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单摆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单摆;了解单摆运动的特点2、理解单摆振动的回复力来源, 3、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3、知道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勇于表达的习惯和用科学语言严谨表达的能力.
【学习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知道单摆周期与摆长、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学习难点】 单摆回复力的分析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 【导学笔记】
预习导学(15分钟)课前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p14-p15,独立完成下列问题)(一)概念1、单摆:细线一端固定在悬点,另一端系一个小球,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装置就叫做单摆。2、摆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单摆理想化条件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透。
1、谁能看作单摆 2、单摆振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导思(15分钟)课中合作探究问题:分析单摆什么力充当回复力?演示实验交流讨论?3、演示实验(定性分析)[演示1]摆角小于10°的情况下,把两个摆球从不同高度释放。实验结论1:单摆的周期与单摆的振幅______.[演示2]将摆长相同,质量不同的摆球拉到同一高度释实验结论2: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______.[演示3]取摆长不同,两个摆球从某一高度同时释放,注意要θ≤10°。实验结论3:单摆的周期与摆长______.摆长越________,周期越______.实验结论4:单摆的周期与重力加速度______.重力加速度越_______,周期越_________.惠更斯确定了计算单摆周期的公式为 检测导练(15分钟)课堂自主检测1.如图所示为一单摆及其振动图象,由图回答:(1)单摆的振幅为___________,频率为___________,摆长为_____________。(g=10m/s2)(2)振动图象中,第一个周期内加速度为正,并与速度同方向的时间范围是_____________,势能先减小后增大的时间范围是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图象。(1)甲、乙两个单摆的摆长之比为____________;(2)以向右的方向作为摆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的正方向,从t=0起,乙第一次到达右方最大位移处时,甲振动到了__________________位置向________________方向运动。3.把实际的摆看作单摆的条件是 ( )①细线的伸缩可以忽略;②小球的质量可以忽略;③细线的质量可以忽略;④小球的直径比细线的长度小得多;⑤小球的最大偏角足够小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4.下列有关单摆运动过程中受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回复力是重力和摆线拉力的合力 B.回复力是重力沿圆弧方向的一个分力C.单摆过平衡位置时合力为零 D.回复力是摆线拉力的一个分力5.单摆运动到达其平衡位置时,摆球所受回复力的方向或数值正确的是 ( )A.指向地面 B.指向悬点 C.数值为零 D.垂直于摆线6.甲、乙两个单摆摆长相等,将两个单摆的摆球由平衡位置拉开,使摆角α甲>α乙,(α甲、α乙都小于10°)由静止开始释放,则 ( )A.甲先到达平衡位置 B.乙先到达平衡位置C.甲、乙同时到达平衡位置 D.无法判断7.将秒摆(周期为2 s)的周期变为1 s,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将摆球的质量减半 B.振幅减半 C.摆长减半 D.摆长减为原来的9.摆长为L的单摆,周期为T,若将它的摆长增加2 m,周期变为2T,则L等于 ( )A、m B、m C、m D、2m 课后自主巩固教材P17问题与练习1、2、3,4课后自主反思 学生代表发言小组交流与讨论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反思本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1
2
x/cm
t/s
-3
3
0.5
x/cm
t/s
0
2
-2
-1
1
乙
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