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提纲: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复习提纲: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1 20:3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专题内容:
1、制度基础韩非思想(中史七上9课)
2、秦朝建立(中史七上10课)
3、西汉巩固(中史七上12课)
4、隋唐完善(中史七下2、4课)
5、宋元加强(中史七下9、12课)
6、明清强化(中史七下15、17课)
7、制度废除辛亥革命(中史八上8课)
二、知识网络:
朝代 中央 地方 思想
战国 商鞅变法:县制 韩非: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 丞相、太尉、_______ 郡县制 ___________
西汉 削弱诸侯国势力 __________,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隋朝 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唐朝 增加宰相人数 合并州县 完善科举制
元朝 中书省 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正式管辖西藏
明朝 撤销________,废丞相,权分六部,设锦衣卫。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沿用科举制,考试范围在四书五经内出题,实行_________
清朝 设军机处 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加强对西藏、新疆等地的管辖 大兴_______,控制知识分子思想
三、专题练习内容
纵横联系: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基本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历程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县制,法家思想。
②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郡县制。
③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 削弱王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隋唐完善:合并州县,增加宰相人数,科举制
⑤宋元加强:行省制度
⑥明清强化:明在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八股取士。清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⑦废除 :辛亥革命:
4)发展趋势:
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评价
积极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消极
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③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拓展延伸:
现阶段的中国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做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重点:各朝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对现阶段的现实意义。
5、学习启示:
现阶段的中国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真题回放:
(2009泰安中考)
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请写出秦、西汉、元、明这四个朝代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措施或政治制度
秦朝:_______________
西汉:_______________
元朝:_______________
明朝: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想探究秦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他主要应依据__________
A、影视作品 B、民间传说 C、《史记》《资治通鉴》D、秦始皇兵马俑
解析:(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封建社会各主要朝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的识记掌握情况。属于对知识再现能力的考查,难度并不很大,解决此题要注意避免张冠李戴现象,同时注意字的正确写法,避免错字的出现。
答案:郡县制,削弱王国势力,行省制度,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此题考查在研究历史问题过程中,该如何选择正确的相关资料。影视作品,民间传说多数具有演绎色彩,不能作为科学,严谨的研究资料,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是秦朝时期,但它更多体显示的是我国高超的雕塑艺术成就。而《史记》《资治通鉴》两部史书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高超的史学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典籍,同时两部史书都记录的秦朝的相关历史。故c选项最为恰当。
五、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 (2009 苏州中考)我国自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皇帝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请问他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
A.秦始皇嬴政 B.汉武帝刘彻 C.唐太宗李世民 D.元世祖忽必烈
2.(2009 四川宜宾中考)科举制度对我国影响深远,它正式诞生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3.(2009 恩施中考)国家建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巩固统治。西周时期,周王实行了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
A.禅让制 B.奴隶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4.(2009 苏州中考)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阵清风将一位文人的书页吹乱,这位文人诗兴大发,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有人以此告他讥讽清王朝,结果被定罪问斩。这表明,清初实行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厂卫制度 D.字狱
5.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 )
A.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B.参加科举考试
C.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D研读严复的《天演论》,对进化论思想充满兴趣
6.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极端、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 儒家思想问题
7.明初废丞相、设三司( )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8.雍正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一个机构,这个机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机构成员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一机构是( )
A.布政司 B.按察司 C.都司 D军机处
9.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获取“秀才”、“举人”、“状元”这些“功名” 称号的主要途径是( )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致富
C.作战建立战功 D 经商成为富商巨贾
10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西域都护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 D驻藏大臣
二、材料题
(一)
材料一:明太祖时,废丞相,撤中书省,有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清雍正帝时,设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组成。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 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到非法监禁,被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材料三;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这样,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请回答:
材料说明了什么?它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什么现象?它给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材料三记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哪一方面的事实
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认识到了什么?
(二)知史鉴今,各抒己见。
材料一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反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为之八股文。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四:下面是两同学对科举制的看法
甲: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办法。
乙;不对。明朝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请回答:
(1)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2)科举制到明朝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3)想一想材料四中两位同学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4)科举制对唐朝盛世和明清统治有何影响?
三、简答题:
简要回答关于我国封建社会行政制度方面的问题:
(1)秦、元、明朝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是怎样加强行政管理的?
(2)对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同学们存在三种观点:一是完全肯定;一是完全否定;三是认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一、选择题:ABCDB DADAD
二、材料题(一)(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是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根本原因之一(2)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动乱和灾难(3)我国不断加强和健全民主法制建设(4)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材料题二(1)隋朝(2)内容: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形式:采用八股文
(3)双方各有道理。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采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的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文,而不讲求实际学问,败坏了学风。(有道理即可)
(4)科举制为唐朝的盛世提供了人才支持;明清的八股取士强化了君权,也使封建王朝日益走向没落。
简答题:
(1)秦朝:郡县 ; 元朝:设行省,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明朝:设三司。
(2)观点一:完全肯定。理由: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观点二:完全否定。理由: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为后代沿用并强化,是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观点三: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理由:综合观点一、二(三种观点选一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