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重温青蒿素的发现之旅,感受屠呦呦的科学精神。
情境导入
了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事迹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抓住关键概念、术语和关键语句,厘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
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选材、结构以及语言上的特点。
学习屠呦呦可贵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学习任务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人物简介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人物评价
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主席习近平
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诺贝尔奖初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会,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我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识链接——诺贝尔奖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
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疟疾的主导药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屠呦呦创造性的研究使得上亿人免于疟疾折磨,无数人受惠于她的“青蒿素”。
青蒿素
诵读全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梳理写作思路。
自读任务
青蒿(hāo)素 疟(nüè)疾 目睹(dǔ) 精髓(suǐ)
相悖(bèi) 肆虐(nüè) 羟(qiǎng) 基 衍(yǎn)生物
拯(zhěng)救 砒(pī)霜 繁衍(yǎn) 瑰(guī)宝
诵读正音
hāo
nüè
dǔ
suǐ
bèi
nüè
qiǎng
yǎn
zhěng
pī
yǎn
guī
根据文本内容全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
讲述获奖事由,阐述现代科学和技术以及中国传统中医药学在发现和提取青蒿素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
叙述屠呦呦团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历程。
第三部分(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
阐述屠呦呦团队在青萬素研究上的成果。
第四部分(中医药学的贡献)
总结全文,概述近年来中医药学的新贡献,说明自己的梦想。
厘清思路,划分层次
解题释义,画龙点睛
题目中的“青蒿素”点明屠呦呦的研究发现,“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形象地表现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文本细读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
——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习,积极探索和思考
2.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引言),思考:从中你认识到了屠呦呦哪些方面的品质特征?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
——谦逊而自信,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
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
——心怀感恩
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对中医药的自信和探索精神
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的造福人类。
——心怀大爱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
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改变提取方式,青蒿提取物抗疟效果大幅度提升。
1971年,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1972年,进行分离提纯得到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
1973年,在海南临床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
1986年,青蒿素经过审批成为新药。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阅读文章的二、三部分,简要概述青蒿素的发现及其推广运用的过程。
4.阅读“中医药学的贡献”部分,请简要概括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哪些。
①青蒿素联合疗法在世界广泛应用。
②中药砒霜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③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石杉碱甲,可治疗老年痴呆症。
④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⑤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芍药苷可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⑥生物力药理学用于防病治病。
前面已经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有关青蒿素发现、发展、影响等内容,作者还花费较多的笔墨写“中医药学的贡献”有什么作用?
这一部分内容即增强文章的厚度和深度,给人以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文章的题目是“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这说明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中医药学在治疗疟疾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人类需要面对、征服的疑难杂症还有很多,而中医药学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还要进一步发挥威力。
所以在“中医药学的贡献”这一方面,作者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使人们对中医药学的价值、效用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激励人们去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学、重视中医药学、研究中医药学,从而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做出新贡献。
问题探究
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在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的系统学习、用两年半时间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升了能力。
②勤于思考。屠呦呦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古代医者的经验中获得启迪,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③锲而不舍。在漫长的“抗疟”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及其团队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地进行医学研究工作。
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⑤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精髓。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本文语言体现了实用文的典型特点,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用繁复的修辞,而是以平实、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样的语言风格,显示了科学工作者理性、求实的精神,值得深入体会并加以借鉴。
含英咀华
请结合画线词语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既强调了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与奎宁的发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隐含着奎宁的发现也涉及其他因素的信息。
(2)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毫无疑问”说得斩钉截铁,强调只要对传统医学继续探索,传统医学就会带给人们丰厚的回馈。
(3)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画线部分,通过准确列举一连串数量庞大的数字,强调了科学研究的工作量之大、过程之艰辛,从侧面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与精神。
下列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有何表达效果。
(1)“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
这两处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充分生动地肯定了青蒿素的价值,又表达了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热爱、赞美、感激、崇敬之情。
(2)“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充分表明中医药宝库还有很多领域值得人们去探索、发现,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大有可为,只要人们付出努力,中医药将会对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屠呦呦临危受命到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历时长达数十载。面对一次次失败和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气馁,反而屡败屡战,愈战愈勇。她和同事们翻阅大量的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更好的方法,终于如愿以偿,大功告成。我们阅读本文不能只停留在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其精神,不断锤炼自身,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