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离骚 》练习—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离骚 》练习—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1 22:2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
习题练习一(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离骚》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冠之岌岌”“佩之陆离”,有力地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B.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C.
该诗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D.
该诗不仅有揭露,有谴责,有绝不向反动势力屈服和不变志从俗的坚强决心,还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芳菲菲其弥章
B.
忳郁邑余侘傺兮
C.
偭规矩而改错
D.
长太息以掩涕兮
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B.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C.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謇朝谇而夕替
B.
步余马于兰皋兮
C.
不吾知其亦已兮
D.
高余冠之岌岌兮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B.
《楚辞》因与《诗经》中被称为“风”的这一部分作品相对,分别为中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以“骚人”称呼诗人。
C.
楚辞体的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
D.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二、语言表达
6.翻译下列句子。
(1)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下面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可适当增删词语。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8.用“独特的生活经历”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关于六朝后期生活的独一无二的文献,因为作者深受独特的生活经历的影响,熟悉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时代社会政治境况观察敏锐,批评中肯。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 三闾大夫庙: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
9.说说“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两句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好:爱慕、崇尚
B.偭规矩而改错错:缺点、错误
C.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D.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替余以蕙纟襄兮/伏清白以死直兮
B.哀民生之多艰/悔相道之不察兮
C.屈心而抑志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延伫乎吾将反
13.下列句子全能表现屈原“坚持正道、献身理想”的一项是(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④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⑤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14.下面对文章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挑拨。群臣妒忌贤才,投机取巧,毫无原则。这些让屈原感
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心生死意。
B.屈原通过回顾自己的遭遇,表明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C.诗人发挥想象,塑造自我形象,“蕙纟襄”“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装饰自己,表现了诗人美好的精神世界。
D.这两段是屈原集中表白
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诗人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四、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涉江(节选)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境界,塑造了一个奇伟的形象,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也达到了完美和谐。
B.选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浊”而“莫余知”的楚国现实。
C.“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17.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8.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六、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北岛在《走吧》一诗中用异于前辈的歌声,吟唱着自我:
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
诗人朝着“生命的湖”一路走去,一路是“落叶”的萧条、“没有归宿”的迷惘、清冷的“月光”、充满诱惑的“红罂粟”……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在同样的一条路上。
请以“在路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体裁自选(除诗歌外)。⑤不得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请描写一种景或物,要求恰当使用叠音词,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后悔的心情”错,这里写出了屈原的矛盾、犹豫。留下的话,自己的理想不被理解,而且自己惨遭迫害;选择离开的话,与自己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所以诗人在犹豫彷徨。
2.【答案】D
【解析】A项“章”通“彰”,明显。B项“邑”通“悒”,“郁悒”指忧愁苦闷。C项“错”通“措”,措施。
3.【答案】D
【解析】A项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C项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4.【答案】A
【解析】A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倒装句。
5.【答案】D
【解析】“叙事诗”错,应为“抒情诗”。
6.【答案】(1)雄鹰不会与凡鸟同群啊,自古以来便是如此。
(2)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3)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
(4)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7.【答案】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答案】独特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着颜之推,使他熟悉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时代社会政治境况观察敏锐,批评中肯,因此《颜氏家训》成为关于六朝后期生活的独一无二的文献。
【解析】原句五个分句之间存在多重因果关系,而且是“由果导因”式结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关于六朝后期生活的独一无二的文献”是果,“作者深受独特的生活经历的影响,熟悉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时代社会政治境况观察敏锐,批评中肯”为因,在原因中又包含着三层因果关系。当我们将这层层关系梳通后,再分析“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句中的地位和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可得出答案。
9.【答案】“秋风”点明季节,“日暮”点明时间,“枫树林”加上“萧萧”叠词修饰,两句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10.【答案】诗眼是“怨”字。“怨”紧承上句,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字领起后句,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浓郁的“怨情”。“怨”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展现出屈原的哀怨形象,流露出作者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11.【答案】B
【解析】错:通“措”,措施。
12.【答案】B
【解析】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介词,用/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介词,在/助词,无实义。
13.【答案】C
【解析】①表现了屈原的忧国忧民;③表现了屈原不同流合污。
14.【答案】A
【解析】“心灰意冷、前途渺茫、心生死意”与诗意不符。
15.【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3)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16.【答案】C
【解析】应是表现了屈原渴望国君清明的心情,而不是“择主而事”的思想。
17.【答案】诗人采用象征手法,用奇特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志行,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
18.【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分析表层属性)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探求深层含义)
19.【答案】佳作赏读
泪与旗
唐黎
在去往生命之湖的路上,那满地的落英与不尽的萧索勾出了我眼中的泪,可我却不能让我生命坚毅执著的旗倒下。
在路上,我不敢看我看到的。那些上帝为我布置的景色叫我如何面对与欣赏,它们是风也瑟瑟,雨也潇潇;那些上帝为我设下的岔道叫我怎么解读,黑夜里歧路万千,让我如何走好;那些上帝为我安排的行人,要我用什么方法去陪伴,每个人都是一座山,要我怎样攀登。我好迷惘,神啊,救救我吧!清冷的月光中,是谁吹起了羌笛?那天上的云不散,可我的神已乱;那地上的水在流,可我的心已断。这一切要叫我如何面对?这凉风暖风都是悲风,这过去未来都是伤痛。
在路上,我不敢想我想到的。虽然没有谁来禁锢我的思想,可毕竟未到过生命之湖的我尚未成熟。二十年后的我会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宫殿里,还是生活在别人的冷眼与嘲笑里却仍未背弃心中的理想?在生命的路上,风放肆拼命地吹,无端拨弄我的眼泪,当记忆的弦缠绕住过往的支离破碎,是慌乱占据了心扉。夜深人静,唯有孤独徘徊于路上,心中仅有“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微微凄凉与苦笑的泪。
在路上,我不敢做我想做的。我想当一个英雄,可惜没有那个胆量;我看见许多污浊不堪的世事,在我的眼前一遍又一遍地演出,我想伸出双手,却是无能为力,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心生怨怒;我拥有爱心,却没有那份勇气将之释放,这分明是一种痛苦。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重击,让我疲惫不堪。时间在无言中消逝,萍踪花影,飘飘荡荡,苦苦挽留也只有一缕微香。脚步朝着生命之湖,回想起曾经有过的景色与如今的情状,怕只怕秋来望那落叶满地,怕只怕春来看那花如泪凝。
但我依然不愿将生命的旗丢下,即便是我泪流满面,也要让旗做我在路上拼搏过的见证。
看生命的路上:月在窗影上移,花在石阶下残,树在月光中摇,泪在烛光中闪。
看我:将在路上,扛着一面大旗,像狂风一样舞蹈,心生呼啸。
名师点评 作者对话题理解准确,明确指出在人生的路上会遇到各种挫折,会“勾出了我眼中的泪”,但不能退缩,“不能让我生命坚毅执著的旗倒下”,主题鲜明,紧扣话题。作者开头先提出全文的中心,然后从三个方面平行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因而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全文语言流畅,尤其结尾两段,充满了诗情画意,极具表现力。
【解析】写作指向 话题“在路上”,浅显易懂,审题难度不大。但是,若不深入理解材料含意,这个作文也易平庸化。如去上学的路上,去看电影的路上,去XX路上,等等。“在路上”,是一个比喻型话题,有象征意义。从所给材料来看,这个“路”是人生历程,“在路上”,显然是指在人生之路上。正如引语中所说,人生之路有着“‘落叶’的萧条、‘没有归宿’的迷惘、清冷的‘月光’、充满诱惑的‘红罂粟’”,这些都预示着人生是在挫折和迷茫中前行的,但正如北岛在诗中所言: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即便人生之路崎岖难行,我们也有不灭的梦想和心中的圣地要去追寻。因此,这个话题,准确的立意应该与人生、理想、追求、苦难、挫折等有关。
话题是一个介词短语,可以根据立意自设合适题目,也可以用添加法,将这个话题补充完整用作题目。“谁”在路上?在路上怎么样?即补出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来。这个“谁”,可以是自己,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国人,当然也可以是一个群体。这个(或这些)人在路上做什么呢?不论在路上遇到多大挫折,永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在路上,享受着人生的欢乐与痛苦,坦然面对;等等。这样一来,文章的主题就有了,文章的内容也有了。
20.【答案】 (示例)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