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01
新课导入
激趣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初次看见小说标题,大家有没有什么想法呢?
《装在套子里的人》属于小说文体的课文,提及小说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小说类课文,例如初中教材中的《孔乙己》和《故乡》,再例如本单元的《祝福》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回顾这些小说,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文学”与“人学”
我们在学习完小说之后,记忆最深的往往是小说中那些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充分发挥我们作为读者的共情能力,从他们的生活经历中产生一些思考和感悟。
高尔基曾经作过这样的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我国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对此十分赞同,并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中提出:“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随着这些观点的广泛流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越来越受到读者们的关注。
02
品语言,析人物
01
02
03
04
1. 紧扣原文,寻找“套子”
以小组为单位,圈画并整合课文中能体现“套子”的相关词语或句段,然后派小组代表上黑板填写老师所给的表格(若所归纳的类别重复,对已有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即可)。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穿着层面
···
“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衣,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
···
···
···
···
01
02
03
04
1. 紧扣原文,寻找“套子”
总结:课文中通过正、侧面结合的描写手法来描写“套子”以及“套中人”别里科夫,其描写语言大多较为夸张,漫画式地勾勒人物形象(例如大热天穿雨鞋等描写),并含蓄地将别里科夫与他人加以对比,由此展现出其荒谬可笑的人物特点,透露出一股明显的幽默讽刺之风。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套子”里的别里科夫
穿着层面
思想层面
“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衣,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职业层面
生活层面
“希腊文教师”;
“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
“只求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才好”;
“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
“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参照我们所总结出来的“套子”之体现,同学们能够总结出别里科夫怎样的人物形象?
胆小封闭、保守多疑、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惧怕变革、维护法令,是一个被“套子”禁锢了身体和灵魂的“套中人”。
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成为“套中人”?或者说此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何在?
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确有个人因素,但更多的是社会因素的影响。《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反映19世纪末沙皇俄国黑暗现实的一篇作品,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警探遍布大街小巷,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都勾结起来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有鉴于此,契诃夫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别里科夫,他胆小封闭、因循守旧、固守规则,近似于害怕新事物、反对新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
2.依照“套子”,剖析人物
03
辨态度,探主旨
1. 对话作者,理解主旨
思考:作者对别里科夫持何种态度?
提示:厌恶、批判、讽刺之态。
在契诃夫的笔下,别里科夫千方百计地用层层“套子”隐藏住自己,只愿做一个法令规则下的“套中人”,并在套住自己的同时,也辖制着全城的其他人(原文表述为“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最终,恐惧变革、因循守旧的别里科夫与周边的人均不合群,他的逝世甚至令人感到“大快人心”。别里科夫在固守传统的保守和畏惧中走向了死亡,这也预示着专制愚昧社会必然走向灭亡,表达出作者反对束缚、呼吁解放、向往自由、为民请命的热切追求。
2. 拓展思考,结局改写
交流:如果别里科夫没有死,结局会怎样?为什么?
示例:如果别里科夫没有死,小说的结局也不会变得圆满,“套子”里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在课文的结尾处,便有描写:“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都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由此可见,处于专制统治的压迫下,别里科夫并不是唯一的“套中人”、而是典型的一类人,在封闭、保守、压抑、扭曲的社会环境中,“套子”实则是逐渐收紧的,这就决定了本文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也是此篇小说的深度所在。
04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下列三项任务,任选其一完成即可:
1.课后自主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原文,对比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尤其关注有删改部分),看看能否结合原文对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产生新的理解,并写下比较阅读后的感悟与思考,字数300字左右;
2.小说中的个性化语言对于人物形象塑造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以本文的别里科夫为例、再任选本单元中另一小说人物,通过语言分析总结其性格特征,并完成一份读书札记,字数300字左右;
3.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将体会美学价值分为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请你结合本课内容,简要阐述“如何区分三种态度”或“如何以美感的态度把握作品美学价值”,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