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9——1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让学生经历确定邮资、支付邮资、设计邮票面值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使学生体会分段函数的思想,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_é?????_】 让学生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知道确定邮资的两个因素。
【教学_é?????_】 让学生经历确定邮资、支付邮资、设计邮票面值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薄薄一片纸,四边细牙齿,两地朋友欲谈心,必须请它当差使。(谜底:邮票)
师:那邮票怎样产生的呢?谁知道。
师: 一天,爱丽丝·布朗收到一封很重要的信,她却不得不将信件退还给邮差。
原来那时候邮费是由收信人支付的,爱丽丝·布朗因为太穷没有钱支付昂贵的邮费,所以只能把信退还给邮差 。这一幕刚好被英国人罗兰·西尔看见了。怎样才能避免邮差送完信收不到邮费的情况再次发生呢?1840年,罗兰·西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课件出示:世界上最早的邮票---一便士黑邮票。)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各种邮票。(课件出示各种邮票:民居邮票、生肖邮票、人物邮票、熊猫邮票、奥运邮票......)
师:邮票是邮资的凭证,那么,该如何正确支付邮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 创设情境 探究问题
师:老师这里有两封信,通过获得的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的收信人不同。
生:两封信的收信人邮编不同。
……
生:第一封信是寄往乐清市实验小学的,第二封信是寄往北京市北师大附小的。
师:你能准确地告诉老师第一封信是哪里寄往哪里吗?
生:第一封信是乐清市柳市镇第十一小学寄往乐清市实验小学。
师: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第一封信是乐清市寄往乐清市的。像这样寄往本地的信件称之为本埠信件。
师:那么第二封信呢?
生:第二封信是乐清市寄往北京市的。
师:像这样寄往外地的信件称之为外埠信件。
师:现在两封信都写好了,能寄出去了吗?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没有贴邮票。
师:对,寄信需要贴邮票,那如何来确定这两封信到底需要多少邮资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收费标准》。(课件出示《国家邮政局关于信函邮资的收费标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理解计费单位、收费标准、首重、续重、本埠、外埠的含义)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每重20克为一个计费单位,本埠每个计费单位为0.8元,外埠每个计费单位为1.2元。
生:“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
生:像20克我们是按20克计算,19克也是按20克计算。18克也是按20克计算……,也就是说1~20克都是按20克计算。
师:什么是“首重”,什么是“续重” ?
生:“首重”指的是100克以内,本埠20克付0.8元的邮费,外地付1.2元的邮费;“续重”指的是超出100克的部分,这部分本市每100克付1.2元,外地付2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生活我们把这种计费方式,称为分段计费。
师:那这封寄往北京的信件质量为40克,请算一算需要多少邮费?(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这是一封寄往外地的信件,每个计费单位为1.2元,40克里面有两个计费单位,所以用1.2×2=2.4元邮费。
师:现在看看这封寄往四川的信件又需要多少邮费呢?
生:这也是一封寄往外地的信件,37克应该算两个计费单位,所以应该支付1.2×2=2.4元邮费。
师:为什么他们的质量不同,但是却都要2.4元邮费呢?
生:虽然它们的质量不同,但是都是按两个计费单位支付邮费的。
师:这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同一个计费段,那么它们的邮费就是一样的。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下表。(多媒体课件出示表格)
生:独立或在小组内完成表格。
师:现在老师这还有一封信,请你计算出它所需要的邮费?(课件出示信件: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信件超过100克.....
师:我们应该采用哪一种付费方式 。
生:分段付费。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算算需要邮资多少元。
生: 独立完成......
三、知识拓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是今天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呢?
生:电话收费标准、自来水的收费标准。
师:对,日常生活中的电话费,水费的收费标准都属于我们今天探究的同一类问题,下节课我们接着研究。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今天我们学习邮票中的数学,发现了许多有意义的数学信息, 并运用这些信息解决了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继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1.2×2=2.4元
1.2×2=2.4元
1.2×5+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