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苏州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一、知识提纲
1.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过程:爆发: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重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
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
影响: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性质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一战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慕尼黑阴谋:1938年,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西方大国对法西斯侵略不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小国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人们把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德国进攻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军进攻苏联:1941年6月德军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二战的扩大。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影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援助,协同作战,战斗力大大增强,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英美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两面夹击。
雅尔塔会议: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国家。1945年2月,反法西斯国家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德国投降:1945年4月苏联红军对柏林发动了总攻,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日本投降:美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认识:性质:它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总之,只有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才能避免战争。
3.冷战: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时间:1947年-1991年含义: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影响: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展开了一系列争霸斗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与安全。霸权野心会使某些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威胁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4.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相同点:(1)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
(2)战争结果: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战争影响:战后都对战败国进行了处置,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不同点:(1)目的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时法西斯国家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争取人类安全、社会进步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2)背景不同:一战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巴尔干成为战争的火药库,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导火线。二战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产生新的战争的温床,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则推动了法西斯的上台及挑起战争。
(3)性质不同: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4)影响不同:一战给人类带来的主要是战争灾难,战后建立的新秩序仍体现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二战不仅打击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战后建立的新秩序较多地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5)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不同:一战后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但是并没有追究个人的战争责任。二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防止再次挑起战争,在战败国实行了民主化和非军事化,对战犯进行审判,追究个人责任。
二、要点巩固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阶段,形成 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2)导火线:1914年 事件(3)爆发:1914年7月, 向塞尔维亚宣战
(4)战场:主要集中在 ,后来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5)转折点:1916年的 战役(6)性质: 战争
(7)结束: 年11月,德国投降,以 失败而告终
2.第二次世界大战
(1)爆发与扩大
①全面爆发: 年9月1日,德国闪击 ,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②扩大: 年6月,德国入侵 ,苏德战争爆发
③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 ,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 ,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物力和人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3)最后的胜利
①转折点:1942年至1943年的 战役
②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 登陆
③欧战结束: 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4)雅尔塔会议:为协调各国行动,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美国、英国、苏联首脑 、丘吉尔、 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战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战后建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对日宣战)
(5)结束: 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冷战
(1)冷战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带领资本主义国家对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 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 共产主义
(2)内容:政治, 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经济, 计划的推行,军事 组织的建立。苏联成立 组织,两级格局正式形成
(3)美苏争霸
第一阶段:20世纪 年代, 占优势,事件 。
第二阶段:20世纪 年代, 占优势,事件 。
第三阶段:20世纪 年代,双方实现战略缓和。
(4)结束:1991年, 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
三、综合训练
1.1914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请问“战争”是指 ( )
A.普法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海湾战争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在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这位记者描写的战役是 ( )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偷袭珍珠港
C.日德兰海战 D.凡尔登战役
3.巴尔干半岛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较早发祥地之一,历来是国际关系中复杂、多事的地区,素有“火药库”之称。在此的各种纷争往往会导致更大范围的冲突,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发生于该地区的
A.萨拉托加战役 ( )
B.慕尼黑阴谋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根源于一种愈来愈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慢慢地,欧洲分成两个对立的列强集团。”文中“两个对立集团”是指 ( )
A.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B.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同盟
C.北约组织、华约组织 D.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
5.右图为美国在二战时的一幅征兵漫画,据推测这幅画的印制时间应该不早于 ( )
A.1931年 B.1939年 C.1941年 D.1938年
6.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希特勒入侵俄国,只不过是入侵大不列颠的前奏……俄国面临的危险就是我们和美国面临的危险。”他认为英国应该 ( )
A.与德国讲和,避免希特勒入侵
B.与不同制度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
C.提醒美国有被德国入侵的危险
D.与资本主义国家和人民共同发对法西斯入侵
7.结合二战相关知识,对右书所示战役的分析,正确的是 ( )
①该战役是在雅尔塔会议决定的
②参与该战役的主要是美、英等盟军
③该战役发生在1943年6月
④该战役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局面,加速其走向灭亡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近代英国政治家亨利·帕麦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一战中为自身利益而望风使舵、背叛“盟友”的国家是 ( )
A. 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9.“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是下列哪国人 ( )
A.德国 B.捷克斯洛伐克 C.波兰 D.奥地利
10.1945年4月30日,一场激烈的战役之后,苏联红军终于将胜利的旗帜插到了德国国会大厦楼顶(如图)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迎来胜利。这场战役是( )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攻克柏林战役 D.诺曼底登陆
11.1945年8 月,美国有位外交官清醒地指出:“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 )
A.二战、“冷战” B.二战、中东战争
C.一战、二战 D.二战、科索沃战争
12.右图是1942年美国印制的一份海报。从图上“united”(团结)、“win”(获胜)等宣传语和美、英、苏等国国旗,可以判断海报与下列哪一文献密切相关 (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13.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哪个国家发动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 )
A.奥地利 B.捷克斯洛伐克 C.波兰 D.苏联
14.影片《珍珠港》(右图)反映的场景应该是( )
A.苏德战争爆发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诺曼底登陆 D.日本无条件投降
15.小亮准备撰写一篇关于“冷战”的历史小论文。以下哪些词汇应该出现在他的论文当中 ( )
A.“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
B.“铁幕”演说 、《北大西洋公约》、朝鲜战争
C.雅尔塔会议、 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
D.雅尔塔会议、马歇尔计划、欧共体
16.德国是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它书写了“辉煌-陨落-崛起”的历史,值得世界各国借鉴!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0-1913年美、德、英、法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 年份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870年 23% 13% 32% 10%
1913年 38% 16% 14% 6%
材料二:“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发表的演说
材料三:纳粹党巧妙地利用德国人民痛恨《凡尔赛和约》、渴望民族复兴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狂热。鼓吹日尔曼人必须以战争“获取生存空间”,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四: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
1985年5月8日是德国投降纪念日,当时的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认为德国在战后四十年一直将这一天定为“战败日”是不妥的,“今天我们大家应当说,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我们大家从国家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
(1)材料一显示,1870—1913年德国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这主要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请写出德国在该事件中的一项成果。
(2)经济实力增强后的德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曾先后两次发动战争,给本国造成了巨大损失,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据此,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二,德国为了“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与英法等国对抗,致使欧洲形成了哪两大军事对抗集团?1914年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②根据材料三,写出一例德国纳粹党的暴行。为“获取生存空间”,1939年德国再一次发动了战争,这次战争全面爆发和扩大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3)材料四的内容说明了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二、要点巩固
1.帝国主义 同盟国 萨拉热窝 德国 欧洲 凡尔登 帝国主义 1918 同盟国
2.1939 波兰 1941 苏联 珍珠港 1942 《联合国家宣言》 斯大林格勒 诺曼底 1945 罗斯福 斯大林 1945
3.美国 苏联 战争 遏制 杜鲁门 马歇尔 北大西洋公约 华约 50-60 美国 古巴导弹危机 70 苏联 苏联出兵阿富汗 80 苏联
三、综合训练
1-10 BDCAC BBDBC
11-15 ADCBA
16.(1)第二次工业革命; 汽车(内燃机)。
(2)①三国协约,三国同盟;萨拉热窝事件。
②国会纵火案(或反犹狂潮);德国闪击波兰,德国突袭苏联。
(3)说明德国对于发动战争的罪行进行了反省和忏悔。我们要坚持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