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
习题练习二(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润泽(rùn) 驯鸽(xún)混沌(hùn)
潭柘寺(zhè)
B.落寞(luò)
平仄(zè)折换(shé)椭圆形(tuǒ)
C.啼唱(tí)
哭泣(qì)
橄榄(lǎn)潜意识(qián)
D.囚犯(qiū)夹袄(jiá)譬如(pì)
普陀山(t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
幽深
混钝
落寞
平仄
C.
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
点缀
颓废
赏玩
蟋摔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要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除了重视宣传教育外,还需依靠加强行人过马路的设施、科学设置红绿灯间隔时间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B.
通过手机微信的定位功能来找人的方式,与以往其他交友方式有根本区别,但许多人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却忽略了使用者的复杂性。
C.
在德国,从来没有过因为堵车而致使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护现场或医院,紧急情况下让出救命通道已成为德国司机的基本认识。
D.
环保部近日发布了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创下了17年以来空气质量综合排名的最好记录,进入全国前100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
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齐豫却不能自已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
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热点,在民众的关怀下不期而遇。
D.
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
5.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A.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
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6.文中列举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
7.画线句子用来比喻什么?请指出其本体和喻体。用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8.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9.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三段选文的主要意思。
10.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联想类型?
(1)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
(2)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
(3)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
(4)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
11.在选文中,作者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节选)
(美)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
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
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2.文章开篇“自
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3.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4.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15.简要说明第六段画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超山的梅花
郁达夫
①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
②在古代可不同。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那时候杭州和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杭州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
③超山是在塘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超山脚下,塘栖附近的居民,因为住近水乡,阡陌不广之故,所靠以谋生的完全是果木的栽培。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人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他们却是正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
④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到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
⑤从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南,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前头,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⑥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丝网罩住的。树当然是一株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
⑦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
⑧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如人兽状”。诸记载的不虚。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是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
⑨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
(原文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B.塘栖地处水乡,耕地不多,因而乡民多种果树以谋生,故而才会有如此多的梅林,并非乡民趣味高尚,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缘故。
C.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文章先叙述后议论,或虚或实,唤起了你的遐想,引起了你的共鸣,使你也想去超山作一次探梅访古的游览。
E.文章笔触清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后令人掩卷难忘。
17.文章①②段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8.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的内容。
19.请探究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塘栖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呢,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亲眼看见梧桐可爱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梧桐树叶子变化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今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曾看它们的容貌呢?何曾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20.文章第①段说:"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联系全文看,作者写了梧桐树的哪几种"容貌"?请简要概括。
21.文章的②③两段极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2.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23.文章第④段写"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三、语言表达
24.下面是孙犁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25.下面一段文字,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请细细品味,以“春”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写几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帮助我们攀登知识的殿堂;
书籍好比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智慧的窗户;
书籍好比一盏明灯,它能帮助我们驱散无知的黑暗。
四、作文
27.“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请你也写一段关于“秋”的文字,注意要写出秋天景物的特点。300字左右。
28.春桃娇艳,夏荷清丽,秋菊高洁,冬梅傲雪。它们在不同的季节里绽放着自己的精彩。物如此,人亦然。
请以“各有各的精彩”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驯:xùn;B.折:zhé;D.囚qiú。
2.【答案】A
【解析】 B项钝—沌。C项训—驯。D项摔—蟀。
3.【答案】B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加强”不能与“设施”搭配。C项“从来没有过”无宾语中心词,成分残缺。D项“发布了……结果”与“……结果显示”杂糅。
4.【答案】C
【解析】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此处用错对象。A项,“不远千里”,指不怕路途遥远;B项,“不能自已”,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D项,“一叶知秋”,指透过细微现象,看到整个局势的发展。
5.【答案】B
【解析】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ACD不具备这个特点。
6.【答案】这些南国的秋景并非真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以美衬美,更能衬托北国之秋令人神往、眷恋。
【解析】本题考查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这里运用的是正衬。
7.【答案】本体是南国之秋,喻体是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本体是北国之秋,喻体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这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明确比喻的定义、构成及作用。
8.【答案】最后一段为全文总结,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上作答。
9.【答案】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找出中心句,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10.【答案】(1)相似联想(2)相似联想(3)相似联想(4)相关联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联想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学生要理解两种联想的定义及其区别,才能准确作答。
11.【答案】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以动写静”表现手法的作用,“以动写静”,是为了表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征,表现手法的运用是为主题内容服务的。
12.【答案】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布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句话位置上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故答案总结为: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13.【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从“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到最后,可分为三层,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和“兄弟”“朋友”的含义。故答案总结为: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14.【答案】标题“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荒野”世界。故答案总结为:标题“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15.【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领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关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认识上的深化。
16.【答案】CD
【解析】C项“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错,文中并不是“处处”都有体现,如“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丝网罩住的”;D项“先叙述后议论”错,应是“写景抒情结合”。
17.【答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超山今昔不同的地位进行对比,既是让读者对超山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也为下文具体写超山的梅花作铺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要在了解对比定义的基础上,分析超山今昔不同的地位,进而理解其作用。
18.【答案】(1)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多;(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然自成一个雪海”,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白、之多;(3)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突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先找出具体的修辞语句,在结合语句内容赏析其作用。
19.【答案】(1)在结构上,和前文内容呼应;(2)在内容上,是超山的梅花给塘栖镇的人们带来了富庶安定的生活,意在提醒镇上的人们也应尽心尽力地维护和爱护梅花,揭示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解析】本题主要探究布局谋篇的作用,对于结尾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分析。
20.【答案】(1)新桐初乳(或:春尽夏初,梧桐生叶);(2)绿叶成荫(或:夏季时分,绿叶成荫);(3)梧桐叶落。(或:秋冬时节,梧桐叶落)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综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述了三个时节的梧桐树貌,文中②③④段首,分别有提示语,对其概括总结即可。
21.【答案】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这样写既为下文写"亲眼看见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在分析具体语段的同时,还要联系文章主旨,方能答到点子上。
22.【答案】发现新桐初乳绿叶成荫时亲切、欣喜,看见梧桐叶落时无奈、伤感,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淡然的感情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
23.【答案】(1)比拟,"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写出了梧桐叶不忍落下又不得不落下的情态;(2)比喻,"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今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沟通了树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联系,形象深刻;(3)引用,引用古诗,拓宽了意境,满含作者失而不可复得的伤感;(4)对比,将"落花"与"落叶"对比,突出"落叶"象征的悲哀之情之深。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具体分析。
24.【答案】(示例)运用白描手法和新颖比喻,写出了微风吹过水面,荡起涟漪,现出湖滨中午的静美。
25.【答案】 (示例一)早晨醒来,披一件薄衫,到湖边走走,你也能看得到柔枝轻垂的翠色的杨柳,听得见湖面上重获自由的水声。在绿草地上,伸手轻触一缕迎面吹来的微风,或在旧墙角下,默视着像静女似的无名花儿的细茎,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几分春意。
(示例二)沿着幽径,踩着柔弱的草地,暗寻黄鹂的鸣唱。那声音清脆悦耳,填满了整个松树林。微风拂过,树枝欢快地互相致意。天空澄明清澈,白云悠闲地踱步,伸手间仿佛有白云从指间流过。偶尔一只翠鸟掠过水面,激起一圈圈浅浅的纹,散开在沙沙的阳光下。
【解析】 仿写文字要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以“春”为对象。
26.【答案】友情好比一根琴弦,它能帮助我们拨动孤寂的心弦;友情好比一支画笔,它能帮助我们绘就多彩的图画;友情好比一缕春风,它能帮助我们吹开冰封的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示例话题是“书籍”,内容阐述的是书籍的功效,使用的修辞手法为比喻和排比。题目要求另选话题,不得继续使用“书籍”,据此,可以联想其他事物或情感,注意要使用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
27.【答案】秋天是一支红唇膏
落叶是秋天纵情舞蹈的红裙子。秋天,是一支红唇膏。
从瑰丽的晚霞里吹来的风,把季节的火焰,吹进了山坡上的枫树林;把天上的酡红吹满了柿子的脸。
山里的姑娘来卖鸡爪果了。秋风把姑娘的皮肤吹成一种带白纹的红色,红殷殷的鸡爪果,摆满了街角和路边,摆在菜市青悠悠的莴苣与脆生生的白菜间。姑娘们作起喉咙,把一声声的叫卖,喊成一串串紫金铃。
疾风飒然,正是卖风车花的季节。那七彩锡箔纸做成的风车花,插在卖花高高的架子上,辘辘转动着,迎风招展成风情万种的红袖……孩子们追逐着,一个个眼睛里伸出手来。
红枫习习烧红了江岸。挖沙的趸(dun)船,空空咚咚地将江湾闹成一支火红的曲子。
石砌的码头露出来了,一直伸进江心,提着红桶子的大嫂正在码头上洗衣服;运沙的小划子划过那码头,年轻的艄工吹起《大红枣儿甜又香》的口哨。
摘柑子的人的笑语,从山坡上流下来,像桃花汛。
嘹呖的大雁飞过天空,洒下一串红色的乡思……
啊,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把生活、把生命涂抹成一种红艳艳的、诱惑人的美丽。
【解析】写秋天的景,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不仅要呈现景物的图画美、意境美,更要融入人文美。
28.【答案】各有各的精彩
十年寒窗,三年拼搏,我们用各自不同的精彩,让人生的美好岁月铭刻于心。
——题记
一、娇艳
瑶走进高考艺术类考生考场的时候,我们正在家中紧张地准备着三天后的市调研考。
端坐在书桌前,翻看语文书,啃着数学题,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我这个最好的朋友和上万艺术考生坐在宽敞明亮的画室中,坐在画板前,手忙脚乱地把七色颜料挤在调色板上,用手中的毛笔蘸着多年来自己在绘画上投入的心血,用心中缤纷的色彩梦想,勾勒着属于她自己最灵动婉丽的线条,点缀着自己属于艺术的未来人生……
“我上了艺术类的重点线!”话筒里传来了瑶夹杂着哭腔的尖叫。我懂你,瑶。升中考的时候,分数并不理想的你,不顾其他同学异样的眼光,走进了艺术高中。三年来,你仍然快乐地画着画,做你最喜欢的事。每当我翻看你厚厚的画集,我知道那不只是点线面,是你的汗水和梦想啊!你,精彩绝伦。
二、挺拔
健在一千五百米跑道上奔驰的时候,我们在课堂上紧张地攻克着一道又一道难题。
冒着袅袅蒸汽的饭桌上,我翻开当日的晚报,一张大大的彩照映入我的眼帘:是健!他精神百倍地穿上多年的“战衣”,咬牙咧嘴地迎风挥舞双臂,迈着健壮的双腿,正一步一步地向终点迈进!炯亮的双眼中,似乎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健跑出了最好的成绩!”喜讯早已在同学间传递,掌声响起,久久不断。健,红白相间的跑道会铭记你永不放弃的步伐,铭记你曾在奔跑中滴落的无数汗水。曾经扭伤脚踝,曾经中途跌倒,你也从未停息你的双脚。你,精彩绝伦。
三、傲雪
瑶、健,我亲爱的朋友,今天是广州市二模,你们能听见我笔尖的沙沙声么?四十多天后,我也将在高考考场上展卷挥毫。十载寒窗,天道酬勤。我也会用我的笔,在摊开的试卷上挥洒着我多年来习得的知识。厚积薄发的力量也绝不会比你们少。我也相信着,我们作为三种考生的代表,各自在各自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精彩,定能折桂六月,活出精彩十八岁!
我们娇艳,我们挺拔,我们在傲雪中绽放着从苦寒中来的绚烂花朵,相信我们迈向明天的步伐将更为坚定。撞击长空的我们,各有各的精彩。我们,精彩绝伦!
评语:该文从身边的几位朋友和自身写起,极具真情实感,以三个小标题结构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且三个小标题都与花的形象特点联系起来,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紧扣小标题中花的特点,语言优美流畅,书写漂亮。美中不足之处在于结构设置上,给人头重脚轻之感,若能浓缩第一个片段,充实最后一个片段,在句式的运用上能更灵活些,那么文章会更好。
【解析】要抓住不同季节里各自景物的特点来写,同时还要注意由景物过度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