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
学习目标
通过独白,体会人物纠结的内心世界及延宕的性格特征。
预习检测
匍匐(pú fú) 祈祷(dǎo)? 怪诞(dàn)?
踌躇(chóuchú)?
迷惘(wǎng)? 延宕(dàng)?? 虔敬(qián) 紊乱(wěn) 嫁奁(lián)
陨落(yǔn) 横暴(hèng)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人 物
身 份
克劳狄斯
(1) 丹麦现任国王 /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2) 王后
哈姆莱特
(3) 丹麦王子
罗森格兰兹
(4) 朝臣 /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5) 朝臣 /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波洛涅斯
(6) 朝臣
奥菲利娅
(7) 波洛涅斯之女/王子喜爱的人
《哈姆莱特》共五幕二十场,本文选的是第三幕第一场。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本幕情节。
答:节选部分主要是写国王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的发疯,却被哈姆莱特识破的情节。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与悲痛,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隐忍多谋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全剧情节梗概
第一幕:老国王鬼魂显现,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哈姆莱特悲痛欲绝,装疯度日,新国王克劳狄斯开始怀疑,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劳狄斯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刺杀”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洛涅斯。
第四幕:克劳狄斯为除后患,逼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哈姆莱特死里逃生,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悲痛欲绝,落水而死;王后爱子心切,饮毒酒而亡;国王被哈姆莱特灌毒酒而亡;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双方中毒而亡;
故事情节
装疯试探
克劳狄斯
雷欧提斯提出决斗,
克劳狄斯趁机设下毒计
哈姆莱特复仇,
自己也中毒身亡
哈姆莱特获悉
父王猝死
新寡的母亲嫁给自己
叔父—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得到
父亲亡魂的昭示
错杀大臣
波洛涅斯
情人奥菲利娅
疯癫并失足淹死
添加标题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剧中人物关系
添加标题
诵读·感知
鲁迅说: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回顾三篇课文,在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三个人身上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分别是什么?是什么造成了他们悲剧的命运?
添加标题
探究研讨
《窦娥冤》中这种价值就是窦娥的善良柔顺,恪守礼教,以及对黑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在选择官了与私了时,窦娥将希望寄托于封建官府,而恰恰是官府的不公,封建社会的黑暗把窦娥一步步推向了死亡。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他对周萍的不舍又表现出她的善良、隐忍和深沉的母爱。但是旧时代的的阶级观念却使侍萍的生命之泉慢慢枯竭。
当克劳狄斯挑拨比剑时,哈姆莱特接受了挑战。对于生活,他选择的是面对而不是逃避,是“随时准备着”,他是人生中“生死烦恼”的体验者,人类命运的探索者,他为荣誉而决斗,然而他身上的优柔寡断以及各种阴谋使他最后走向了死亡。
添加标题
结合三篇文章,分析中国古代戏剧、中国现代戏剧和外国戏剧各有什么特点。
探究研讨
1、类别上,《窦娥冤》属于戏曲,由科介、宾白、散曲组成,有主角唱词部分,《雷雨》《哈姆莱特》属于戏剧,由舞台说明和人物台词组成,并无唱词。
2、形象上,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典型的,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来反应时代意义。《窦娥冤》中刻画善良、坚贞、具有反抗精神的窦娥形象,反映元代社会、朝廷的黑暗,对普通百姓的迫害。《雷雨》中通过刻画周朴园、鲁侍萍等经典人物形象来展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时期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工人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哈姆莱特》中通过刻画哈姆莱特等人物形象,展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显现和斗争。
3、语言上,三篇戏剧用独具特色的语言使戏剧更具真实性、独特性、生动性。《窦娥冤》中说白对话多,独白少,语言凝练、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节奏鲜明,运用元代人民生活化的口语、白话,这样更贴近生活,如“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雷雨》中用潜台词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如“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用潜台词生动展现侍萍看到亲生儿子无法相认的清醒、矛盾、痛苦。《哈姆莱特》中经典的人物内心独白把哈姆莱特复仇路上内心的矛盾焦灼(不顾一切地复仇还是犹豫不决的延宕)刻画得入木三分。
合作探究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说不同的人因经历与阅读能力的不同对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结合《哈姆莱特》中出现大量内心独白,尝试分析哈姆莱特是个怎样的人。
名家观点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莱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莱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莱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莱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莱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善良忧郁的王子
作品主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莎士比亚借这个丹麦的故事来反映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社会。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请用思维导图对本单元所学的戏剧进行总结
第二单元
窦娥冤
雷雨
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