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
2.阅读时注意分析和体会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
3.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
一、写作背景、文学体裁
1.请同学们设计出一个
“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
示例:夜晚的对话,他们互相诉苦,并展望未来。希望能出去,不再苦难。要建孤儿院。
小福子因受了打骂,受不了,要自杀。与芦柴棒的对话。
2.PPT展示
“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的特性文学。”——茅盾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集文学和报告于一身,介入现实,关怀社会,具有批判现实、启蒙思想等职能。自这一文体出现以来,其文体品格就被赋予“战斗”、“批判"等特性,曾被捷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基希命名为“一个危险的文学体裁”,而要做到“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而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更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近百年来,社会生活风云变幻,报告文学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文体,发展正逢其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报告文学在中国崛起,正如茅盾所说:“每一个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读者大众急不可待地要求知道生活在昨天所起的变化,作者迫切地要讲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现象(而这是差不多天天有的)解剖给读者大众看,刊物要有敏锐的时代感一这
都是‘报告’所由产生而且风靡的根因。”
3.茅盾的“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其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日益暴露出它贪婪的本性,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对外恣意扩张侵略。本文写作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买办政权合作推行殖民政策下,”在这中间的压迫还有一层是什么?
明确:“带工老板”
4.思考:“包身工”这种压迫的现象现在还有没有?能消除吗?
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
听说苏南的“金三角”(苏州、无锡、常州三地区的概称)民营企业特别火爆,小工厂、小作坊遍地开花,机械声24小时不息,富得流油的小老板碰头碰脸。早就想去那里实地看看,终如宿愿,日前朋友把我领进他一位远亲的织布厂。厂子规模不大,总共24台箭杆织布机,6个挡车女工,每人看4台。车间门窗全部关闭,酷似一个大囚笼。机器轰响,噪音崩脑,热气灸人,让人一会儿都难以待得住。这里的挡车女工都是外来妹,她们每天却要在这种囚笼似的车间里工作12个小时!据介绍,当地民营小纺织厂实行的都是12小时工作制。
车间的告示牌上写着一行歪歪斜斜的粉笔字:“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老板气休休地擦掉了告示牌上的字,骂一句“妈的,想的美”,然后跟我解释说,肯定是那个安徽丫头写的,我立马让她滚蛋。卖力气的还挑剔,早晨吃馒头怎么成?一个馒头要5毛钱,够喝两顿稀饭的。咱们这地方厂子多得很,家家早上都是喝稀饭,没有给馒头吃的。
过去因工作关系,我跟苏北老家的打工仔打工妹常有接触,他们都说到江南生活不习惯,顶怕天天早餐喝稀饭,两碗稀饭一泡尿一撒就没了,不到中午心里就饿得发慌。我原以为早餐吃稀饭是江南人的生活习惯所致,不想竟完全是为着算计抠钱。
“老板,请给我们一个馒头吃吧!”说得多么令人酸心伤感啊!我由此陷入深重的哀叹和义愤之中:
一为打工者。八小时工作制已经实行几十年了,想不到,到了21世纪的今天,工人一天却要被迫上12个小时班;早饭争取不到一个馒头吃,非得喝稀饭不可,需要束紧腰带看机器,连不挨饿的权利都没有;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忍屈受辱,稍有不满的表示,就得滚蛋……如此的工人还能叫工人吗?他们还有何权利可言?是可忍孰不可忍!
二为老板。不少人曾经给我说过,老板的心都是黑的。显然此言偏激,以少概全,不乏黑心老板,但绝不是“都”,也有老板的心是不黑的。远离故土的打工妹打工仔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超负荷地工作,你们却让他们饿肚子,于心何忍?除非心真的黑透了!坏了良心的老板,是决不会有好报的。新的时代正在呼唤人性化管理,不能唯利是图,光顾挣钱图利,不管工人死活,做个文明守法的好心老板吧!
三为有关部门。经贸、劳动、安全生产等部门是管理监督企业依法生产经营的,工会组织更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替职工说话的,企业如此严重违反《劳动法》、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这些有关部门都干什么去了?我认为,之所以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存在着工作严重超时(又无加班报酬)、工作条件恶劣、工资待遇不公甚至拖欠工资等不法现象,与有关部门不作为或作为不力有直接关系。他们的眼睛往往只关注城市里的大中企业,极少问津郊区的民营小企业(偏远乡镇的更无人问津)。我走访5家私营织布厂,都开业2年以上了,有关部门竟然没有来检查过一次。难怪这些小老板自诩“老大”,敢拿打工者不当人,想怎么盘剥就怎么盘剥,想怎么虐待就怎么虐待。
一些现代民工与上个世纪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相似。许多私企老板资本积累确实不容易。而且,就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剥削具有暂时的历史正当性。在书本中包身工被比作
“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5.思考: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明确:廉价,更重要的是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
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斥,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6.我们来看看新时期的打工文学。他们与包身工有些类似。都是从土地中走来。来到了别人的城市。“一个个少女从农村低矮的房屋中,从枝桠交错的森林中,从小镇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来了。她们或提一个包袱,或夹一卷行李,饮泪告别家园,回首辞却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陈秉安《来自女儿国的报告》)
在深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层面——"打工一族"。他们将自己绚灿的青春交付给灰色的流水线的同时,也在深圳特区广袤的舞台上上演着一出壮怀激烈的正剧。他们有很多的理想与憧憬需要倾诉,他们有很多的困惑与苦闷需要发泄。而数以百万计的"打工仔"、"打工妹"的介入,必然牵动社会的神经,引起不甘寂寞的文学的关注。衰微的晨光中,特区的地平线上出现一种崭新的文学景观——"打工文学"。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找不到栖身的树叶/我们就再也禁不住地流泪了/可抹干泪水依然满面晴朗……
最后的一抹夕阳,涂在路边的梧桐树的冠顶上,远远看去又红又绿,微弱地闪着一片碎光。马路上,有许多和我一样年轻的男女,骑着车一条龙地向前游动。人们和我一样疲惫一样没有笑容。我看着他们的身影,眼睛便涌满泪水,突然感到茫茫然走投无路人生恍当一声到了尽头……
二、截取时间三片断
《包身工》是一篇复杂的记叙文,
牵涉到的人和事较多,
材料也相当丰富,
但作者把所选的材料集中在一天之中,
而且截取一天中包身工活动的三个时间片断(
四点一刻、四点半后、五点钟)
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
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包身工悲惨生活全貌
本文通过包身工清晨起床(住)
、早餐(吃)
、上工(劳动)
等方面,
具体描述了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
住——工房:
小、脏、乱。
小: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
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为“
猪锣”
的人。
脏:
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乱:
包身工起床时,
“
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
叹气,
叫喊,
找衣服,
穿错了别人的鞋子,
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
吃——早餐:
稀、粗、少。
稀:
浆糊一般的薄粥。
粗:
粥是用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
少:
轮着擦地板或倒马桶的,
常常连一碗也盛不到。
上工——恶劣的劳动条件;
三大威胁、三大危险、三大处罚。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三大处罚——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四、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日本厂家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的来源、发展趋势。
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可靠、安全、价廉。
可靠——他们被“
包身”
,
根本就没有“做,
或者“不做”的自由。
安全——他们是一种“
罐装了的劳动力”
,不会发生罢工的危险。
价廉——包身工的工资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
包身工的来源:
天灾人祸,
无力养活的农村女孩。
发展趋势:
吸收廉价劳动力,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
五、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
记叙:
本文通过对“
包身工”
悲惨的日常生活和恶劣的劳动条件的具体记叙,
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记叙的方式又分顺叙、补叙和插叙。
顺叙——文章以“包身工”
一天的生活为工”
起床、吃饭、上工、收工等生活场景。
补叙——“包身工”
的来历、身份。
插叙——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
包身工”
的原因和日本纱厂迅速膨大的事实。
说明:
本文在记叙的同时,
采用了说明的方法,
更深刻地揭露了“
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在叙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时,
有准确的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造成中国农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在插叙雇佣包身工的原因时也有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性发展,
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促成的。文中还用了大量确凿的数字说明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
是靠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议论:
如果说明文的记叙是文章的脉络,
说明是文章的骨骼的话,
那么议论则是文章的灵魂。
本文议论,有的穿插在记叙、描写之中,使记叙、描写富有哲理性;
有的以议论作为记叙、描写的总结,
点明要旨。记叙包身工起床,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记叙包身工的早餐,
兼议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记叙包身工上工,
兼议外国资本家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压迫剥削。最后三段的议论重点,
控诉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警告中外吃人者。通过事理的议沦,
使文章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