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
A.一万年 B.五千年 C.三千年 D.两千年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3.下图是“明清高产作物分布图”。由此可以推断( )
A.工业革命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瓦解
C.海上丝绸之路以物种交流为主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
4.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的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5.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时间
传入中国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航行后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20年代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30年代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6.南菜北运、黔货出山、跨境海鲜……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农村冷链物流建设还需要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标准、精准“补短”等方面发力。下列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是( )
①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
②加大对相关冷链物流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③降低企业进口高性能物流设备的贷款利率
④增加对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的财政投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农业集体化急速普及
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重工业飞速发展
D.农民欢迎新经济政策
8.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发展信息
时间
作物
耕作
经营模式
农业人口
占社会总
劳动力的
比例
除自己的消费外粮食剩余比例
17世纪中后期
大麦、小麦、三叶草
休耕,人工撒种
敞田粗放经营
75%—80%
20%
—30%
18世纪前期
玉米
轮作,播种机撒种
大农场集约经营
40%—60%
25%
—50%
据上表推断( )
A.世界市场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出口
B.蒸汽动力机械应用提高粮食产量
C.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农业衰退
9.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 )
A.马铃薯
B.小麦
C.水稻
D.牛肉
1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如鹤嘴锄、曲辕犁、双齿锄等,轻便、小型,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源于(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农具制造技艺落后
C.政府不注重农具改进
D.地理形势的局限
11.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注重农时
B.因地制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1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13.据记载,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先民们经历了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 )
A.原始种植业发展的艰难
B.神农氏成为农业的始祖
C.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D.先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14.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之比约为79∶21。这说明当时的北魏( )
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
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
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1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16.1933年,苏联规定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给付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这一制度( )
A.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B.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
C.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
D.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17.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见下图),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
833
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这反映了( )
A.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B.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
C.我国古代粮食储存技术的进步
D.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
18.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农民耕种。这表明阿兹特克人
( )
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
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
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
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
19.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在埃及有《尼罗河颂》,在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说明( )
A.人类早期的文明大多产生于大河流域
B.早期文明往往因为洪水泛滥而被毁灭
C.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密切相关
D.大河灌溉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
20.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采集经济的出现
B.畜牧经济的出现
C.渔猎经济的出现
D.种植经济的出现
21.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22.作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是出现了“哥伦布大交换”,玉米从美洲移植到其他大洲。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中记载了这一作物种植经验的是( )
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农书》
23.央视“感动中国”节目给某位科学家的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该科学家( )
A.成功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
B.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C.助推中国科技领域全面发展
D.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24.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使得其产品进入国内大部分城市。这体现出( )
A.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
C.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
D.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25.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二、非选择题
26.餐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时期不同文明餐饮的特征能体现人类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餐共饮,构筑起群体认同的纽带,一家人围坐在炉灶边的日常用餐,提升了亲密而持久的社会联系,巩固了家庭生活的基础。同样,正式的宴会有益于将一种家庭亲密性因素传输到政治关系之中,巩固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相同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界定族裔认同。《论语》描述了孔子对用餐的苛求:“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孔子把精心准备的一餐饭与有道之邦联系了起来。即便在大部分问题上与儒家思想相背的严苛的法家,也赞同农业的高产对于国家安康的重要性。中国的医生将道家的阴阳观念应用于食物,建议病人通过平衡“热性”食物和“寒性”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材料二 食物在早期的传播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粮食产量和人口的增长,19世纪的工业化则彻底改变了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根本属性。铁路和汽船跨越大陆和海洋将水果、蔬菜和肉类运到市场上,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食物供应网络。与此同时,工业技术不断地将烹饪从家里的厨房转移到遥远的工厂。随着食物由铁路和汽船从世界各地运来,“健康卫生”的含义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肉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牲口被宰杀的日期有多近,而是取决于它的包装和冷藏。在19世纪之前,只有精英阶层才可以每天享用白面包和肉,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兴起,这两种食物和许多其他食物终于成为西方社会的日常主食。
——以上均摘编自[美]杰弗里·M.皮尔彻
《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1)根据材料一,分析餐饮在我国古代社会起到的社会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食物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
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人饮食文化的演变表
15世纪以前
欧洲人的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如法国和意大利使用橄榄油,丹麦使用黄油;阿尔卑斯地区多食用肉类,地中海地区多食用谷物类,有的地区则是肉类和谷物兼有
15—17世纪
欧洲人食物种类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土豆、玉米、小麦制成的面包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香料成为欧洲人家庭必备品,咖啡、茶叶削弱了传统饮料的地位,即便一般家庭的餐桌文化也日益多彩。宫廷贵族的饮食礼仪为资产阶级所效仿
18—19世纪中期
欧洲的食物原料全球供应体系基本确立,如欧洲市场上鱼类品种供应来自世界各地。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食物的质和量有了飞跃发展。巧克力这时成为欧洲消费时尚,一度成为社会分化后一种财富象征。饼干、罐装类等方便快捷的工业化食品遍布市场
19世纪中期
—20世纪
食物储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食物储藏电器化,欧洲市场上食物既充足又便宜。人们更加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分餐制成为新的消费时尚。饮食礼仪体系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际的一种技巧并最终变成了服务大众的比较规范的饮食礼仪体系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距今约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逐渐代替了采集和渔猎,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实现了第一次变革,故选A项。
2.D
【解析】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适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最终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故选D。
3.D
【解析】
材料体现了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的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产于美洲,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甘薯产于南美洲,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这与新航路开辟有直接的关系,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促进农作物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传播,故D选项正确。
4.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加强,美洲饮食传入,胡椒由贵族餐桌走向普通民众,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反映了在当时的欧洲,食物的使用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区分,故D项正确。
5.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哥伦布航行后”和时间信息来看,烟草、番茄等物种的传播,是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对外贸易,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不可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后的生产状况,不是说明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项。
6.D
【解析】
本题的问题是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②④符合题意。本题的问题是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不是国家制定标准,①不符合题意。降低企业进口高性能物流设备的贷款利率是国家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货币政策,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7.A
【解析】
苏联从192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活动,材料中“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说明农业集体化迅速发展和普及,故A正确;B是1921年宣布结束,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重工业发展的信息,故C错误;新经济政策是1928年废止,故D错误。
8.C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农产品出口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机械动力问题,排除B;由材料“农业人口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例”可知,农业人口随着经营模式的进步而减少,这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故选C;农业劳动力的减少是基于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并不导致农业衰退,排除D。
9.A
【解析】
据所学可知,16世纪50年代,马铃薯从秘鲁引进到西班牙,后经奥地利人推广到整个欧洲,后来由于在《圣经》中没有提及该食物,被教会禁用,到18世纪以后成为欧洲人的主食,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小麦、水稻、牛肉,本身就在欧洲,与题意不符合,故B、C、D项排除。
10.A
【解析】
由材料中“轻便、小型”可知,中国古代的农具比较适合个人或家庭使用,这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符,故选A项。
11.D
【解析】
由材料“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可见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A、B、C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A
【解析】
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13.A
【解析】
从题干先民们经历了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的过程,可以想象到原始种植业发展的艰难,故选A项;农业的始祖是后稷而不是神农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分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种植业,没有提到生存环境,故D项错误。
14.B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牛的地位已超过了马,这可以说明北魏时期农业的重要地位。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之比来看,种植业的内容远超过畜牧业,综合分析可知,北魏非常重视农耕经济,说明北魏的汉化政策成效明显,汉族的生产方式已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故选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错误;结合北魏的建立者是游牧民族——鲜卑,然后再从养殖顺序马处于第二位,可得出马的地位有所下降,故C项错误;种植业的比例远远超过畜牧业,故D项错误。
15.C
【解析】
材料“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选C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开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亚洲人口的膨胀并不会导致农作物的种类增加和向世界范围内扩散,排除D项。
16.A
【解析】
苏联采用粮食“义务交售制”,能够保证国家控制部分粮食,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保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故选A项;农民是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而不是全部农产品,所以不是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排除B项;粮食“义务交售制”是苏联维护粮食安全的措施,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排除C项;粮食“义务交售制”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
17.C
【解析】
由材料可知,粮仓储粮量巨大,这反映了古代储粮技术的进步,故选C项;图片所示与均田制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对农民的剥削沉重与否,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8.B
【解析】
从题干表述来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因此阿兹特克的土地分为公有和私有,故B项正确。
19.C
【解析】
题干中的相关史实均强调了大河的洪水泛滥等信息与古代农业文明有关,这说明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区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洪水泛滥导致古代早期文明的毁灭,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洪水泛滥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不是大河灌溉农业与人类文明的关联,故D项错误。
20.D
【解析】
题干材料讲的是神农氏制作农业耕种工具耒耜,教人们进行农业耕作,反映的是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变化,故D项正确。
21.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是自给自足的,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食物,而且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摧毁,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于16世纪前后,不是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
22.C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大约在明朝中后期开始传入我国,生活在明末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记载了玉米的种植经验,故C项正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和《农书》分别是西汉、北朝和元朝的农业著作,当时玉米还未传入中国,故A、B、D三项均可排除。
23.B
【解析】
根据材料“专注于田畴”“一介农夫”“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可知该科学家为袁隆平,他的杰出贡献是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B项。袁隆平的科技成就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A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无法助推中国科技领域全面发展,排除C项;D项夸大了袁隆平的科技成就的作用,排除。
24.B
【解析】
肉类从生产到销售需要保证质量,而低温是保质的重要条件;冷链配送、冷料销售等靠的是先进的运输工具,因此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故B项正确。
25.C
【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态与发展,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故选C项;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虽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B、D三项。
二、非选择题
26.(1)成为构筑家庭政治、族群关系认同的纽带,影响到礼法伦理和政治统治理念,提升农业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对中医健康治疗方法产生直接影响。
(2)变化:食物的制作方式、运输供应方式、烹饪方式、卫生理念、群体消费食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生,推动了食品生产方式的变化;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现代民主政治的构建,平等观念日益普及。
27. 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对外贸易出超,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8.示例:
论题:饮食文化革命——欧洲近代化的缩影。
阐述:新航路开辟前,欧洲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十分明显。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欧洲人的活动范围,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盛行,也由此导致了欧洲饮食文化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饮食原料供应日益多样化、饮食礼仪日益大众化等。这一切都加快了欧洲社会向近代化转型。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科技和交通运输条件不断进步,理性主义广泛传播,欧洲人的饮食供应体系日益全球化。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扩展,工业化食品和各种时尚饮食遍布城乡各地,科学饮食的新观念等日益形成。
总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饮食原料供应、饮食礼仪等的演变是欧洲近代化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