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韩愈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lè
zhǐ
rǔ
pián
cáo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yé
cè
槽 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伯乐
祗
辱
骈
邪
策
听课文朗读,把握准确字音。
1 2 3
祗
zh
骈
pián
策
cè
槽枥
cáo lì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石
dàn
读 准 字 音 节奏准确
shí
sì
sì
朗
读
时
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同
辱没
辱
骈
一食
称
著称
吃一顿
是
才美
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
这种,这样
等
等同
能
能
能够
“见”通“现”。
安
怎么
策
道
正确的方法
能力
材
执
拿着
临
面对
用鞭子打
其
难道
通“才”,才能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
马鞭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
饲 喂养,动词
即使
虽然
难道
他们
一词多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
饲 喂养,动词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恐怕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动词)
马鞭子 (名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字词解释: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名词活用作动词,
用鞭子打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面对
犹,尚且 一样
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字词解释: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名词活用作动词,
用鞭子打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面对
犹,尚且 一样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千里马来说,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一般对待千里马,千里马就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 “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
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马 说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以“人才发展”为话题,结合现今社会的状况及自己身边的情况,试着从多个角度,谈谈你对“人才发展”的看法。
拓展延伸:读下面一则故事,谈谈你的体会。
《战国策》卷三十,《燕二·苏代为燕说齐》一节中有如下记载: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课文
3、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