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反比例》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结构特点
反比例的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丰富的实例,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的认知基础
六年级学生再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以及平时生活中对数学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变化的量,正比例),具备了一定的思考、探索、操作能力。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结合了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具体数字帮助学生判断反比例。
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会判断反比例,初步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别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核心素养):
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6、教学方法
情境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法 :通过实验操作,自主探索,发现特点。
讨论法 :讨论解题途径的多样性,展示思维的发散性。
展示法 :网络环境下运用flash课件
7、媒体资源网络 白板PPT课件 flash课件
8、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教师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2、判断下面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出理由。(大屏幕出示具体事例)
3、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怎么样来学校上学呢?”
生:“步行、自行车、校车、私家车----”
师:“我们每个人的家到学校的距离,也就是路程是固定的。老师调查了咱们班李德品同学通过不同方式来学校上学所用时间的情况(大屏幕出示李德品同学从家到学校速度与时间情况的表格)那么我们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和到学校的速度是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反比例”(板书课题)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通过回忆知识,学生特别容易想起学习正比例知识时的课堂氛围,在获取这个知识点时那种激动以及当初探究的热情,从而形成新的欲望,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迸发出新的学习热情
根据“数学教学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的理念,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结合生活的同时增加对反比例现象研究的兴趣。
以李德品同学通过不同方式上学所用的时间和速度引出新知,使学生会联想到自己上学时所用的时间和速度,从生活中引发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学习,他们会体会到数学的趣味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表格1:面积为24平方厘米、周长为24厘米的长方形相邻两边变化情况表。
(1)学生读懂题后课件出示每个长方形图,(把X、Y具体到各个长方形上)
(2)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每个具体的长方形变化情况共同完成表格(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表格)
(3)课件出示周长为24厘米的长方形边长变化关系的表格
教师提问:“两个表格中分别有几个变化的量?
“两组表格中的两个量在变化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
教师深入提问:“两组表格中两个量变化的规律相同吗?他们是怎样变化的?”
2、课件出示李德品同学从家到学校情况的表格
(1)教师提问:当时间变化时,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分别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小结:像这样,速度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速度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也就是路程)是一定的,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教师适时引导出课前的问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有哪些特点?(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多名学生读题
完成表格
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表格
学生回答:2个,分别是长和宽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都是随着一条边的增加,另一条边减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表1表示的是面积为24平方里面的长方形,所有每组x和y乘积都等于24,表2表示的是周长是24厘米的长方形,所以每组的x和y相加都是周长的一半也就是等于12”
学生思考后回答
时间随速度变化而变化,每一组数的乘积都是3000
学生认真听讲,思考。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
在观察的过程中抽象出现象的本质特征,着力发展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借助多媒体动画,使问题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有了网络平台的演示,学生能直观、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为后面学习提供了方法引导,能让学生及时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意识与知识应用得到和谐的发展。
让学生在探究李德品同学从家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及时让学生汇报成果,为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概括能力。
在探究新知部分,我把书上表格形式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在课件上具体化为长方形,使学生方便直观的思考与计算。通过我对李德品同学调查到的不同方式上学的表格,进一步激发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新知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巩固应用 1、说一说:课件再次出示教材主题图两组表格
判断:表一和表二中,长方形相邻两个边的长成反比例吗?
2、做一做
学生分别独立完成课件4道习题(通过填写表格后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练一练
(1)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并回答。
(2)小游戏:一名学生说出两种量,指名一名同学判断关系,正确则该名同学出题(教师指正、引导)
学生自主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教师指正,引导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
学生进行游戏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养成整合知识的良好习惯,使知识系统化,也使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本课我通过由浅入深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反比例知识的掌握,并且设计了一个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畅所欲言,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锻炼学生归纳概括与表达能力,养成整合知识的良好习惯,使知识系统化,也使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得到提升,起到画龙点睛的归纳作用作用
反比例
板书设计 关系式:如果XY=K(一定)
那么X和Y成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