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中考语文书法复习(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中考语文书法复习(共6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03 09:0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中考书法鉴赏
2021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
一、书法常识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七体: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行书、草书等辅助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此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叫古文字,字形具有象征性,此后的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叫今文字,字形具有象征性。
按时间顺序为:甲骨金篆,隶草楷行。
二、常见书法作品欣赏
(一)甲骨文
1.甲骨文历史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甲骨文,是中华道统的文字之一。
2.甲骨文特点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3.甲骨文名作欣赏
刻辞的鹿头骨
3.甲骨文名作欣赏
商王武丁时期的
卜甲
(二)金文
1.金文历史
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2.金文特点
读写顺序:从右往左、从上到下。
3.金文名作欣赏
3.金文名作欣赏
洪运凯书写作品金文《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篆ZHU?N书
1.篆书历史
篆者,竹之彖tuàn也;彖者,豕(shǐ,猪)之汇也;豕者,象之形也。篆书,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即隶书之前的字体。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文字,……。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宰相李斯的书法精品;也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采用的字体。
2.篆书特点
“体正势圆”,笔法瘦劲挺拔,笔画均匀,粗细一致,曲线较多,直线较少。
秦代李斯被称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他的代表作是《峄yì山石刻》。
3.篆书名作欣赏
《峄yì山石刻》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3.篆书名作欣赏
(四)隶书
1.隶书历史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2.隶书特点
字形宽扁,横长竖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字形宽扁,横长竖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3.隶书名作欣赏
(1)《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石经是用隶书一体写成,字体方平正直、中规人矩,极为有名,故也称为“一字石经”。
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yōng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块石碑。每块石碑高3米多,宽1米多。当年,熹平石经曾轰动京师洛阳,甚至轰动全国。石经刻成,被竖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造成交通堵塞的热闹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

3.隶书名作欣赏
《熹平石经》后因战乱毁坏。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残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491字)部分藏于洛阳博物馆(24字)以及北京图书馆。
3.隶书名作欣赏
(2)《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竖方形,高273厘米,宽95厘米,共20行,每行45字。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曹全碑》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3.隶书名作欣赏
(3)《华山庙碑》,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也称《延熹华岳碑》东汉石刻。东汉延熹八年(165)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碑文22行,每行38字。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因原石被毁,传世只有四种拓本,即“长垣本”、“华阴本”(即“关中本”)、“四明本”、“李文田本”(或曰“玲珑山馆本”)。“长垣本”为河北长垣王文荪藏,现已流入日本,“关中本”是明陕西东云驹藏,又归华阴人王宏撰,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明本”是四明(今宁波)丰道生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李文田本”是清初马曰璐、马曰琯兄弟藏,后归李文田,此本今在香港中文大学。“四明本”纵175厘米,横84.8厘米。西岳华山庙碑碑书历受称颂,篆书碑额丽婉多姿,隶书碑文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为汉碑佳品。
(五)草书
1.草书历史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
形成于汉代
,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历来都认为草书(今草)是汉代张芝始创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2.草书特点
“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结构简省,笔画勾连,不拘章法,笔势流畅。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3.草书名作欣赏
张芝(?—192年),字伯英,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省瓜州县)人。东汉书法家、“草书之祖”,大司农张奂的儿子。
出身名门,拒绝朝廷征召,潜心研习书法。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没有真迹传世,仅存《冠军贴》等刻帖。
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书法特点:用笔灵活。右图系他的草书《冠军帖》局部。该帖刻本刊于北宋《淳化阁帖》。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曾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3.草书名作欣赏
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3.草书名作欣赏
张长史
张旭书法特点:布局气势磅礴、落笔千钓、狂而不怪,书法气势奔放纵逸。笔画连绵不断,运笔劲,行间布局疏密呼应、错落有致、刚柔相济、浑然一体。代表作品有《古诗四帖》等。
3.草书名作欣赏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东汉张芝最早被称为草圣,而在古代书法史上,被公认为“草圣”的代表人物只有唐代张旭和怀素)
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怀素的草书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气”。
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诸帖。
怀素书法特点: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用笔刚劲有力,奔放流畅,一气呵成。虽千变万化,但法度具备。
3.草书名作欣赏
《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为纸本墨迹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自叙帖》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
3.草书名作欣赏
3.草书名作欣赏
《自叙帖》局部
《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是唐代书法家怀素创作的小草书法作品。经帖装,水墨,每页纵26.8厘米,横13.5厘米;共9页42行(为周兴嗣原文前段),计530字,盖有藏印数枚,是价值连城的唐代墨宝,被誉为“天下第一小草”名帖。现为著名学者黄锦祥所藏,是怀素唯一传世的小草书法真迹。
此帖笔画瘦劲有力,灵动自然,毫无涣散衰颓之状。通幅笔墨奔放流畅,一气贯之蔚为壮观。是古代最珍贵、最标准的小草范本之一。
3.草书名作欣赏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作品原文
天地玄黄
(tiān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
(yǔ
zhòu
hóng
huāng)。
日月盈昃
(rì
yuè
yíng
zè),辰宿列张
(chén
xiù
liè
zhāng)。
寒来暑往
(hán
l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
(qiū
shōu
dōng
cáng)。
闰余成岁
(rùn

chéng
suì),
律吕调阳
(lǜ

tiáo
yáng)。
云腾致雨
(yún
téng
zhì
yǔ),
露结为霜
(lù
jié
wéi
shuāng)。
金生丽水
(jīn
shēng

shuǐ),
玉出昆冈
(yù
chū
kūn
gāng)。
剑号巨阙
(jiàn
hào

què),
珠称夜光
(zhū
chēng

guāng)。
果珍李柰
(guǒ
zhēn

nài),
菜重芥姜
(cài
zhòng
jiè
jiāng)。
海咸河淡
(hǎi
xián

dàn),
鳞潜羽翔
(lín
qián

xiáng)。
龙师火帝
(lóng
shī
huǒ
dì),
鸟官人皇
(niǎo
guān
rén
huáng)。
始制文字
(shǐ
zhì
wén
zì),
乃服衣裳
(nǎi


cháng)。
推位让国
(tuī
wèi
ràng
guó),
有虞陶唐
(yǒu

táo
táng)。
吊民伐罪
(diào
mín

zuì),
周发殷汤
(zhōu

yīn
tāng)。
……
3.草书名作欣赏
《小草千字文》局部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孙过庭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3.草书名作欣赏
《书谱》为初唐时期杰出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论。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
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示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3.草书名作欣赏
3.草书名作欣赏
《书谱》局部
代表作《书谱》前半篇较为平和、规矩,笔法、内在精神与二王书法更接近;后半篇神气充旺,跌宕生姿,孙氏个人风格明显地张扬起来。
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小字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称黄山谷、黄太史。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金华。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黄庭坚与张耒lěi、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等。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3.草书名作欣赏
《诸上座帖》,纸本、草书,是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僧人文益的语录,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
3.草书名作欣赏
(六)楷书
1.楷书历史
楷书,字体名,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是一种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书中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职官二十二》记楷书手为流外勋品官。宋代无楷书手之称,惟称楷书。
2.楷书特点: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3.楷书名作欣赏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
隋炀帝即位,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册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史称“大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九成宫醴lǐ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
《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3.楷书名作欣赏
欧阳询书法特点:字形稍长,整齐严谨;主笔伸长,有疏有密,四面具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平正,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稳固。
3.楷书名作欣赏
《九成宫醴泉铭》作品特点: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shì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睢⒘??ā⑴费粞?⒊莆?翱?樗拇蠹摇薄S钟肓??ú⒊啤把樟?保?怀莆?把战盍?恰薄S稚剖?模?小对虾>翟础贰独窭旨?贰段庑思?贰堵?昙?贰读俅??罚???K稳思?小堆章彻??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