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苏州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苏州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1 11:1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年苏州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
一、知识提纲
1.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比较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完成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初 正在进行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内燃机的发明、电力广泛应用,电气化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标志性发明 蒸汽机的改良 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理论基础 牛顿的力学 法拉第的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德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实质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
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进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交通工具 轮船、火车 电车、汽车、飞机 宇宙飞船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 核能
共同影响 1.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3.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不断调整;4.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格局,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并形成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5.影响了世界工业布局,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思考、启示 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4.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必须实行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积极迅速发展,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是中国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如林则徐、魏源、洋务派。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目标。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活动,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思想上有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如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 使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民族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有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总之,我国应积极参与竞争,趋利避害。
启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我国的对策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2.举例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怎样兴利除弊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但利用不当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比如原子能可以建核电站,也可以造原子弹。克隆技术用于医学,会造福人类,但克隆人会带来社会道德问题。
②掌握科技,让它为人类造福,加强科技工作者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规范科技的运用和操作。
3.历史上中国曾错过了哪三次战略机遇期?中国错过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在三次科技革命中落后的原因)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与世隔绝,使我们错过了机遇。
(2)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中国没有能够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又一次错过机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时:由于社会动荡(国共两党的内战),再加上建国后左倾错误及十年文革,使我们再次错过了发展的机遇。
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应如何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我们如何应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
发展是硬道理,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要点巩固
1. 工业革命。 世纪 年代,首先在 国的 部门发生。标志是 发明了“ ”。 年前后,工业革命首先在 国结束, 成主要的生产方式。工业革命中最主要的成就是 改进 ,极大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 ”。交通运输方面, 国人造出了 , 国人 发明了 。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 , 发生了 的变化, 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西方国家确立起对 的统治,世界形成了 落后、 先进的局面。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 世纪 年代,以 为标志,使人类进入“ ”。在电器发明领域, 国科学家 被誉为“ ”。19世纪80年代, 国人 发明了 和 ,年, 国的 发明了 。
3.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 ,其标志是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规模、深度和影响超过了前两次。 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其主要特点在于科技对生产的推动力加大,科技转化为 的速度加快,各领域相互 ,新 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三、综合训练
1.下列哪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 )
A. B.
C. D.
2.现在我们家庭中许多家用电器的功率计算单位都是“瓦”,这是为了纪念使人类社会步入蒸汽时代的英国著名机械师 ( )
A.哈格里夫斯 B.瓦特 C.富尔顿 D.史蒂芬孙
3.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9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蒸汽机的应用推广 B.铁路运输能力提高
C.火力发电的需求增加 D.煤炭出口贸易扩大
4.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丙:《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某著名学者曾写到:“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在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没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这场革命是指 ( )
A.法国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拿破仑战争 D.英国工业革命
6.1825年9月的一天,“旅行者号”机车在这一天正式试车,最终,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跑完了40多千米的路程。那么,这部机车的发明者是谁? ( )
A.卡尔本茨 B.瓦特 C.史蒂芬孙 D.莱特兄弟
7.某星期天早晨,小程看到母亲的留言条,上面写着:“程程:妈妈已经在前往北京的①飞机上了。你爸爸来电话说,他发了一些照片到你的②电子信箱里,打开看看?今天,你奶奶坐③汽车从老家过来,大约10点半到,记得去接站哟。书房台灯的④灯泡坏了,买只新的换上。”从留言条看,这个家庭享受到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包括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爱迪生点燃世界”的创造是( )
A.改良蒸汽机
B.研制汽车
C.发明白炽灯
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9.南北战争后的几十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以下体现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勇于创新”的是 ( )
A.蒸汽机车的发明 B.蒸汽轮船的制造
C.飞机的成功试飞 D.无线电报的问世
10.“1880年的时候,美国工业还依靠蒸汽机,到1900年,电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动力,它进入钢花四溅的钢铁厂,进入汽笛长鸣的火车轮船,进入大型农场的联合收割机……”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1.在下列这些交通工具中最早发明的是 ( )
A B C D
12.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这场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 )
A.原子能的广泛应用 B.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
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D.克隆技术的广泛使用
13. 下面表格突出反映了科技发展的哪一特点 ( )
成果 蒸汽机 电动机 无线电 雷达 原子能 晶体管 激光器
发明到应用的时间 84年 65年 35年 15年 6年 4年 1年
A.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多种技术的革命
B.科技进步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C.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D.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14.2011年,我市中考将继续实行网上阅卷,这一举措得益于 ( )
A.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2l1工程”
15.“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不包括 ( )
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历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扣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1)材料一中“生产的革命”指什么?为什么说“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材料二
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灯泡 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
(2)材料二中的发明创造分别是哪种新能源和新动力的应用?
材料三 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鸟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3)依据材料三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二、要点巩固
1.18 60 英 棉纺织 哈格里夫斯 珍妮机 1840 英国 大机器生产 瓦特 蒸汽机 美国 轮船 英国 史蒂芬孙 火车 生产力 社会结构 翻天覆地 资本主义 世界 东方 西方
2.19 70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气 美国 爱迪生 发明大王 德国 卡尔本茨 内燃机 汽车 1903 美国 莱特兄弟 飞机
3.20世纪40年代 电子计算机 生产力 渗透 技术
三、综合训练
1-10 ABACD CCCCC
11-15 DCDCD
16.(1)工业革命(或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电力;内燃机。
(3)环境污染。
(4)认识: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