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 说课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6-03 20: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设疑激趣 在体验中成长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说课设计
说教材: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成长的经历”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篇课文是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的。课文叙述了一位小姑娘从“不愿意长大”到觉得“长大的感觉也不错的”成长经历。阅读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小姑娘,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通过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与艰辛,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懂得珍惜童年时光、健康成长。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与大纲要求,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认识本课8个生字,正确、端正地学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妈妈做事情的过程中长大的故事,学习小姑娘独立自理的精神,培养独立自理的能力。
3、重点了解小姑娘长大的过程,懂得长大不仅指身体变高,更重要的是思想品格的成长,学会关心别人,照顾别人。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科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姑娘的成长过程,难点是理解小姑娘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原因。
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学重目标与教材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环节:
一、师生对话,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中,我通过与学生交流乃年龄以及对成长的看法,引出学习的课文《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并为后文埋下伏笔。
二、之后安排第二环节----初读课文,理解字词。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决生字词,这是一个锻炼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好机会。
三、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预设小姑娘为什么不愿长大这一问题。然后让学生们自己阅读寻找答案,这是好多学生就会联系到与小姑娘年龄相仿的自己,很快说出答案。让学生将自生经验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促进课堂中的生成。
然后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之一环节,让学生将课堂中的生成通过阅读表达出来,并通过阅读促进新的生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直奔结尾,再次设疑。
经过第一次设疑,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后,在这里我再次设疑----那这个不懂事的小姑娘长成大姑娘了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原来那个不懂事的小姑娘竟然会被大家赞美,而不愿长大的她竟然也说——“长大的感觉也不错。”(出示课件)你们奇怪吗?那让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这样,再次形成预设,也促使学生更有探究的愿望。
五、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紧接着我带学生直扑重点,找寻小姑娘长大的过程:找找课文中几次写到小姑娘想长大?为什么想长大?每一次小姑娘都长大了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小姑娘的成长经历。
再通过那她会做哪些事呢?每次小姑娘想长大前都是怎么对妈妈说的?引导学生发现小姑娘的各子在长高,胳膊在长长,同时她会做、要做的事也在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难,有做自己的事到做大家的事。从而使学生明白:长大不仅指长高、长胖,还指自己是否懂事了,能不能帮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了。
然后我趁热打铁,问学生:看到小姑娘长大了,同学们觉得自己可以从做些什么事来帮助自己更快的长大呀?让学生将通过学习课文明白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体现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应指导生活的原则,这样把语文教学、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六、欣赏诗歌,升华情感。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带来了一首诗叫《我长大了》,由于诗事先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设计要老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达到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延伸,促进了学生情感的提升,也促进了整个课堂生成的升华。
七、最后我设计了“及时巩固,延伸情感”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写日记,记录学习本节课学习心得,做到对课堂生成的及时巩固。
说教学反思: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课文,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启发力。为此,课前我精心设计了教案,辅以现代化手段,以新课程理念来讲授这个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个性发展得到进一步锻炼。由于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故事的内容从学生生活中来,浅显、朴实的儿童化语言很能贴近学生,因此很容易在朗读、探究中体验、感悟,并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让他们真正学习小姑娘独立自理的精神,通过老师预设的问题,学生总结重点句子、词语,体会小姑娘的成长历程,形成了课堂的生成。再引申拓宽到学生在现实中该怎么做,充分体现了语文是为生活服务的这一理念,升华了课堂的生成。但课后我在回味教学片断时,也有一些遗憾,教学重难点虽突破了,但在教学设计中,识记字词过程安排欠妥、量小;新课程理念虽贯穿始终,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所培养,但给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时间分配不足,阅读形式单一。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鼓励学生多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以达到以读促悟的效果。
PAGE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