.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难字句。
B.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借助注释第一招
语境推断也重要
古今异义需辨析
一词多义细比较
C.合作交流
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先一对一解决,不能解决的在小组解决交流,实在不行的在全班“展示”时提出来。
要求:声音适度(以对方刚好能听清为宜),不说废话,保持高效,组长组安排发言次序并注意纪律。
五、【读】朗读挑战赛
鼓励学生向名家挑战,朗读比赛。
【读】诵读比赛背诵课文
试着背一背
沧州南一寺______,山门______,二石兽______。阅______,僧______,求______,竟______。以为______,棹______,曳______,寻______。
一讲学家______,闻之______:“尔辈不能______,是______,岂能______?乃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湮(yān)于______,渐沉______。沿河______,不亦______乎?”众服______。
一老河兵______,又笑曰:“凡河中______,当求之于_____。盖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反激之______,必于石下迎______处啮沙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掷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______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如______,果得于______。然则______,但知______,不知______,可据理______?
七.小结反思:
本节课我记下了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
我学到了
________________
……
我懂得了__________
学生畅所欲言。
填一填
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实践出真知
重视实践
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
生:不应该嘲笑别人,谦虚
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希望同学们多读书明理,思考明智,实践明知
教师小结: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2)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人物
方位
结果
性格
僧
人:
求之下流
寻十余里无迹
坚定
盲目
讲学家:
求之地中
失
败
高傲
自以为是
嘲讽
老河兵:
求之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胸有成竹
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