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幻灯片5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幻灯片5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2 17: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千金市骨
郭隗对燕昭王讲过一个故事,古代一位侍臣为君王买千里马,却只买了死马骨头回来,君王大怒不解,侍臣解释说,如果大家看见君王连千里马的骨头都肯用重金买回来,就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就会自然把千里马送上门来。后来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
一、导入新课
燕昭王是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古体诗也叫古风,从《诗经》的风雅颂到《楚辞》的骚体诗,及先秦两汉的赋体,乐府,民歌等统称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多种形式。古体诗不拘泥于平仄,不强求于押韵,不刻意于对仗,可长则长,可短则短,皆以诗意而为之。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1)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不讲平仄。
(4)不讲对仗。
陈子昂,字伯玉。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他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曾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
写作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朗诵指导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朗诵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 古人 ” 指谁? “ 来者 ” 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 古人 ” 指谁? “ 来者 ” 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间角度 ( 前、后 )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 前不见 ”“ 后不见 ” ,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 “ 不见 ” 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 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 ) 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 ( 天、地 ) 。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 “ 怆然涕下 ” ?
3.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望岳
杜甫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写作背景
《望岳》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本诗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这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许多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现实,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被誉为“诗史”。其作品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现力。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登高》等。
一、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1.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2.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三、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1.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
2.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4.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两句中句 决眦 一词 尤为为传神, 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
1.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 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2.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
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
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 “ 望 ” 字贯穿全诗, “ 望 ” 字成了本诗歌的线索,在望岳中表现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
4.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两句中句 决眦 一词 尤为为传神, 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 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5.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总结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诗人远望、近望、细望泰山的雄浑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节描绘,最后落笔于诗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前两句诗人自问自答,从远望角度描绘泰山雄伟的景象;第三、四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近望角度描绘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第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泰山之景,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最后两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攀登泰山绝顶与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体现出诗人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同学们,古人常常寄情于山水,借山水景物来抒发个人的抱负,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抒发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下切的雄心气概。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的一位文学大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题解
登飞来峰:顾名思义,就是登上飞来峰的意思。那作者为什么登上飞来峰呢?
背景: 公元 1050 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读诗歌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一遍我们要读准字音,大家要读好了。
第二遍我们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注意划分一下停顿。
第三遍我们要试着读出作者的情感。
解诗意
1.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人都写了什么?
“ 飞来山上 / 千寻塔 ”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 千寻塔 ” 说明了什么?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 “ 千寻 ” 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3.“ 闻说鸡鸣 / 见日升 ” 又说明了什么?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谓是点晴之笔,苏轼也有一句诗在表现手法及内容上极为相似,这句诗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总结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 “ 千寻塔 ” 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游山西村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一、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1、 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2 、指名读。在读的时候 要读出诗歌节奏和诗歌韵味 。
二、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写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
2.如何理解《游山西村》一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本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让人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又反映了诗人的内心境界。诗人虽被罢官还乡,好像已无出路,但他坚信,只要爱国信念坚定,总有柳暗花明之日。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困境中往往也蕴含着希望。
总结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己亥杂诗
龚自珍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 315 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 1839 年,道光 19 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其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语言瑰丽。代表作有组诗《己亥杂诗》等。
译文欣赏,整体感知 :
(一) 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二) 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一) 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一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
三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 (借代、比喻、议论) 。
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离别忧伤 —— 回归喜悦 —— 积极的人生态度
品读感悟
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主旨归纳
本诗抒发了诗人辞官返乡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虽脱离了官场,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仍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课堂练习
1.名句填空。
(1)《登幽州台歌》中诗人感叹时空无限,抒发孤独悲苦之情的句子是: , !
(2)《望岳》中暗含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句子是: , 。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 。
(4)当你在困境中遇到转机时,可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 ”来形容。
(5)《己亥杂诗(其五)》中,被后人用来形容老一辈革命家的鞠躬尽瘁精神的句子是: , 。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下列对《望岳》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诗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属于实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归巢的鸟儿渐入山林。诗人借此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诗人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的豪情。
答案:B
【点拨】B项中的诗句上句用虚笔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实写泰山的高大。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