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革命与建设道路探索复习设计[2012年江西省中考研讨会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苏俄革命与建设道路探索复习设计[2012年江西省中考研讨会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2 10: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
道路的探索》专题复习
文绍锋
江西萍乡安源一中、安源教研室
大家好!
今天我在这里讲课的目的是:通过讲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个专题,为大家提供一种专题复习的模式,也许大家有更好的专题复习方法,我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讲得有不到位之处,还请大家指正。今天我讲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熟悉这个专题的课标和考纲
第二部分:如何复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部分: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复习
第一部分:熟悉这个专题的课标和考点
一.课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教育部制定
课标中有关本专题知识的表述:
20世纪上半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在改革中曲折前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以苏联解体为标志而结束。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建议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 ·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
二.考点: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4.知道戈尔巴乔改革。
5.知道苏联解体。
第二部分:复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
导言:
(一)为什么对这个专题进行复习?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与建设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它的解体为我国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教训;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同富裕,而最近几年我国虽然采取了一些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例如实行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义务和连续八年提高国企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等。但是,我国的贫富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因此,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名称的来由。
使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因为苏联这个国家的名称有变化:1917年是俄国,1917年到1922年是苏俄,1922年到1991是苏联。
正文主要内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1917)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24—1953)
四、戈尔巴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85—1991)
五、苏联解体(1991)
六、历年中考试题点评:江西中考题;2011年其它省市中考题;2010年其它省市中考题。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开创性的探索
考点: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概述:列宁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体现在两个部分:革命过程和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革命过程包括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的突破:革命理论是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甚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论断;革命实践是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变为现实。
1.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革命实践):
(1)背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在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并存的政权,掌握行政机关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一战,激发了人民的反对。
(2)目的:为了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概况:
①时间:1917年11月7日
(俄历10月25日)
②领导人:列宁
③重要过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冬宫信号
④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⑤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
A《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企业等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意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1)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对俄国影响: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对世界影响: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激励了两个斗争: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为他们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
(4)对人类影响: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与新中国进行联系或比较(讨论):
(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①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例如李大钊。
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③为中共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有何异同?
同: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
异: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走的是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成功的探索
考点: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列宁能够从国情出发,灵活地采取有效政策。在经济上:战争年代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人力和物力战胜敌人。随着社会环境从战争环境转变为和平环境,在经济文化还处于落后的情况下,放弃“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政治上:采取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苏联”。
(一)经济建设方面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为了平定国内的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巩固新生政权)
(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
(3)特点:用军事化的手段管理经济。
(4)作用: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由于转入和平社会环境,扭转严峻的经济形势,农民和水兵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暴动不断。(“1920年,苏维埃俄国重工业产量比战前减少87%,轻工业产量也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工人常常处于饥饿之中,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工农联盟受到威胁……这种情况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须改变。”)
(2)时间:1921年春开始
(3)内容:
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
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三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分别与共产主义政策内容进行对比)
(4)特点: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联系起来。(与罗斯福新政特点相反)
(5)实质: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作用: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表述:从个人→国家)
粮食产量变化
(7)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探索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列宁突破了社会主义社会同商品交换对立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要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理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其次,列宁改变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单一的公有制的旧思想,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三,列宁摒弃了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的旧观念,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提出了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是小生产走向社会主义的“桥梁”和“中间站”的新思想。)
(二)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苏联建立
(1)目的:为了顺利恢复经济和巩固国防
(2)时间:1922年
(3)基础:自愿平等
(4)加盟共和国:最初4个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乌克兰、白俄罗斯
(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
(5)认识:通过学习列宁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探索,列宁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有:实事求是、开创性、灵活性、艰巨性、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
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成功与不足并存的探索
考点: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概述:首先,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过程中,也存在着重大缺陷或出现了一些问题。其次,由于斯大林的专制作风,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
1.方针确立:1925年确立
2.目的:为了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
3.两个五年计划及其成就:1928到
1937年。到1937年,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4.不足: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开心一刻】体现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1.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修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
2.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3.——拉宾诺维奇,你经常读报纸吗?
——当然,要不我怎么知道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二)农业集体化:
1.时间:1927年开始
2.目的: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3.形式: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4.意义:初步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5.不足:急于求成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开心一刻】
1.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2.在集体农庄党的会议上将研究两个问题:建造木棚和建设共产主义。在没有木板的情况下,直接研究第二个问题。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2.积极作用:使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化国家,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严重弊端:
①偏重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②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底下;
③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消耗大 量的资源;
④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认识:从取得的成就来看社会主义制度有较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等特点;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的解体。
(五)与新中国的进行比较:
1.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是在1936年,新中国是1956年。
2.苏联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时间是1928年到1937年,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到1957年,中国重点发展重工业。
【开心一刻】
1.在苏联阅兵式上,步兵,炮兵,装甲兵,战略导弹部队依次出场,但在游行最后却走出几个西装革履的人,一个旁边观看的人问:“这几个人是谁?”另一个人回答:“计划经济委员会的。”
2.列宁逝世前,把继承人斯大林召进克里姆林宫来,说,“我有点担心,有人不跟你走呀。 斯大林答道:“他们不跟我走,我就让他们跟你走!”
3.有个人向赫鲁晓夫汇报说:“现在大剧院正上演一个剧,里面有您出现,每当您一出场,下面就热烈鼓掌。”赫鲁晓夫听了以后非常得意。有一天他买了一张普通票,去看这个剧,他陷入了沉思,忘记了鼓掌,这时旁边有人推了他一把,紧张地说:“哎!你为什么不鼓掌?不要命啦?!”
四、戈尔巴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失败的探索
考点:知道戈尔巴乔改革
概述:苏联长期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戈尔巴乔上台执政时,苏联已经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在国内,经济陷入停顿状态,各种社会矛盾严重;在外部,遭到西方国家的全面反击,面临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被拖垮的危险。所以,他被迫对苏联进行改革。他的探索既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又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所以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也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一)戈尔巴乔改革:
1.背景:苏联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2.内容:
①经济上实行私有化。
②政治上实行多党制。
③思想上实行多元化。
④外交上实行“新思维”,追求苏美联合作和所谓的“欧洲大厦”。
3.影响:经济政治混乱,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五、苏联解体(1991)
——探索的结局
考点:知道苏联解体
概述:苏联是建立最早、最大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却在西方不费一枪一弹的情况下自我崩溃。值得大家思考。
(一)苏联解体
1.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成效,反而使经济、政治和民族矛盾更尖锐;西方的“和平演变”。
2.过程:
①“8·19”事件,叶利钦掌握了国家大权。
②苏共中央解散,国家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苏联解体。
3.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4.影响:结束了40多年来美苏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
5.教训:
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
会主义道路,加强执政党建设;
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坚持马克思主义;
⑤外交上独立自主,提高国际地位;
⑥经济上自力更生为主;
⑦从国情进行出发进行改革;
6.认识:苏联的解体只是一种僵化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开心一刻】
1.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最后,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于是苏联解体了。
六、历年中考试题点评(见另外文档)
命题预测:
考点基本相同,只是材料变化、考查的角度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与其它国家的建设问题放在一道综合题目中考查。
第三部分: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复习
1.五个探索阶段与考点相对应。
2.“考点”放首位,能够让学生“心中有考纲,考试不紧张”。例如有的学校让学生把考点背诵出来或读熟练。
3.线索清晰:探索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革命和建设)成功——成功与并存——失败——国家解体。
“概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4. 真题练习是中考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中考演练,能够让学生更准确地、熟悉地把握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重点与考点,提高解题的技能。(考试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