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有形,有情
——《将进酒》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将进酒》流传甚广,解读的方式也很多。如何上出新意,
上出诗歌的味道,
尤其是上出李白的味道。我思考:
读是诗歌学习的根本,
重点教学生如何读。借助李白的生活背景解读诗歌是关键点。化难为易,化平面为立体。李白之“愁”
是讨论的热点和难点,
力争使如何理解万古愁的深意成为课堂教学的精彩亮点。教学目标的最后定位,
预备通过有声、有形、有情三维立体教学目标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深入理解李白以及他的“万古愁”。
【教学重点】
以诵读为基础,
以想象为桥梁,
将文本转化为有情语言,
咀嚼品味李白的“万古愁”。
【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的“万古愁”
的深刻意蕴。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自读评点诗歌,做好深入解读诗歌、个性化地解读诗歌的准备工作;
查找有关李白此阶段的其他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评点、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将文本转化为有声语言,诵读体味。
2、将文本转化为有形语言,感悟形象。
3、将文本转化为有情语言,咀嚼李白的“万古愁”。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李白的一生,可以说与酒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杜甫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将酒与诗完美结合的恐怕就是李白了。《将进酒》就是一坛埋藏了一千二百多年的陈酿老窖,是李白的得意之作。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的题目:将进酒”。“将”是“请”
的意思。
二、反复诵读,将文本转化为有声语言,整体感知
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很适合吟诵,长短参差,抑扬顿挫,气势磅礴。我们读诗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读准字词、读准句读、读准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学生诵读,读后自己点评,教师简要引导。
师生点评后齐读全诗。
三、借助背景,将文本转化为有形语言,感悟形象
教师提问:我开始读这首诗的时候觉得很豪放,再读的时候眼前就浮现出诗中的景物、环境,
仿佛看到了李白等人开怀畅饮的场面。读诗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就能读出“形象”。同学们能读出哪些“形象”
呢?
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学生边读边说。教师点详。
学生补充或质疑。
明确:开篇几句有黄河奔流之气势可感,中间几句有李白豪饮之态可见,后有劝酒之嘈杂可闻、醉酒之憨态可视,结尾有夏然而止的万古之愁可品。
背景提示: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李白30岁第一次到安,踌躇满志来,失意扫兴归。离开长安写下了《蜀道难》,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还写了一首《行路难》,甩下一句很转的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2岁时李白第二次踌躇满志进京,期望被重用,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谁知不久就被“赐金放还”,李白不得不向天地呐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三》)离开长安,
他又写下了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章憎命达”,
古代文人往往如此。李白个人的不幸遭遇。恰恰成就了其“诗仙”
之名。学识出众与命运坎坷往往形成残酷的“二律背反”,这似乎已成为一个规律。杜甫、柳宗元、苏轼等人也都如此。
四、将文本转化为有情语言,咀嚼李白之“万古愁”
教师提问:酒不过是寄托,“诗言志”。如果说要为《将进酒》找一个诗眼,你觉得是哪个字?
学生众说纷纭,教师点评。
关于这首诗的“诗眼”
虽然有不同的说法,我还是很同意“愁”
的看法。李白如果活在今天,
他也会说:“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是‘万古愁’啊!
?
“万古愁”
是怎样的愁?
结合课前的批注,探究诗人是如何一步步抒发这“万古愁”
的?
学生边读边探究。
师生交流明确:开篇惊心动魄、大气磅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时光易逝,人生易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苦短,壮志未酬。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类和生命的短暂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悲时光易逝、人生苦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貌似消极,其实是李白式的自信,怀才不遇的愤懑,狂放不羁,又乐观自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有无奈也有豪放和洒脱。“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整齐的句子后突然加几个短句,节奏明显加快。“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借酒吐狂言,愤慨不言而喻。“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用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谢灵运曾有狂放之语“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李白与曹植是同样的怀才不遇,同样的壮志难酬啊!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人豪饮至酣畅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何等的洒脱,何等的狂傲,何等的欢心,“与尔同销万古愁”,又是何等的无奈、悲愤和豪壮!
自古皆然,李白“万古愁”
的内涵更加忧愤深广!
背景提示:(投影)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
的思想,
希望安社稷、济苍生;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俗世;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李白将本不相容的儒、道和游侠精神融于一身。这也是丰富的李白、矛盾的李白。
请一位同学小结,李白胸有“万古愁”,他愁什么?
(板书:万古愁。)
师生小结:李白之愁,有人生易逝的悲戚,有怀才不遇的伤感,有及时行乐的欢娱,有傲视金钱的洒脱,有好友会饮的开怀,有蔑视权贵的高傲,有无法排解的忧郁,横跨古今,超越自我。“愁”
的根源,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所受思想的感染,还有李白的性格使然,可谓百感交集。所以说是“万古愁”
啊!
提问: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独酌”
的显然是孤独,《将进酒》是李白与元丹丘、岑勋两位好朋友开怀“会饮”,怎么会有孤独和寂寞呢?
同学探究交流。师生交流点拨。
与朋友会饮,正是因为忧愁、愤慨无处宣泄。借酒浇愁。
引导提问:这首诗语调铿锵豪放,感情一波三折,句式层层叠叠,再加上“三百杯?
“万古愁”这些数字,更添豪放洒脱之气。所以值得一读再读,一品再品。
这首诗的情感是否就是李白借酒抒发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愤慨呢?
请你想象,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此时的情感是什么。
应心与李白共鸣,思与诗仙共舞。读出李白的“万古愁”。
师生再次放声诵读。品味领悟李白之“万古愁”。
小结:你们说李白知道我们在读他的诗,在讨论他吗?
我想他是知道的,“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何人也》)李白说自己是金粟如来转世,自然万古不朽,《将进酒》之所以万古不朽,我想与他的“愁”
不仅是个人之愁,还具有社会乃至人类精神的普遍观照性有关。所以余光中说:
“(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我们在阅读文本时要养成“深思而慎取”
的好习惯,才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