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课件(共28张PPT) 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课件(共28张PPT) 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2 17:39:35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歌曲欣赏
水调歌头
苏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学习词人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
3、领会词的思想内容;背诵、默写这首词。(重点)
4、理解作品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操。(难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诗、文、词皆独步一时,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其词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一生著述宏富,著有《东坡易传》、《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作者回顾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两仄韵。
封建时代失势官员寄居他乡。
贬谪地,在今湖北省黄冈市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后经多方营救,才得以活命。?这就是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朗读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重点词语
【1】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
【2】漏断:指深夜。
【3】幽人:幽居之人。
【4】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5】孤鸿:孤单的鸿雁。
【6】省(xǐng):理解,明白。
【7】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翻译词句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简要赏析
上阕写幽人在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渲染出一种孤高的境界,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后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一独一孤,同病相怜,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用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1、全词上下两片,共有哪些意象?
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2、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沙洲——冷。
整体把握
3、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思想感情?
疏桐暗示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的荒凉,也暗示在封建社会里正直的人才难以得到重用。
漏断说明到了深夜,作者的心情才得以安静下来。
幽人是苏轼自称为幽囚之人,联系背景,可知当时苏轼处境艰难,心情低落。
孤鸿在古诗词里,文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寒枝暗示苏轼当时的凄凉处境。
沙洲是江湖河流里和海滨、湖滨带出露水面的沙滩,在当时人烟稀少,荒凉清冷。
合作探究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表达了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
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志趣: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抒怀。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怨悱恻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凄凉的真实写照。
主题思想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
前期
中期
后期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词作
诗句
思想感情
1080
《卜算子》
1080
《西江月》
1082
《念奴娇》
1082
《定风波》
1083
《浣溪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明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黄州成全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也成就了苏轼一生文学的巅峰。黄州数年在词人生命中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最初的痛苦与迷茫之后,在饱尝人生千般的荒冷寂寞之后,词人成熟于灾难后的再生,变得淡泊和静定,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无与伦比的文学光芒终于从他身上散发出来。这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课堂检测
(一)填空。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
??????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
?????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______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_。
3、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
____????
???
?等景物,渲染了????
??????
的氛围。
4、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
不肯随意栖息
作者自己
疏桐、孤鸿
凄清孤寂
缺月疏桐、漏断人静
幽独凄清
拟人
虚实结合(或类比)
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
遭贬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二)简答。
1、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2、从全词的内容上来看,词中的核心形象是什么?词人是怎样来描写其形象的?
从内容上看,核心形象是孤鸿。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它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不肯随意栖息的行为来表现它孤傲又遭遇冷落的形象。
3、昔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幽怨悱恻不能自言之情”。请分别简析“缺月”与”孤鸿”在表达这种感情方面的作用。
①缺月——有望月无眠的意象,有而缺,也有孤独伤感之义,借此侧面烘托了思想感情。
②孤鸿——是托物言志,借孤鸿写自己。“惊起”
写骐惊恐不安,“有恨无人省”写幽怨无法说出的愁闷,不栖寒枝写无处安身的慌乱。
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
(三)选择题。
1、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主要通过对缺月、疏桐、人声、孤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B.
"谁见”
两句以反问作了否定:“幽人”
的徘徊和“孤鸿”的飘飞,无人可见。.
C.“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D.词作托物写怀,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B
2、对原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B、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C、“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两句,既是虚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D、“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